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这种好心的行为,反而可能引起别人的讨厌。

  策划 / Koei 

  撰文 / Koei、47

  编辑 / KY主创们

  最近,我的好朋友跟我说,她竟然因为别人“过于热情”地想要帮助她,而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事情是这样滴——

500

  然后我朋友说,自己实在是不好意思回绝了,但是也不太能将“谢谢”这句话说出口,甚至还觉得有、点、烦。

  这种“朋友硬要帮忙”的情况,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比如我遇到了糟糕的事情,和朋友提了之后他硬是半夜不睡觉一直打着电话陪我聊天(其实我已经困了),比如和不太熟的朋友吃完饭,我想把钱转给对方,对方怎么都不要,搞得我还挺尴尬......

  为什么别人明明是“好意”,我们却会觉得不舒服?这种看似无私的帮助,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动机?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热情陷阱”的那些事。

500

  心理学家Shaver Robert (1999)指出,人们的大部分行为动机,其实倾向于自利(即满足自我需求),即使是看似利他的行为,很多时候也只是一种伪装,目的同样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通常来说,伪装成利他的利己行为,背后有着这三种动机:

  1.为了个人利益(Self-interest)

  Chamorro(2021)指出,不带有私心的帮助,是一种近乎“神明”的行为。普通人的利他行为背后,掺杂着某些自私的个人利益。最常见的一种情况是,ta想要塑造出一个美好的形象。因为给他人留下好印象,是维系一段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

  此外,将无私奉献的举动,或是为他人着想的行为展示在公众面前,也有可能会提升一个人的地位。为他人提供帮助,彰显出了我们的资源和能力,而这,往往是权力与地位的体现。

  Burton(2012)还指出,有些人通过对别人施以援手,可以从中感觉自己是“被需要的”、“有能力的”,并满足于这个过程中的成就感。

  2.为了获得一个“日后被帮助”的名额

  在社会交换理论中(social exchange theory),存在着一些人情交换的互惠规则。一般来说,当我们对他人伸出援手的时候,我们也相对应地得到了一个,日后可以向他人求助的名额。这种人情的交换,也是人与人交往的“潜规则”。

  比如,这一次朋友到我的城市来,我热情招待,那么以后当我去到对方的城市时,或是当我需要对方的帮助时,对方也“不得不”为我提供帮助。这种需求哪怕并不是在当下就有的,但在给予帮助的那一瞬间,就产生了隐形的心理保障。

500

  3.为了掩盖内心的无用感

  虚假的无私这类情况,尤其容易发生在自恋型人格的人身上(Kaufman et al., 2018)。这是因为,自恋型人格的根源,其实是自卑和无用感。他们无法忍受自己的无用感,所以需要做一些“善举”去印证自己的价值。

  比如,牺牲掉自己的睡眠时间,安慰失恋的你。其实你并不需要,但ta们会觉得“如果不是熬夜给予安慰,我的朋友肯定会伤心欲绝,看来我真的很重要。”这种夸大自己的重要性和特殊性的做法,就是为了掩盖掉内心的自卑。

  但是,确实也存在一些人真正的无私利他:比如道德感很高的人(Carlo et al., 1996);再比如同理心超强的人,ta们能完全感知到对方的主观体验,也更具有利他的动机和潜力(Stepien & Baernstein,2006)。可即使是面对这类真正无私的帮助,我们可能还是会觉得不舒服......

500

  面对对方不抱私心的帮助,还是会感到不舒服,可能是因为对方的善意,造成了以下4个方面的影响:

  1.限制自由,让我们失去自主权

  这种过度的善意,实际上阻碍了我们自己选择和安排的自由,甚至包含了我们的行为自由(Brehm, 1966)。

  比如,有时朋友想要顺路载你上班,这样你就需要迁就着朋友出门的时间,也无法按照自己的计划早起或是晚起,或是自主地去选择打车上班,还是乘坐其他交通工具出行。虽然可能只是很多小事,但这种感觉,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失去了对生活的掌控和自主权,就会感到不适。

  2.能力被“低估”带来不满,甚至会影响自尊水平

  当他人给予过于操心时,往往预设着一些前提——你并没有能力去处理这件事(Votaw,2020)。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能力有着充分的认知和认可,坚定地知道,自己是有能力解决的,这种情况下,就会因为这种被他人的“看低”和不信任,产生不爽的感觉。

  更严重的情况是,如果对方的帮助,体现出了过度悬殊的资源差异,比如超高的财力、权力和地位,也可能影响我们的自尊水平,我们会觉得自愧不如,或是无力偿还(Nadler & Halabi, 2006)。

500

  3.亲密人际带来的焦虑感

  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向他人提供帮助其实也是一种人际交往技巧。它是一种示好行为,两人的关系也会在一来一回的互助间变得更加紧密。但是,过度热情反而会起到反作用,不仅给人带来焦虑感,甚至可能会激发防御行为(Amodeo,2014)。

