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严酷环境下存活的抗联战士非常少,对东北抗联了解越多,就越是佩服他们
【本文来自《游击战模式是有前提条件的,不是弱势的一方就可以搞游击战》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guan_苏
- 问题就在于躲!如果你不是处于同情你的人群之中,随时随地都有几双眼晴在观察监视你,你又怎么躲?说个最现实的例子吧,九一八以后,东北抗联一度也发展到二三十万人,为什么最后扬靖宇被杀害时肚里吃的只有树皮和棉絮?几十万抗联很快溃散?想过这些问题吗?东北有的是深山密林,回旋余地不可谓不大,但只要能有效分隔当地百姓和游击队之间的联系,没有粮食与弹药的供给,则你的人数越多力量越大,溃散得越快,一步一步分片清剿就是了。话说回来,即使你能得到有效的后勤补给,在和当地人有效分离的情况之下,你也最多搞点小分队特种作战,与游击战关系不大。
一 东北地区共产党的活跃度远远低于关内,老百姓经受的革命熏陶不足,革命意识不足。
二 东北地区很早就经受沙俄和日本的半殖民统治,老百姓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不够。
三 日寇为了对付抗联,采取了“集村并屯”政策,残忍的将偏远地区的老百姓集中到带有驻军和围墙的所谓“大屯“居住,切断抗日队伍与百姓的联系。在抗联活跃地区,日寇严格限制必需进山人员,进山人员携带的食物等也要严格管控,甚至对辖区每一户农民家里有多少粮食、家畜、家禽、土地都有详细记录,会不定时检查,发现不正常的缺少,就要采取惩罚措施。
四 日寇当时是把东北作为自己将来的国土进行准备的,非常重视。不但有大批移民,还驻扎着日本最精锐的关东军。关东军的数量达到几十万,日寇军队的数量和百姓数量的比率,比关内要大的多。
五 抗联军队主要由土匪、胡子、旧军队等组成,虽然后期共产党派出很多领袖级的党员进入领导,比如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等等,但是军队的政治教育还是相对关内抗日队伍更为缺乏,与百姓的关系也不如关内那样和谐。
六 东北冬季的严寒气候,为日寇的封锁和秋冬季的定期扫荡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1939年到1940年东北抗联最艰苦的时候,东北抗联经常几个月没有房子住,没有粮食等任何补给,在敌人的残酷围剿下,只能在零下三、四十度的森林里露营,按照抗联战士的说法,睡觉不能超过20分钟,否则就可能被冻死。
东北抗联最多的时候,党真正领导的核心部队也就顶多几万人,其他都是同情抗日、跟随抗日的山林队、土匪等武装。
面对日寇围剿的抗联部队,一般都不大,也就几百人,而且是越打人越少,像杨靖宇,由几百人最后就剩他自己了,被打散了,投降了,牺牲了,逃跑了。几百人面对几千人几万人的不断围剿,可以想象那种随时都要面对死亡的紧张和严峻境况。
日寇利用飞机侦查、小队渗透、汉奸带路等方式,不断尾随追击抗联队伍,让抗联队伍无处躲藏、无处修整。大家都学过小学课本里过雪山那篇课文,我觉得东北抗联与敌人相比,力量对比悬殊,中央红军还有组织反击和阻击的可能,东北抗联一直处于奔逃中,活下去就是胜利,就有继续革命和抗日的可能;而东北抗联面临的困难比长征更多、更无法克服。
解放后,严酷环境下存活的抗联战士非常少,对东北抗联了解越多,就越是佩服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