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地缘困境

从地理上看,俄罗斯是一个难以自我防卫的国家,大部分国家的核心区都有一定的地理屏障以建立防御线。而俄罗斯的核心区从中世纪的莫斯科大公国延续至今,周围并没有山川、海洋等为其提供保护,其防御更多不是靠地形上的障碍,而是靠恶劣的气候耗尽敌人的力量,这种对自身损伤极大的防御方式使俄国在一次次外敌入侵中痛苦挣扎。

历史上,对俄国的入侵主要来自两个方向:欧亚大草原和波德平原,前者代表如蒙古人,后者如条顿骑士团、拿破仑、德意志第一帝国、纳粹帝国。对蒙古人的驱逐助推俄罗斯国家的形成,对欧洲的防御则一次次以惨胜告终。

波德平原是西窄东宽的,而在更宽的长度上组织防御难度更大,这就导致一旦俄军前线失利并后撤,防线会越来越宽,兵力也越摊越薄。俄军这一退就是一路无险可守,越是向东撤,入侵者的优势就越大,简直就要从波兰一路退向莫斯科。

面对东西两面的入侵,俄国需要不断的扩展缓冲区,靠消耗和时间来赢得胜利,但占领大量缓冲区需要驻军、内务警察、情报部门来维持统治,这形成了巨大的成本(最明显如苏联阵营的东欧和中亚五斯坦)。以至于为了获得充足的防御,俄国需要不断向外扩张,并对内集权甚至推行恐怖政策。

这种表面上的快速扩张掩盖了俄罗斯帝国内部的巨大差异,这种社会整合需要漫长的时间来完成。

为了弥补自身防御上的弱点,对于俄国来说,扩张就是最好的防御——要一直扩张到山脚下与海岸边。

俄国人可以将自己的边界尽力向西推进,压缩对手的空间,这一策略在苏联-东德时达到很好的效果,但将更多欧洲民族纳入俄罗斯帝国,增加了大量的防务和统治成本,最终以解体收场。

俄罗斯也缺少压倒性的人口优势,无论是对外还是对内,虽然地域广阔,但相对于面积,却人口稀少,其人口集中在欧洲部分,但由于在扩张中吸收大量其他民族,俄罗斯民族的人口只能勉强超过50%。

俄罗斯国家不止缺乏地理屏障,其土地的生产能力也较低,虽面积世界第一,高价值的土地却是小比例。俄罗斯帝国位于北方的高纬度,故而外号北极熊。莫斯科与纽芬兰同一纬度,而其产粮区则与美国缅因州同一纬度,故而其农作物生长季节很短,不止单产低,粮食运输的效率也很低,对城市的供给成本高昂。

这一问题也导致人口倾向于分布在靠近农业区的小城镇,以避免承担交通运输带来的成本,但是俄罗斯的产粮区(西部和南部)都是被征服民族,至于为什么不从莫斯科迁都到基辅,希特勒的入侵证明了定都莫斯科这一迫不得已的正确决定。

这无疑使得俄罗斯陷入两难,要么让莫斯科等城市地区挨饿,要么以行政手段强制低价获取粮食,帝国选择了后者,列宁以此度过内战难关,斯大林以此供养城市的工业人口。同时,这也需要更强大的警察体制来镇压被剥夺者的反抗。

俄国这种地理-政治体系迫使其要么以中央集权来维持统一,要么因民族运动和区域差异而解体。缺乏中央的强制操作,俄罗斯的城市化和工业化都是困难的。

俄罗斯地缘政治的核心问题在于,需要靠扩张保持帝国的安全,但扩张又导致内部安全问题和解体的风险,以至于需要强硬的政治体制来维持帝国的存在,而当体制崩溃或外部强大入侵时,内部的区域解体和国家安全问题就同时爆发(比如纳粹入侵和苏联解体)。

俄国这种政治重心与经济重心分离,且经济重心为其他民族所占领的状况,使俄国只能以帝国统治之,而经济重心又靠近战争前线,加之地理因素,导致战败则很容易经济崩溃+国家瓦解。

当初苏联的大规模扩张分散了帝国的力量,并迫使其卷入更大规模的全球竞争,而苏联的陆地经济体系相比海洋贸易成本要高,加以大规模的军事和统治成本,以及俄国计划经济本身的僵化,苏联的统治地位最终被动摇以至于解体。

在新的边界线上,中国无意与俄国争夺西伯利亚,但是南面与西面损失巨大,俄罗斯在乌克兰方向的收缩令人震惊,其腹部暴露在北约面前。虽然并没有国家想入侵俄罗斯,但在俄国人的历史记忆中,几乎每个世纪都会发生一两次剧烈变动。如果以当前的俄国地缘条件再遇到一次纳粹式的进攻,不一定能幸存。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