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目的是什么?信仰的形式又是怎样的?

有个弟子问我:“修行的目的是什么?是把宗教中僵死的东西变得活泼吗?修行总要有个形式,那是什么样的形式?”

500

我是这样回答的:

从修行角度来说,任何形式的完善自我的方式都是修行,不局限于宗教,更不局限于具体的方式,我们只不过找一个适合我们自己的方式一起前行,走向圆满罢了。

修行的意义不应该是非要把僵死的东西想办法复活,应该是让自己能够更鲜活一些,让自己多接受新鲜的东西,而不是腐朽的事物。

信仰什么是个很重要的形式,我们究竟是信仰道还是那个教团?以什么样的形式前进?很多人都会迷惑。

我自己也曾经进入教团,感受这样那样的形式,所以,我感触可能更深。那归根结底,我周转这么一圈,发现之所以产生矛盾,是因为压根,追求的不一样,什么形式、什么教义、什么科仪,根本不在于形式,而在于你自己的选择。

无论执着于科仪还是执着于辩论还是执着于哲学思考,无非是自己的内心找一个让自己能够圆满的理由罢了。当自己追求的目标足够远,固然需要一个形式让我们能够明镜思考,但思考背后,应该是我们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剖析开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剩下的才是我们自我,就跟俄罗斯套娃一样,揭开一层层套娃,最后的你还是不是你自己。我算是揭开了套娃,我感觉,哪怕撕破那层外衣,我还是我自己,形式只是外衣罢了。

对于你们如何前行,不是说你们简单的就是我粉丝或者喜欢我,更多的是我们是同路人,最起码在开始的时候有近似的三观。或许行走过程中,有的一样,有的变了,那么能容忍的慢慢调整的留下了,有的走了也就走了。

500

对于我来说,我认为信仰形式大致如此:

目的:选择做什么样的人,不在于什么形式,不在于什么外在表现的信仰,不在于身份如何,我们选择类似却不完全不一样的道路。

路径:每条路都不同,但真相之后一个,路径上的坑坑洼洼不一样,执着于不同道路上的坑坑洼洼没有意义。 

争执: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争执,人多了就起了纷争,能看的就看,不能看的就包容,不能包容的就当别人不存在或自己不存在。

相处:绝大部分人你们素不相识,相处得来相处,相处不来少相处,不断成长,不断积累喜悦,而不是积累怨气和愤懑。

生活:我们之间的接触,是超脱你生活外的接触,这种接触下,没有任何外在利益影响下,尽可能修正自我,放下自己,学会倾述也要学会聆听。

形式:儒释道也罢,科学玄学也罢,无非你利用什么样的方式方便了你的道路罢了。念经也罢,写字也罢,助人也罢,感恩也罢,都是形式。

追求:腐朽的东西应该勇于放弃,救活枯木的时间不如你去种植更多新鲜的树木,留恋过去的时间不如展望未来。

凝聚:每个人都算是我弟子,也算是我同路人,我只不过是凝聚的一个点罢了,此门出入都简单,但是真正出入其实都挺难的。入门易出门易,入门难出门难,在于你自己。

求真:我是我,我不是我,我真是我,我真不是我,我真是我,我是我吗,我是我。这样的经历我一点点经过,只希望你们不必经历这种磨难,从旁观中学习。

流俗:修个大道求个真仙,一定要流俗,接触了大道,不知道放低身段,不知道接地气,不知道换位思考,不知道人间疾苦,修来修去都是空名头。

明智:没有智慧的修行是不对的,在前行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明辨,学会自己体悟所学所得,再分享自己的进步,而不是分享自己的执念。

迷信:迷了我的美丽,信了我是不对的,应该迷恋我的内心世界,然后再信仰大道才是对的。放下你自己,也放下我,作为维系我们前行的,只是我们是同路人,一起在探寻大道。

总之,信仰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一起前行的这么多人、对得起自己道名,生活过得去就可以,什么形式都是外物,找到自己的位置,一步步前行就足够了。有这么多人与你前行,与你一起分辨是非,与你一起走向未来,这就是修行。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