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国企很多年,深知这里面的不容易:工业是个体系,不是说想替代就替代了

【本文来自《任正非的战略远见!华为成唯一选择?爱立信宣布断供俄市场》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Адрей三石
  • 我就只回一条,我大伯的厂子要换设备,由于经常和国企合作,对方推荐了他们在用的国产设备,去对方厂里看了,检测国产设备生产出来的产品,和要买的德国设备指标一致。后面讨论一个月,还是买了德国的,买国产的需要同时换铸造阶段控制液态金属注入的控制设备和软件,或者找合作的大学来自己改, 实际上没法支持国产。

通过这件事,你应该想的明白这是为什么,我在国企很多年,深知这里面的不容易.工业是个体系,不是说想替代就替代了.也不是说测试哪个零件的指标和外国完全一致甚至超出就能替代的.

这背后的标准制定,检验检测能力,升级换代,企业管理等等等等,这些都是制约.低端产品,像自行车一样,你换个螺丝,或者某个部件那是可以做到的.你甚至随便自己做一个部件换上去,也能保证使用,可是一旦到了高端,都是成系统集成起来的,相互兼容的,各个部件的设计选用都经过无数次的检测检验,不是轻易地说换就能换的.

就说飞机这种产品,换个零部件供应商都非常慎重,要经过许多部门的验收检查.包括检查该企业的各种管理体系.不是说哪个企业弄个样品来,说这个和原来的一模一样,品质有保证,甚至超出,且价格只有一半就能换掉的.

可以说,在观网发言的大部分人对工业制造只是停留在很低的认知水平上.实际上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你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电脑的组装看似很简单,相当多的人都可以做到买各种零部件自己DIY一台电脑.可你想达到品牌电脑的性能标准还要做到比他们价格低就很难,凑合用是可以的.这就是兼容性的问题,你自己DIY是不成体系的,考虑不到兼容性问题,真实产品的性价比就没有优势.

我朋友的一个企业就想将自己的产品推到一家国企.单看这个样品是没一点问题,可原件做了100多种检测,他只做了其中的20来种,再做下去成本就会大幅提高,价格没竞争力了.再者好多国内还做不了.最终他还是没能过关.在您看来,这不是他制造能力不足,可是在我看来,这就是他制造能力不足.

以前常见的农村电网,家家户户都通电,电线杆子上就像蜘蛛网一样,你说这个电工厉害不厉害?显然,您会认为这电工很强.强到离了他谁也别想搞清楚.可是,他绝不可能去做更大型的工作.哪个企业敢让这种电工去接电?我想,恐怕一根线都不会让他去接...他只能在家里吹牛自己很厉害.

站务

  • 观网评论4月爆款文章↓

    4月初,美国财长耶伦访华,一时间“中国产能过剩论”被炒作起来,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陈经从“三个美国女人”的独特角度,阐释了中国产能包括新能源产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还对美国政......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