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提倡让孩子多看中外经典书籍,而不是单纯地迷信西方童书

【本文由“步影沿流”推荐,来自《张钰:我对国内童书充满希望,也忍不住望洋兴叹》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不要迷信西方童书。首先,美国童书和美国商业出版的逻辑并无二致,就是以普及白左意识形态为目的。童书题材之所以让某些朋友觉得新奇,恐怕还是因为他们对美国社会的问题并不了解。最近二三十年,流行的童书主题是忧郁症、性侵、二战难民、黑人面临的种族歧视、单亲家庭、变性人的从小挣扎、毒品对学校的危害等等。这些童书写作手法类似,文学价值平平,却能长期霸占《纽约时报》排行榜,因为他们是白左建立道德高地的武器。

美国童书的虚伪从亚裔美国人儿童文学可见一斑。流行的亚裔美国人文学都一个类似的故事背景。主人公从小在中国/越南/韩国生活,因为种种原因移民或者被美国家庭领养。这个孩子一方面天真的观察美国社会和美国梦,一边在学校里和种族歧视做斗争。最后,主人公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找到自我认同,成为了一位真正的美国人。这种一边批评美国种族主义、一边称颂美国梦的写法,就是为了麻痹读者,让读者在阅读之余,实现美国至上主义和自我感动的双重认同。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前共和党的全国总动员大会上,Nikki Haley作为印度裔共和党前任高官发言,支持特朗普。她开篇第一句就表示美国绝对没有种族主义,然后在接下来的几分钟里面大谈特谈自己的印度家庭如何克服种族歧视,在美国谋生。这段演讲在油管上传为笑谈,背后跟美国流行的有色人种童书逻辑同出一辙。

美国童书的高质量年代是1980年以前。说到科普,美国才是没有真正的科普书籍。纵观图书馆的儿童non-fiction书架,净是百科全书式的科学介绍,基本编辑手法就是参考维基百科,顺便在谷歌图片里面复制粘贴非商业许可的图片。我这几年还帮助一些出版社做内容审核,颇知背后逻辑。偶尔我在旧书市场能淘到1970年代出版的科普画册,其用心之精美、内容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在那个美苏争霸的年代,两边都重视理工科教育,都有第一流的科普书籍出版。很多70后有幸在小时候看过一些苏联的童书和科普写作,应该还有印象。

此外,美国童书阅读的主力军是白人女性和亚裔孩子,因为白人男性、黑人、拉美人没有什么阅读习惯。这几年谢谢字节跳动,80%的美国青少年都在刷Tik Tok。

最后,我提倡让孩子多看中外经典书籍,不要被《纽约时报》的成人排行榜感动。在美国精英看来,《纽时》排行榜的典型读者是住在都市高尚郊区的白领中年妇女,整天在读书俱乐部(book club)里面讨论这些虚头八脑的东西。爱看美剧的朋友可能看过情景喜剧里面对这些book club妇女阅读习惯的嘲讽。崇拜美国的网友们,美国白人精英私立学校里面也提倡在K-12(中小学阶段)要看伟大的文学作品,看莎士比亚、狄更斯、雨果,而不是这些半瓶子乱晃的白左童书。去年弗吉尼亚州州长选举前,民主党候选人就是因为要干涉童书阅读,在公立学校强推白左童书(LGBT童年、性侵等等),被选民选下来的。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