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陈经先生关于军费问题观点的不同看法。

作为一名曾在人民军队工作数十年并具有在人民军队装备战线工作经验的我,也是对军费的升降历史有点感受的人,试图就您的六个观点探讨一下,一家之言,若不恰之处,请您包涵。

1、  军费占GDP的绝对数值,绝对是能反应出军队的实力的。中国大陆在90年代,曾一度军费总额还不如中国台湾省,当时人民解放军的状态我是非常清楚的,而这一时期,国家所遭遇的羞辱,想必也无须一一详叙了吧?

2、  人民军队这二十年迎头赶上并部分超越世界列强的原因之一,恰恰就是在上世纪末(中国大使馆被炸后)到本世纪初,开始加大了对军队和国防军事工业的投入的结果。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若没有米,何来的“炊”?共和国的军人和军工人员,有坚定的奉献精神,但唯精神论是唯心主义的。即使在艰苦的战争年代,我党也是千方百计地为前线部队提供最好的后勤保障的,延安时期的生产自救、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人民的小推车、抗美援朝时期的钢铁铁路线等等,都是强有力后勤保障的代表;“两弹一星”时期,全国肚人民是勒紧裤腰带支援军工科研一线人员啊。

3、  至于您说的第三点,还真就是军费的事。我作为亲历者,对此感受太深刻了。中国人不是没有创新精神的,但还是老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起码的经费支撑,连起码的试验验证都无法进行,何谈军事现代化?在下就曾遇到过太多太多这类事情了,不方便谈具体的事情,就问一点,若没经费,连最起码的试验台架都建不起来,军事现代化靠“自由心证”吗?

4、  这点我部分同意您的观点,中国在军费开支较低的条件下,实现了军事现代化,但根本的原因,是中国的体制问题。中国没有美国那样的军工寡头,军事工业的基础和根本仍是国有制为基础,如航天、船舶、航空、兵器、信息等各大集团都是国有企业或国有企业为主导的。偏离或忽视这个关键因素去谈问题,是不客观更不是不公正的,这样的比烂是没有意义的。

5、  看了您这一点,我敢说的是,您真的对军工行业和体系不了解。中国的核潜艇、航母的特殊钢材的研制,就是国家对其投入的结果。比如核潜艇的特殊钢材,就是军方(本质上就是国家)经费一再支撑的结果;航母的特种钢材,也是军方投资东北的一家国有钢企进行研制的。这些研制并不能形成您所说的“规模效应“因为相对民用钢材而言,需求量并不高甚至很低,更谈不上规模效益。这就产生了一个本质性的问题,即国有企业的性质问题,国有企业赚取利润无可厚非,但是,国有企业在企业利润与国家利益上,必须先服从国家的利益;

6、  发展中国制造业水平是完全正确的,也是对中国军事工业的支持。但您这里又刻意混淆了投入与产出的概念、混淆了军工产品与民用产品的一些差异性。整体制造业水平的提高毫无疑问能对军工产品的提升打下基础,但军工产品因其特殊性,其成长的过程并不是那么简单的,比如,中国现在的民用船企很多,但他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不可能造出驱逐舰及核潜艇的,因为两者使用的标准完全不同,过程是需要投入和积累的。中国现在军事装备超越性的发展,并非是“低军费的奇迹”,反而是在加大对军事投入后产生的正常结果。

 

最后再啰嗦几句,您对军费的概念,在理解上是有局限性的。

军费并非只有装备研制这一个方面,军事人员的生活费、培训费、训练费等等也是占据非常大的部分。一支军队若是拿着极低的津贴,空喊再多的“尊崇”怕也是枉然,从国家角度而言,对共和国军人的爱护不但要体现在精神上,也要体现在物质上。

再就是,任何武器的使用者都是人,现代武器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对使用者的文化知识要求也越来越高,各种培训费用也水涨船高。在信息化、集成化、合同化的作战条件下,演练演训的成本也越来越高,一场陆海空合同训练,仅消耗的燃油费就是一笔可观的费用。而这些都是需要从军费里开支的。

建立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是时代也是形势赋予我们的任务,更是中国国家安全的需要。我们不但要从精神上建立强大的人民军队,更要从物质上建立我们人民共和国的威慑力量,两者缺一不可。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