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俄乌战争说开去(一)普京为什么决然下手
俄乌战争已经成为当前国际局势的最大热点。各路大神纷纷发布看法,俺也凑凑热闹。想法太多,一言难尽。准备以此为主题写个系列贴。本文是系列之一。
首先明确,对乌军事行动是俄罗斯深思熟虑经过衡量判断和全面准备的结果
很多人自说自话,有认为普京匆忙拍板的,有认为他太冲动的,等等。如果你是普京,你会怎么做?不管是当一把普京,还是写这篇小文,都要知道怎么做功课。待我简单梳理一下各位自会明白:你要知道,俄罗斯是怎么被逼入困境的。
俄罗斯的决策需要考虑乌克兰内部局势和外部各方立场,这是两大关键因素(简称“乌内”和“乌外”)。它们都存在一个渐进的变化过程。先看“乌内”:从2015年2月明斯克协议签署之后经历了7年时间,但不久战火再起,泽连斯基在2021年初呼吁“修改明斯克协议”(这很有意思),此时乌军已经在乌东部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再看“乌外”。总的背景是北约东扩历时30年,对俄而言外部相关方主要就两个:美(北约)欧(欧盟及德法)。美国实际控制了北约立场,因此它和北约的态度可以放到一起。欧洲的位置比较有意思,它在三个层面发挥作用:北约、欧盟、国家(比如德法以各自国家名义)。其实不难看到,对俄罗斯而言“乌外”就是两大因素:美国、德法。只不过德法立场既会受到美国压力的影响,也会受到来自欧盟的制约。
上述所有因素的变化都是渐进的中间并无重大突变,因而俄罗斯对此的策略也会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量变指的是“乌内”局势发展及“乌外”各方立场的变化过程。对俄而言,摆上桌面的无非就是和平与军事两大选项,这俩一开始就放在那里。只要找到“质变”的临界点,就可以知道普京这个决策到底是临时起意还是深思熟虑。更不用说,那么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仅仅纯军事方面的准备至少也得三五个月。
“乌外”两方中美国立场硬,欧洲(德法)相对软,这个俄罗斯很清楚。新明斯克协议参与方是德法俄乌而没有美国,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这有美国“被排除在外”的意味,传递出“乌克兰局势涉及欧洲安全,应由欧洲人解决”的潜台词。
其次,北溪二号、利害关系及各方立场
明斯克协议签署后4个月,北溪二号修建协议也签订,俄德法奥荷五国各一家能源公司出资。从能源角度看,2019年欧洲天然气进口依存度83%,据IEA测算2030年将达到88%。从经济角度看,北溪二号走海路比陆路距离缩短2000公里,通气后欧洲采购天然气成本可降低13%,仅此每年欧洲会节省80亿欧元。北溪二号设计输气能力550亿立方米/年,可以预计,俄欧的能源战略合作关系将进一步深化,因为北溪一号和二号合在一起只能满足1100亿立方米每年。现在呢?按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的说法,全面封禁俄罗斯能源后,欧洲天然气的缺口是每年1500亿立方米。
谁从北溪二号获益最大?当然首先是俄罗斯,这个不用说了。其次是德国,它是北溪二号的主要推进国,也是建成后的输气中枢,这个项目既能坐实巩固德国的欧洲经济老大地位,也能为德俄建立稳定的战略关系打下基础。
可以说,明斯克协议是北溪二号的基础。二者密切联系实际上是不可分割的。欧洲早有图谋。
北溪二号走海路,绕开乌克兰。这个计划甩开了三个方面:首先是瞎折腾的乌克兰。它每年原来可以坐收15-30亿美元的过路费;其次是“亲美反俄”的东欧各国,主要是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俄罗斯和西欧诸国对这些国家都缺乏信任;最后也是最要害的,它甩开了美国。
