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说说安-225的悲剧
说实话就我自己来说的话,对于安-225并没有那么激动,主要可能是因为它的外形并不在我的“点”上吧,但我完全可以想象,如果有一天中国航空博物馆里的歼-8白原型机因为展方疏忽或者其他原因被搞坏了,或者库宾卡博物馆的T-35哪天爆炸了……那我一定也会感受到同样的痛惜和难受。
人类和造物之间的感情怎么说呢,实际上是源自于你对于这件物品的“事情”,比如家人送你的纪念品,比如居住了很多年的房子,比如开了很多年的车,所谓敝帚自珍嘛。但是一样其实大部分人从来都没亲眼看过的物品呢?
其实也是一样的,这种感情来自于你对它的了解,对于公众来说,这样东西已经和某段历史,某个存在联系在了一起,但是这并不表示你对于这段历史,这个历史存在感到赞同和认可,而是你个人在这段时间,这段历史中有你自己的故事。当人们提到这件东西,讲述关于它的故事,你能想到的是你自己在最初听到这段故事,这个传奇的时候,发生在你自己身上的故事。
因此虽然你可能从未真正亲眼见过这个东西,但是它已经成了你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这就是所谓的文化了,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总和。
安-225是当代工业文化的图腾之一,虽然这架飞机的实际用途十分有限,但它的文化价值并不比巴黎圣母院低。
其实,乌克兰和安-225都是苏联的伟大“造物”,至少,乌克兰今天的样子,很大部分要归功于苏联。
只是,苏联把乌克兰塑造成了一个远远超过它自身需求量级的工农业体系之后,自己完蛋了,俄罗斯和乌克兰分家后留下的乌克兰是极度畸形的,它的产业体系,经济系统,军事实力远远超过了乌克兰自身的实际需要,失去了苏联它无法将这些遗产转换成经济收入,反而因为这套体系依然强大的假象,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
普京所说的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悲剧,乌克兰就是这悲剧的主要演员之一。
最后是乌克兰的炮弹摧毁了安-225,在开炮的时候乌克兰的军人们很可能没想到过关于安-225的文化价值的问题,他们只是急着将自己丢弃的坦克、火炮这些武器摧毁掉,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战术行动罢了,不必承担任何责任。
颜色革命也不过是个小小的政局变动而已,对东乌克兰动武也只是个小小的国内反恐问题而已,招惹俄罗斯不过是个小小的短期行动而已
一切都不过如此而已,西方民主给了人们无穷的逃避责任的理由,政治家们只需要“对自己的选民负责”,至于什么历史责任……这不是他们考虑的事情。从这一点上来说,今天的“民选”领袖们甚至还不如二十世纪那些被人们嘲笑的同行。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有个美国B-26轰炸机的机械师在炸毁意大利修道院后,对核武器给人类制造更大伤害的可能夜不能寐。毕竟,为了攻占一个从战争全局并无决定性意义的山头,他们就轻易的摧毁了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修道院,那么未来人类真的有理智避免使用核武器,为了在后世看来可能感觉毫无意义的原因,把整个人类文化和历史都摧毁吗?
而他写了一本科幻小说,叫做《莱博维茨的赞歌》,写了一个世界毁灭后,一个修道士把一份已经毫无意义的电子线路蓝图做成了一份镶金贴银的圣典,就因为这份图纸上有一个这个世界的“圣徒”——一个希望借修道院为载体,传承旧世界文明的工程师——的签名。
这本小说是当代“废土”题材的始祖,但是它所表达的内容和我们现在熟悉的描述人类社会如何在放射性核废土上重生的故事不同,它实际上是一种深刻的虚无主义,人类没有能力从自己的手里保护他们的造物,这些造物比毁灭它们的人类要伟大得多——然而这种伟大的意义何在呢?而这个“造物”可以无限放大到整个人类的文化。
所以当安-225在火焰中倒塌,破坏的时候,对于上面这一切——也许没有办法把这些事情用语言表达出来,但是内心深处认识到这一切的人们,会感到更深切的痛苦。
我们一直以为人类已经走出了黑暗的中世纪,走出了为了虚幻的原因摧毁人类行为底线的那种时代了——但是现实告诉我们并没有,不仅没有,而且现实中,掌握着话语霸权,塑造了现代社会基本规则的国家,或者群体,在面临疫情这样的危机的时候……表现令人恐惧。
他们为了意识形态,为了金钱,为了维持自己的权力,敢于摧毁人类创造的一切。
人类历史最接近于退回中世纪的时期,可能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一帮和中世纪的教士,国王,骑士一样野蛮,残忍,无知的法西斯分子,制造了人类近代史上最大的浩劫。
今天,我们已经看到乌克兰这个伟大的造物,以及作为它的代表的安-225,遭到了一场浩劫。
那么下一步呢?该警醒了吧。
苏联当年从纳粹手中挽救了一次文明世界,今天,俄罗斯也许不是在自觉的做这件事,但是它客观上已经成了第一道防线。
所以呢?
QNMD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