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少子化现象的基本矛盾
很多人知道,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而现代社会少子化问题的成因也与之类似。对工业化社会来说,生育带来的红利是全社会享用的,而当前生育成本依然主要由个人和小家庭负担(包括经济成本、时间成本、机会成本)。这一基本矛盾决定了,除了富豪和底端这两头之外,生育难免伴随个人生活质量下降,导致当前全球工业化水平比较高的欧美白人群体、东亚地区都不约而同陷入少子化境地,连印度也随着经济发展而放缓了人口增长速度。
相比传统农业社会,女性在工业化社会更容易实现经济独立,社会不承认家庭劳动,也促使女性纷纷走出家庭。(可以参考张桂梅听到他学生当了家庭主妇的态度。)而男性这边在宗族大家庭关系淡化之后,传宗接代的迫切程度有所降低。加之单身生活在现代城市里不难实现,婚后反而降低生活质量,婚育逐渐从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沦为了“奢侈品”,进一步促成了晚婚、少子现象的产生。
要解决少子化问题,根本的办法还是“谁受益,谁负责”,应该让社会来主动承担生育责任——比如社会积极介入婚姻和搞社会化抚养。上世纪计划经济时代的国企就承担了一部分类似于社会化抚养的工作,而大数据配婚也应该是未来解决结婚难问题的有效方法。其他不涉及根本矛盾的鼓励生育手段虽然不能说毫无效果,但只是小修小补,远远不能弥补育儿成本,无法扭转少子化大势,这方面可参考欧洲高福利国家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