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也许并不完美,但世界看到了你们坚韧的灵魂
“我看不见世界,但希望世界看见我,看见中国有这么一个热爱越野滑雪的女孩,梦想着登上奥运舞台。”北京冬残奥会上,中国代表团残奥冬季两项视障运动员王跃在比赛后说道。
▲王跃在残奥冬季两项女子中距离(视障)比赛后流泪。图/新华社
“让世界看到我们”,这是她的心声,或许也是每一个残疾人运动员的心声。对其而言,体育是一扇通向广阔世界的大门,帮助他们更好地走向世界。他们也向世界展现了自己最珍贵的品质——自信、勇敢、坚韧。在9天时间里,包括96名中国运动员在内的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500名运动员在冬残奥项目中展开了激烈角逐。各国残疾人运动员怀着梦想努力拼搏,在北京写下欢乐、友谊、梦想、成功的故事,诠释着“勇气、决心、激励、平等”的残奥价值观。
“滑下去就行!能滑下去我就胜利了!”面对垂直落差600余米的“雪飞燕”赛道,站在海拔2000多米的出发点,27岁的孙鸿胜大吼一声,疾驰而下。缺失双臂的孙鸿胜无法借助雪杖保持平衡,只能运用身体在蜿蜒陡峭的赛道上闪转腾挪。在国际赛场上,他是自己所在级别残奥高山滑雪滑降和超级大回转项目唯一一名无臂选手。出发便处于劣势,但孙鸿胜从不认输,而是把勇气和拼搏化作“隐形的翅膀”,自由飞翔。
▲孙鸿胜在比赛中
冬残奥会赛场上,令人动容的故事还有很多。每一个在冰雪世界里自由驰骋的身影背后,都是同样坚韧的灵魂。残奥单板滑雪运动员纪立家率先滑向终点后,将身体扑在雪地里许久,再站起来已是热泪盈眶,突破源自于从未放弃的挑战自我、为国争光的信念;45岁的残奥高山滑雪运动员张海原是我国选手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她在2004年雅典夏季残奥会上曾夺得女子跳远F42级冠军,如今又成为冬夏残奥会“双栖选手”,在不同的赛场,延续对梦想的不懈追求;来自西双版纳的傣族小伙岩温,在六年前刚开始接触残奥单板滑雪时,还没见过真正的雪,从第一次踏上雪板,到第一次登上国际赛场,他克服了身体与心理的一次次挑战……
▲男子障碍追逐UL级比赛,纪立家摘金。图/新华社
竞技之美、精神之美、生命之美在赛场上涌动,一个个精彩瞬间在冰雪世界里定格。每一次跳跃旋转都是突破,每一位身残志坚的运动员都是强者。四年前,平昌冬残奥会,我国在轮椅冰壶项目上实现了冬残奥会金牌和奖牌“零”的突破。四年后,北京冬残奥会,遥遥领先的奖牌榜宣告着我们的巨大进步。跨越的背后,充斥着泪水与汗水的付出,遍布着中国8500万残疾人作为社会大家庭平等成员“一起向未来”的坚实步伐,凝结着中国残疾人体育、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
2015年至2021年,中国开展的冬残奥会大项由两个拓展到六个,运动员由不足50人发展至近千人,社会中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参与冰雪运动;中国残联举办的残疾人冰雪运动季活动,2015年参与人数只有1万多人,现在每年参与人数已达30万,数字变化的背后是无障碍环境的提升,是社会观念的进步,是国家对残疾人事业的高度重视;截至2020年,我国残疾人健身示范点累计建设10675个,共培养、发展残疾人社会体育指导员12.5万名,为43.4万户重度残疾人提供了康复体育进家庭等服务。
▲国家冬季两项中心里还配置了盲文地图。图/新华社
冬残奥会是短期的,但推动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和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是长期的。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上,盲人运动员李端将最后一棒火炬嵌入“大雪花”造型主火炬台的那一幕,令人动容。正如李端所说,虽然他看不到这个世界,但世界看到了他们。
的确,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正在被关注、被看见。他们坚强不屈地奔跑在人生的赛场上,全世界的掌声与欢呼都为他们而响起。赛道之难,挑战之巨,人生亦然。努力不会辜负每一个追梦者,残疾人运动员身上无惧困难的气概和自立自强的精神,激励着所有人。他们中有人听不到声音,却给世界献上了一支昂扬的生命之歌;他们中有人感受不到光明,却为无数人点亮了希望之光;他们中有人失去力量,却带给更多人成就生命精彩的力量。在人生赛道上,他们同样践行着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
伴随着今晚这场主题为“在温暖中永恒”的闭幕式落幕,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圆满结束。比赛结束了,但人生的竞技之赛永不落幕。闭幕式上,在主火炬熄灭之前,13套定音鼓演奏的打击乐,形成奔流不息的“时间”前进和更迭的形象,寓意全球“共享此刻、共赴未来”。
愿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能一起共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