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科学》:作家六六爸妈17天足不出户羊了之谜
作者| 老雾
来源| 雾满拦江
(01)
魔都疫情,一些老年人陷入困境。
女作家六六,发贴为陷入困境的老父母求助:
六六求助,言简意阂。
开章明义一句话:“我的父母听党的话,在家闭门不出17天后,羊了。”
这句话,三件事儿,构成隐秘的底层逻辑:
第一件事儿:六六爸妈,很乖很听话。
第二件事儿:六六爸妈在家闭门不出17天。
第三件事儿:爸妈羊了。
所以这是道小学生组词造句题:我的爸妈很乖很听话,在家闭门不出17天,所以羊了。
完成这个造句,我的头皮就炸了起来。
(02)
按六六叙述:老父母闭门不出17天,却仍然羊了,这种情况,至少有三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
这个病毒超可怕,早就潜伏在人类身体里了。所以你隔离在家是不管用的,哪怕你乘飞船逃到太空,十几天后,你就是个太空羊人。
第二种可能:
这个病毒还是超可怕,它悬浮在空气中无孔不入,六六爸妈虽然躲藏在家里,但病毒还是悄悄钻进来,把无辜的老人家给弄羊了。
第三种可能:
睡美人现象。
啥叫睡美人现象?
“睡美人”,是央视1998年推出的超火恐怖短剧《走近科学》中的一集。
……你等等,你说央视的《走近科学》,是恐怖短剧?
Yes,情况是这样子的,央视科普节目《走近科学》,在1998年6月1日推出,吸引了大批量的科粉。粉丝们看这部片时,都是手端饭碗,目不转睛,生恐眨巴一下眼,就错过核心剧情。
比如其中有一集“睡美人”。
演一个妹子,美丽,阳光,沉醉在美好爱情中。
然而忽然有一天,妹子失恋了。
突如其来的打击,让妹子的心态崩了。
从此妹子躺上床上,不吃,不喝,不言,不语,不动一下。
就这么静静的躺着,如一幅美丽的美人春睡图。
科学家说,人如果不吃不喝,能活5天。如果不吃饭但有水喝,能活7天。
然而7天过去了,妹子没喝一口水,没吃一口饭,仍然活着。
70天过去了,妹子没喝一口水,没吃一粒饭,仍然活着。
700天过去了——整整两年,妹子一动不动躺在床上,没有吃过任何食物,也没有喝过水,却面色红润,呼吸均匀,手指白晳,如童话中的睡美人,呈现给世人的,是神秘生命的无尽玄思。
于是惊动了央视。
惊动了各路科学家。
节目围绕着各路科学家的高端研究展开,有的科学家从僻谷角度,展示中国道宗文化的神秘博大。有的科学家从气功和特异功能角度,演绎在未知的生命奥秘之前,人类认知是何等渺小。有的科学家深入田间地头,寻找这里的食物是不是有什么奇异之处。有的科学家飘洋过海,研究是不是这里的水源,导致了如此奇特的生命异像。
到底是哪种可能呢?
观剧的科学粉丝,手端饭碗,圆瞪双眼,大张嘴巴,紧张期待着。
终于,伴随着恐怖的音乐,迷乱而惊悚的灯光,主持人出场,揭开谜底。
主持人说:情况是这个样子的,那啥,我们节目组在妹子的房间安装了监控,那啥我们震惊发现,当家里没人时,躺床上的妹子,眼睛突然冒出绿光,生龙活虎的爬起来,冲进厨房大吃大喝捎带去洗手间……所以情况实际是这样,妹子并不是整整两年没吃没喝,而是没少吃一顿……所以……
所以妹子实际是个躺平妹,当家里有人,她就躺床上一动不动,各种装死狗。当家里没人,她就爬起来狂吃海塞。
所以……
看到这里,观众们再也忍不住情绪,当场爆出粗口:丢雷老母……手里的饭碗,直接扣电视机上了。
当年的《走近科学》,就是这个画风。
所以观众更多把这个节目当恐怖片看,而不是当科普片。
所以……所以我们讲这个恐怖“睡美人”故事,意思是说,我们喜欢的女作家六六,她的老父母乖巧听话,17天足不出户却仍然羊了,排除病毒超级凶猛狡滑等特殊情况,至少还有一种可能:
老父母并不是17天足不出户。
正如央视科普节目中的睡美人,妹子并不是躺床上整整两年,只要没人就会偷跑出来种种偷吃。
——事实上,接下六六也说了,她可怜的老父母“没有抢菜,没有到处走,只有在核酸才下楼”。
所以六六的老父母,并不是“乖乖听话”才羊了。
应该还是出门下楼时,被传染上了。
(03)
我们用了阴冷、近乎幸灾乐祸的口吻,对女作家六六的叙述进行否定。
我们是在否定六六的求助吗?