  这是因为,正常的人际关系发展,都应当遵循一个渐进的过程。根据Wrench等人(2021)的研究,人与人关系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7个阶段,分别是:角色互动——友好接触——走向友谊——正式进入友谊——稳定的友谊——衰落——结束。

500

  每个阶段,都有相应合适的交往方式和边界。比如在阶段1,人们仅仅是互相了解基本信息,然后开始接触,到了阶段4,也就是正式建立起友谊的阶段,双方会为这段关系建立规则,比如什么不能做,什么是禁忌。

  当人们按照这个阶段图去逐步推进关系时,是一个对双方来说都舒适的节奏。但如果有人直接“跳级”,打破了这种节奏上的共识,做了与两人关系不匹配的事情,就会让人觉得不舒服。

  比如,我正在创业,一个不太熟的朋友(可能才刚认识)听说后,主动提供给我大额资金支持,而实际上我们的关系并没有亲密到这种程度。那么,此时我们就会有负担,不舒服,甚至表现出防御的姿态,怀疑对方真正的目的,重新审视这段关系。

  4.一种隐形的道德绑架

  人情的交换是一种默认的社会规则,但同时,它也可能成为一种隐形的“道德绑架”。

  面对他人的帮助,我们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义务感”,也就是ta帮了我,我得还这份情。尤其是对有些人来说,ta们会很急迫地,想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时机去偿还掉人情,他们会有一种强烈的“互惠焦虑感”(Xiong et al., 2018),而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在人情被偿还之前,可能会一直持续。


​  人们付出时间、财力物力去提供帮助,到头来却给人带来负担,甚至招人厌烦,这也太不划算了。所以说,或许我们很有必要了解一下,正确的互惠帮助应该是什么样的。

500

500

  能够让被帮助者和帮助者都感到舒适的互惠,应当符合以下三个原则:

  原则一:尊重

  尊重应当是一切人际交往的前提,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也详细阐述过尊重的必要性(每段关系都是独特的,但唯独缺少了这一点的关系绝对不能要)。

  互惠关系中的尊重,体现在尊重双方意愿,不强求对方按自己的意图行事。同时,不逾越彼此的个人界限,不侵犯各自空间,要在一个让双方都感到舒适状况下进行(Glassman,2011)。

  原则二:引导为主

  Votaw(2020)指出,比起亲力亲为地去帮助别人,更合适的做法应该是,给到对方一些引导式的信息,或者提供一些合适的工具和渠道。比如,对方来你的城市出差,你可以给他发几个不错的酒店备选。

  这种引导为主的帮助,给对方留有了自行选择的空间,同时也传达了一个“我愿意为你提供帮助,如果有需求随时找我”的信号。

  原则三:明确需求

  任何形式、任何程度的帮助,都不应该是自己盲目揣测后,自作主张的付出。在帮助之前,需要与对方进行沟通,了解清楚对方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是否真的愿意接受帮助。这样,不仅能照顾到对方感受,也能更有针对性的帮到对方。

  那么,如果在实际生活中,真的遇到了过度热情的人,想拒绝又不好意思,该怎么做才好呢?试试下面几个步骤:

  Step1:告知对方,ta的行为已经越界

  如果你对直接的拒绝,感到不好意思,可以用更温和的措辞,但一定不能模糊语意。比如,你可以说:“虽然非常感谢你的好意,但是这件事我会更加希望可以自己去完成。”

500

  Step2:进一步地阐述自己的想法

  拒绝可能会导致误会,所以阐述清楚原因和想法是必要的。一方面,你要解释清楚为他人的考量,比如你觉得对方付出太多。另一方面,说清楚自己的计划。

  Step3: 给对方提供“帮助的plan B”

  在表达谢意和回绝之后,如果对方仍想表达关心,我们可以基于自己的原则,提供一些建议。告知对方在什么范围内的帮助,怎么样帮助是可行的。比如,“如果你想帮我,可以和我一起去完成,而不是帮我把事情全部做完”。

  当然啦,如果对方在沟通后,仍然不能理解,执意干涉,你也许需要重新审视这段关系发展下去的可能性(也许你们并不适合做朋友)。

  其实所有关系的基底都是尊重和信任。如果一份善意既没有站在你的立场上去考虑你的感受,也并不尊重你的反应,那么这就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帮助。而对于那些过度热情的人来说,一意孤行的无私,只会将关系越推越远。

  希望我们都不会再遇到这样“甜蜜的烦恼”啦。

  以上。

  今日互动:你有遇到过这种别人非常热情地帮助你,但是你很不舒服的情况吗?来评论区和我们分享你的故事吧~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