怎样看待高校定向985选调内卷愈发严重现象?

本来没想回答这为同学的求助,不过看到有个说法比较有意思,我先贴一下:

500

这个说法的意思很明显,清北毕业生因为够聪明,所以选择就是合理的。

但这个说法如果要成立的话,必须加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当下”。

不妨先看一下清华10年前的就业去向报告:

500

而在清华去年的就业质量报告里,排在前几位的就业单位是华为、腾讯、阿里、美团等等。

如果说清华学生组足够聪明的话,那么华为、腾讯、阿里这些企业应该出现在10年前的就业名单里,而不是当下的就业名单里。

而10年前那些备受追捧的单位,比如排第二的中建,如今的发展如何,我想我也就不用多唠叨了。

这位老哥的“什么地方美女多,哪个行业就挣钱”、“哪个行业好大学的学生去的多,哪个行业待遇就好”,这个逻辑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他举的例子也都是事实。

但这个例子却唯独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少则二三十年,多则四五十年。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当下的好坏,放到几十年的时间里,真的就会一直如此吗?如果说现在考公务员是聪明人的选择,那么10年前进传统行业国企的那些清华毕业生,是脑子不聪明吗?

人就是这样一种有意思的动物——很多时候人不是先有理由再有答案,而是先有个答案,再围绕这个答案找理由。

比如,我之前说过两次的“清华七成毕业生进体制内”这个事。

实际上,在10年前,清华毕业生进入体制内的比例大约是82%,反而比今天要高得多。

按照广义上的体制内(即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科研院所等,所谓的“七成毕业生进体制”就是按这个口径算的)来说,在上面提到的就业去向里,10年前清华毕业生去向最多的单位,清一色的体制内。而如今去向前10的单位里,有6个是体制外。

当然,对于过去10年进入体制内的清华毕业生比例下降,也可以用“这不正说明进体制内越来越难了,就连清华毕业生都进不去了”来作为理由。

反正只要有了答案,怎么编怎么有理。

放到10年前,武汉大学的生科基地班录取分数全校最高,计算机专业全校倒数第四。武汉大学怎么说也是个还不错的985,能考上这个学校的人,总不至于太笨。而他们报考生科基地班也自然有自己的理由。

同样,反过来说,在10年前,大量的公务员岗位都是被二本、三本院校的学生考上的。当年的很多公务员到如今已经是一些不大不小的领导了。反而到今天很多985毕业生连个基层岗位都抢不到。那你说,到底是谁能看清未来的趋势呢?

在我看来,在职业选择的问题上,很多人其实依然是有智商崇拜的留存的,也就是说他们始终认为,高学历的人的选择就一定有道理,跟着高学历的人走就一定不会错。但现实情况确实,未来是一个有高度不确定性的东西,学历高的人也只不过是有了一份获取当下高待遇工作的能力,而不能保证他能看清楚未来。要是学历高了就能看清楚未来,也就不会有清北毕业生买不起北京学区房的事情了。

而对普通人来说,更残酷的一点是,当高学历的人决定进入一个行业时,凭借着学历带来的优势,他们可能会迅速挤占很多头部的名额,让普通人能获得资源越来越少,逼迫普通人不得不转行。不过,反过来说,这也未必一定都是坏事——正如当年很多人进不去清华毕业生进的去的那些大型国企,被迫选择了腾讯、阿里。还有很多人连腾讯、阿里也进不去,就只能去字节跳动这种不知名的小厂。

如今时移世易,不同人的境遇也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当然,我并不是否认公务员工作的价值。在任何国家,高学历群体都会有比较高的上限。特别是在中国,只要进入体制内,即便挣不到大钱,但保障还是相对完善的。只是,我并不觉得这种从智商崇拜衍申出来的“凡是聪明人的选择就是对的”、“他们现在选的好职业以后就一直都是好职业”的想法就都是对的。

另外关于公务员,我再多说一句,很多人现在想考公务员,除了公务员这份职业稳定之外,还因为公务员的待遇不错。但从我们家这种公务员家庭来看,公务员的待遇其实大多数时候都算不上多好,只是近年来待遇涨的比较快,但这个上涨能持续多久,还是不确定的。目前,国内已经有一些地方传出了公务员待遇下降的消息。虽然真假未知,但假如你认为未来国家的经济不行了,所以要靠公务员避险,那么也就不要指望公务员的待遇能涨多高了。

由此而言,如果你是觉得公务员这份工作很合适,待遇低点也完全能接受,那自然最好。但如果是以现在的待遇涨幅为参照,畅想10年后工资会涨到多高多高,大概率是要失望的。

我倒是希望,无论你是什么学历的人、什么专业的人,在择业时都至少抱定一个想法,那就是虽然不同的职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会有不同的评价,但是在长达三四十年的职业生涯中,没有任何一个职业是可以恒久是“最好”的。在择业的时候,当然要考虑这份职业当下能给你的待遇,但也未必就一定完全跟着待遇走,否则失望会是必然的。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