是嘲讽六六的情绪表达吗?
当然不是。
我们是在展示,疫情中陷入惊恐的老人,与冰冷的行政机器之间的资源落差。
(04)
上海现在的情况,应该是这样子:
第一个,疫情是危机,需要更多资源。
六六的父母,面临着极大的惊恐。
如六六叙述,她的妈妈经历过非常艰难的人生,18岁时被剥夺了考大学的权利,甚至连青春与爱,都沦为当时的“资源”,不能自主。
现在她的妈妈已经75岁了。
75年以来,老人家生命中的欢乐是极为有限的,好不容易熬到这个年代,只盼望孩子平安,颐养天年——然而疫情突至,又让老人家那颗疲惫的心,陷入到癫沛流离。
简单说,这个时候,老人需要非常多的资源——需要安慰,需要安抚,需要有人在身边照料,需要慢慢跟老人家讲清楚许多事情。
何止是六六的父母需要这些。
上海太多的老人,太多的患者,都需要。
然而并没有,
第二个,疫情是危机,特点是没有资源。
六六的老父母,害怕去方舱。
就如同小孩子,患病时害怕打针。
一个成年人打针,可能只需要10秒——可一个孩子打针,要哄,要骗,要追赶,有可能要花半个小时,甚至几个小时。
如果打针的孩子只有一个,成年人却有几个,这叫资源富足。这种情况下,横竖大家没事儿,陪着孩子慢慢玩,耐心的追赶几个小时,总会逮住孩子的。
但如果一群孩子打针,那么就只有严厉的喝斥,你听到的,就是接连不断撕心裂肺的嚎啕。
六六的诉求,就是疫情时代的嚎啕。
如六六在求助贴中称“天天被居委会吓唬要拖到方舱”,这其实就是无助者的孤绝心境。
居委会跟你无仇也无冤,吓唬你也没人给钱,干吗要吓唬你呢?
居委会只是完成他的工作,按疫情操程,你这种情况需要去方舱,OK?
老人家也不是不去不可,但你至少要把事情说清楚,讲明白,比如方舱在哪里?环境如何?条件咋样?医务人员到位了没有——所有这一切正常的诉求,都意味着庞大的资源。
老人家所需要的资源,在平时都稍嫌不足,更何况疫情时期?
第三个,大敌当前,年轻人要沉住气。
人老了,就变成孩子。
孩子大了,就承担起父母的责任。
孩子小时,对社会一无所知,没有自保能力甚至生活不能自理,爸妈用他们粗糙的手掌,替我们撑起一片天,让我们长大成人(成长是保量不保质,只保证你活着长大,不保证你没有心理阴影)。
等到我们长大,气势汹汹进入社会,爸妈却逐步被社会边缘化,世界变化日新月异,新鲜事物越来越多,老人根本看不懂了。这时候,父母就成为了我们的孩子。
所以在六六家里,她的父母才是孩子,而她是妈妈。
相信在父母面前,六六也和我们一样,对父母各种鼓励各种安慰,让父母不要害怕,不要失去生活的信念和勇气——但面对疫情所带来的匮乏与高压,为父母者那种无能为力的挫败感,仍然让六六倍感沮丧。
所以她的贴子中,尽多情绪化的激愤之语。
这其实是每个做父母的,都曾面对经历的。
——但行政机制以效率为考量,不会顾及你的心情。
这就是六六所遭遇的现实,与我们目击的窘状。
(*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