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蒙古族报到,外蒙不管从哪个角度,与内蒙对比都毫无优越感可言
【本文由“普洛科皮乌斯”推荐,来自《外蒙古、内蒙古,七十五年的巨大差别》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内蒙蒙古族报到。外蒙对中国人不友好是真的,从普通民众到官方。在那边做过生意,出过差的对此都深有感触。外蒙现在确实没啥吸引力,如原文所说因为经济太差,文化上更别说了,殖民几十年文字都丢了,现在才捡起来。
内大内师大每年要接受不少外蒙留学生,老蒙文,蒙医蒙药都要到这边来学,当然也会学汉语和英语。还有不少从中学阶段过来留学的。总的来说,内蒙现在是全方面碾压外蒙。
但是即使这样仍然保不住有个别蒙独,身边就有,社交账号挂外蒙国旗的那种。观察一下他们发现有一些共同特征,一个是混的不咋地,却不愿意从自身找原因,而是归因于其他方面,从而对遥远的远方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归属感,这大概也是一种“自我实现”吧。
另外一个这种归属感的来源就是某种扭曲的“民族意识”。为什么说是扭曲的,因为外蒙不管从哪个角度与内蒙对比都毫无优越感可言,也不应该被认为是更“正统”的地方,从人口来说内蒙蒙古族更多,经济更发达,文化更繁荣。
从历史沿革来说,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正统在漠南蒙古的察哈尔部,漠北的喀尔喀、漠西的准格尔都是杂牌。所以清代满蒙联姻都是从内蒙挑选后妃,没有从外蒙挑的。
而且,传承至今的一些蒙古族圣物,如嘎拉宝石印章,哈日苏勒台都在内蒙,成吉思汗陵也在内蒙。如果说因为外蒙现在是个独立政权就更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那宗教还是从西藏传过去的呢,怎么不自己独立发展一套?个别内蒙蒙独认外蒙为正统,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讽刺的是,外蒙一直都认为自己才是正统,而把内蒙蒙古族蔑称为“科尔沁蒙古”。前几年出过这么一档子事,有个别蒙独分子抑制不住自己内心澎湃的“民族情感”,跑到内蒙去认祖归宗,结果被当地人狠揍了一顿,被强迫下跪拍照,照片传到网上,一时成为笑谈。
我自己身为蒙古族后人,从小成长在蒙汉交流融合的地区,父母也是蒙汉通婚(父亲蒙族母亲汉族),所以有机会从其他的视角来比较和观察这个群体。就民族性而言,蒙古族的优点和缺点都是非常鲜明的。以后有机会再展开详细谈一谈。
1、在二连浩特兑换蒙元时,感觉好有钱,一元人民币换540蒙元(当地人叫蒙图)换了200元人民币,得到一大把
2、由于要火车换轨,在二连浩特停的时间好长,与车站工作人员聊天,问口岸城市怎么没有那种感觉,他们的口气平静却激烈
3、列车进入蒙古时,看到其边境侧的铁丝网,视觉还是受冲击的,谁在防谁
4、不知是海关还是边检的女官员,很是傲慢,看着大多休闲装的我们,有意无意的时时露出瑞士手表,旁边一哥们差点没笑出来
5、一路经过的车站很冷清,基本看不到人,但是有80-90年代的手推售货小车,卖东西的老妇衣服到是艳丽
6、进蒙古后机车换成了他们的柴油车,一路长长的黑烟
7、餐车也换成蒙古的,装饰风格很民族,有点味道,只是食物没有味道
8、草皮的质量不好,到处可见秃秃的地面,荒漠化在加剧,没见到骑马的放牧人,都是汽车、摩托
9、乌兰巴托好像没看到绿化的痕迹
10、乌兰巴托火车站与国内县城的差不多,倒是干净又卫生,商品大多是南朝鲜的
11、不知在什么地方,火车临时停了会,有一个十来岁的少年骑着马,兴奋的想与我们沟通,可惜只能是肢体语言
12、最好奇的是蒙古的电线杆,上半截是木头的,下半截是砼的,不知是木头的易损坏,还是砼太贵
13、晚餐时,在个不知名的车站,买了根肉肠,味道还不错
14、一路10800元蒙元(200人民币),没有花完,留着纪念了
15、没有预想的田园、没有预想的清新,没有预想的原始,这是我对蒙古的印象
因为是私下的聊天的关系,他们说话更直接。
“外蒙古是我们的征服之地,他们都是我们的奴隶和被征服者。我们这里才是蒙古族的发源地和祖庭。
奇怪的那些人为什么向往外蒙。”--引述基本是原话,再难听的不适合公开发出来。
感觉内蒙的朋友从血脉、文化、历史沿革、经济实力等几乎所有方面并不看得起外蒙。
最后还说了句“那些小屁孩,什么都不懂!”