北溪二号实际上传达了三个层面的意思:1、把“多事者”乌克兰晾到一边;2、俄欧(还是西欧)通过北溪二号建立稳固的能源关系,美国昂贵的LNG即永久性失去欧洲市场;3、最要命的一个,也是没有说出来的话:欧洲自主迈出了踏踏实实的第一步。两个步骤撇开美国,先能源安全,后战略安全。它们是明斯克协议和北溪二号传递出来的实实在在的信号。有没有第三个(架空北约)?现在无法回答,但它可能是顺理成章的下一个。
谁对北溪二号最不满?自然是美国。东欧各国也很不满,但它们声音太小无人理会。德法等欧洲老牌对东欧新晋们自然不太欢迎,但这些小puppy们也是狗仗人势的。北约的小群友们,从来都是美国用以制约德法、牵制欧盟的工具。各种实例不要太多。
有一个问题是,欧洲国家里不管是是不北约成员,有没有对北约东扩不满的呢?目前缺乏明确线索回答这个问题,暂时放在这里。注意,“对北约不满”和“对北约东扩不满”并不是同一个问题,二者有微妙差异。
关于北溪二号,各位还需要注意几个事实。
2019年12月,特朗普签署通过了《2020年国防授权法案》,对参与北溪2号项目的企业实施制裁,随后管道铺设公司Allseas退出,北溪2号项目被迫暂停。而面对美国的威胁,德国和俄罗斯一直持坚定态度,双方在多个场合强调北溪2号是一个商业项目,不应被政治左右。2020年8月,欧盟24个成员国向联合国发出抗议信,明确批评美国政府制裁北溪2号项目违反国际法,并禁止美国进一步干涉该项目。2020年12月,停滞一年的北溪2号项目重新恢复施工。2021年2月,泽连斯基呼吁“修改明斯克协议”。
如果说欧洲国家里谁对北约最不满,只有德法。法国在戴高乐时期就曾退群,马克龙又吐槽“脑死亡”加上“AUKUS核潜艇事件”美利坚背后捅刀法兰西,不用多说了吧。再看看德国,名副其实的欧洲第一强国,尽管真诚反思了纳粹历史但仍是政治矮子。德国的最大舞台也就是欧盟了难道没有想法?柏林总理府没告诉我,要不你猜猜看?
如果对北约都不满,心里对北约东扩肯定不是那么积极或者无所谓了。这是个符合逻辑但尚无事实支撑的推论。
“俄乌本是同宗兄弟”
是什么导致普京向同宗兄弟决然出手?前面说了,战争本来就是放在桌面上的选项,“乌内”局势和“乌外”各方立场是俄罗斯的主要考虑因素。什么变了,怎么变的?首先是“乌内”局势恶化,泽连斯基不再遵守明斯克协议,乌克兰纳粹化。其次是“乌外”各方态度,俄美谈判普京拜登会面没有结果、德国总理换人后停掉北溪二号;这是最关键的三个因素。
显而易见,美国拒绝俄罗斯要求、北溪二号被废,导致普京再无留恋犹疑最终决然出手,对乌克兰开战。想想当年默克尔是如何被普京奉为座上宾的,普京又是如何与马克龙互动的。实际上,德国新政府上台之后对北溪二号的姿态已经进入了危险期。俄军就是那个时候在边境摆开架势的。
那个时候拉夫罗夫的眼神或许已经说明了一切
从今天开始,不要再说俄罗斯对乌克兰开战太冲动、没有经过仔细论证之类的话。那些话阈值太低,只能暴露你的智商下限,吸引和你一样的网络少年。也不要说欧洲人太蠢、被美国人卖了还替它数钱。实际上从一开始德法就很清楚2014年的乌克兰危机是怎么回事。明斯克协议和北溪二号项目就是俄德法心明眼亮的有力证据。它们后来的做法,也是从现实角度能对美国做出的反击,并且是可行的突破口。
研究国际政治和战略问题的门槛。这个事儿需要顺便说说,这话我已经在观网说过多次了。研究国际政治和战略问题,甚至推而广之到最普通的做人做事,一个最重要的基本原则是:不可以假设别人傻。
这其实跟下棋一样,你始终要去想对方的最佳应手最狠招数是什么,并对此做好准备。你不用担心,如果对方下出臭棋其实很好应付,它会让你白赚便宜。但如果你看不懂局势,不知道对方的最佳应手最狠招数,就只会受损而不能获益。
战略,是立足最高视角对利益的逻辑运算。上面这个门槛看似很低已经能够排除大多数人。这些人在自己的所谓战略分析中总是情不自禁地认为谁犯了错谁犯了傻。战略研究预判向前看,经验教训总结往后看,二者根本不同。只有傻子才假设别人傻,这也是自作聪明的含义之一。好了,现在请各位对号入座,认为别人是傻子的搬个马扎坐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