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左右的幼童背诗词,到底有没有用
【本文来自《格林童话有毒,三观严重不正,我跟娃要讲:你要批判性的看这些内容》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个人体会,带孩子看古代的神话传说,成语典故,读读古文背背古诗词,给他讲讲每个故事背后的含义,一来可以最少可以增加词汇量,通过韵律来增强语感,这对写作与阅读理解写作都有帮助——虽然前些年曾听过有关脑科学的一点讲座,了解到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说三岁左右的幼童背诗词那些没什么用,因为人类的记忆与思维的发展存在一种观测到的现象“裁剪”,一般人通常在八九岁逻辑思维才开始发进入萌发期,但对人早期语言学习及运用表达的机理还研究理解不够,太过神秘了,我倒是是觉得凡走过必留下痕迹,人类幼崽与其他动物幼崽在早期并无两样,当然不是专门研究者,没有那种数据与漂亮的图表,只有生活的直观感知,就是充分调动各种感觉器官甚至本能潜能通过直接的间接的感观去塑造潜意识的行为,形成某种规范,固化在深层的记忆里,未来慢慢释放。二来拓展见识,即便没有增加一些历史知识,也能获得纯真的情感喜好比如好人与坏人,完成初始的情感建构,进而大到对本民族与本国的情感有个基本好感自豪的认识,小到对母语的打基础。
这跟马戏团里的动物没什么区别,养小不养大,先驯化出好习惯,再到自我意识的主动学习构建丰富,这大概是与动物走到后面区别越大——生活中,很多智商差不多的孩子,之所以学习不行,很大的原因是习惯问题导致的,然后在满足人的社会要求的梯子上掉队了。
这是由本能的兽性到自觉的人性的演进过程,没法子,先天不同。
童话,不过是成年人自己的故事换个叙事对象而已,是他们按自己的理解与想象创作出来的,认为适合孩子的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