对了内蒙古兴安盟,那里就是科尔沁王族族地,叶赫那拉氏居所,所以一直兴安盟的女孩都挺好看的。
哦,还有就是,东部内蒙古很多人都是山东人,大部分是闯关东年代到这边的,我家老人就是。后来听老人讲,当年参加东北抗日联军,很多战士都是山东人、东北人、蒙族人、朝鲜族人。打日本都是中国人。
说实话,内蒙古民族团结,蒙汉一家亲,真的是挺好的,不太知道广西自治区咋样,但内蒙古真的是属于我们国家北方最稳定的少数民族自治区。
蒙古入主中原实则是周边少数民族的主动内化,比如辽、金、西夏等都想入主中原,都称自己为中国。大元的统一,实则是中国自身演化上的近代化的开端,它构建了一个超越汉民族的,囊括了周边少数民族的更庞大的国家主体,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华民族”。就连它的名称也不再来源于前朝册封,或者一地的局限,而出自传统《易经》中的“大哉乾元”,是中华文明的正统继承者。后来的“大明”、“大清”也延续了这一传统,才有近代“中华民族”构建的现实和文化基础。
顾炎武的“亡国”与“亡天下”之辨,就清晰认识到,前者是传统汉族国家的认知,后者已是囊括周边的更大的新国家意识。
所以,蒙古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是如今大一统中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民族平等,共同构建起一个更加庞大的中华民族。只要我们将历史讲好,将思想理顺,一切魑魅魍魉都将灰飞烟灭。
少数民族现在也已经越来越多的和汉族人口通婚,其实汉族本身就是几千年发展融合了很多民族而成的。文化强势必将成为主流,只要时间够长也必将形成唯一,很多人不愿意承认,但是现实社会就是这么一步一步发展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已经不存在了,现在少小不离家的也已经不太多会说方言了。
明显的是我大学时期的广东同学讲的一口广普,但是现在年轻一代的广东地区的孩子们普通话也已经很标准了。其实语言文字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不代表所有,人类的目标是共同奔向美好幸福。至于文化那也是一种群体兴趣和爱好习惯的沉淀而已。
另外,你把阴阳家看作阴阳五行的源头实在浅薄了,阴阳家只不过是把阴阳五行学说应用于解释世间一切,包括施政方针上。说诸子百家家家论阴阳说五行,是指的他们虽然在很施政观点上相去甚远,甚至针锋相对,但他们保持了一个惊人的相同点,即均惊人的保持了对阴阳五行学说的高度认同(注意!这里不是指的对阴阳家学派的认同,反倒是孔子在《孔子家语》中对阴阳家学派的“五德始终”朝代轮替观大力追捧),在诸子百家著作中阴阳五行不是一个可以拿来讨论和论战的话题,而是作为各自立论的基础理论和论据共同出现,这是大面积出现,而不是只言片语,成为春秋战国大时代下的共同背景版。也许如此才给你一种错觉,认为阴阳五行在春秋战国不昌。这就如同辩证唯物主义已经成为现代中国的背景版,我们很少见到各学派在理论何为矛盾,何为矛盾运动规律,但各家各派却都在运用矛盾分析法去阐述问题,并且毫不质疑,但是你能说辩证唯物主义已经在中国不昌了吗?
2.诸子争鸣时,互相攻诘,也不是谁都认可阴阳家学说的。所以我说了百家中著名流派的代表著作中并没有对阴阳五行特别赞賞,以此说明你的“子子论阴阳,家家论五行”并不准确。
3.作为中华文化源头的《易》,是诸子争鸣时期的文化根基,这一史实无可否认。所以诸子争论时,创门立派,出现了一大批代表人物。这些人也可以说是对《易》的理解阐释,只是角度不同偏重不同而已。所以孔子晚年学易,“韦编三绝”,他所学的并不是阴阳家的"五德终始“理论,而是中华文化源头的《易》。
4.也正是因为孔子对《易》的注解,我甚至觉得他或多或少已经偏离了《易》的最初思想或者说并没全面理解。《诗三百》一言一蔽之:思无邪。我就不信,真的思无邪吗?更何况,孔子以一己之私,把《诗》删到只剩三百零五篇,难道他删的都是合理的?
5.当时中华文化空前繁荣,没有任何一家占据主导地位,只有用于打根基的《易》《诗》等,并不存在什么背景版的主流,这与当前社会的马克思主义及其发展成果指导思想没有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