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悲歌歌一曲: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一)
欢迎关注公众号:跟陶叔一起学
许多人知道,共产国际对我党及中国革命曾经有过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中共一大的现场就有国际代表马林参会。但是,大多数人又对这个组织印象模糊,对它曾经肩负的使命,以及如何影响中国革命的进程知之不详。本文试着对共产国际以及它对中国革命的关系做一个较为全面的介绍。
一、花开花落两由之
要完整理解,需要把十月革命、共产国际、苏联这些历史名词放到一起来梳理。
列宁的伟大构想
1917年11月,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建立了第一个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同时,十月革命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因为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共产主义革命应该是世界性革命,要同时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发生革命,才能彻底战胜资产阶级,终结资本主义。
虽然革命首先在俄国取得成功,但是新生的苏俄政权很快就陷入困局。
全世界帝国主义国家联合了起来,先是扶植俄国反革命势力发动武装叛乱,到1918年则是挽起袖子直接下场组成多国干涉军入侵苏俄。相对于十月革命的顺利,革命者流血很少,在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战争中,有太多的同志流血牺牲。
道路的曲折让革命先驱们反思:局面这么困难,是不是因为违背了祖训呢?看来还是必须同时发动世界革命,才能保证新生苏维埃政权的安全。
因此,列宁在领导本土对各种反动势力进行武装斗争的同时,开始策划在世界范围内发动无产阶级革命,开辟新战场,打乱外国干涉势力的阵脚。
这个伟大任务需要一个专门的国际性组织来承担。
肩负着理想与现实的双重使命,共产国际于1919年3月2日成立。
在苏俄政权的支持下,共产国际派出大量人员全球奔走,接触考察各国的革命力量,先进行经验输出,建立各国共产党的组织,加入共产国际成为其支部,无条件接受国际的领导;再提供资金与物资,在国际的统一部署下,发动革命夺取各国政权。
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目标,不再是历史上烂大街的改朝换代。按照列宁的构想,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将不再按民族与历史分出彼此,而是先成立各自的苏维埃政权,再全部联合起来,共同创建“国际苏维埃共和国”。
为了给世界人民打个样,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首批加入苏联的是俄罗斯、南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4个苏维埃共和国,后来增加到15个加盟共和国。
从根本上说,苏联并不是一个国家,而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胜利成果的积累。“国际无产阶级将时刻准备战斗,直到苏维埃俄国的版图扩展到了全世界。”
但是,再丰满的理想也需要面对现实的骨感。在共产国际履行伟大使命的过程中,出现了两个意想不到:
第一个意想不到是资本主义的力量非常强大。
共产国际从成立之日起,就花费巨大人力物力推动欧洲各国的革命运动,一时之间工运风起云涌,各国共产党纷纷建立并迅速发展。但他们试图建立政权的努力无一例外都失败了,发生在德、匈等国的革命浪潮在1919年基本就消退了。列宁不得不承认:“革命的发展在较先进的国家里要缓慢得多、困难得多、复杂得多。”
第二个意想不到是苏联完全可以凭一国之力生存下来。
虽然帝国主义组成干涉军直接入侵苏俄,但是红军在各个方向的战场都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同时,通过推行新经济政策,苏维埃俄国的经济顺利恢复起来,国家实力得到空前增强。在面对外国势力时,不再有朝不保夕的紧迫感。
世界革命的前景并不明朗,以推动世界革命为使命的共产国际该向何处去,需要革命导师给出新的方向。但是列宁无法给出答案,他于1924年1月因病去世。
于是,这个问题交由苏联新一代领导人——斯大林来解答。
斯大林的谜之操作
比理论高度与格局宏大,斯不如列;比政治手腕与杀伐果断,列却不如斯。
斯大林的特点是非常务实。他上台后所面对的局面是,革命的高潮已经过去,而资本主义世界在美国的带动下开始趋向繁荣。斯大林判断西方资本主义正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认为当前要务是苟住已经取得的革命成果,因此他提出“一国社会主义”理论。
“一国社会主义”意味着一方面承认世界革命将长期无法实现,苏联有可能是全世界的社会主义“孤岛”。另一方面,苏联有实力维护国家的安全与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维持和平共处。
但是和平共处并非来自资本主义国家的施舍,和平是打出来的,苏联依旧要把世界革命作为保证自身安全的手段,迫使敌对势力不敢轻举妄动。
领导的思路变了。列宁时期,共产国际的政策是着眼于世界大局,苏联要服从国际。到了斯大林时期,出发点变成了最大程度维护苏联的利益,国际要服务苏联。
共产国际从一个发动革命的世界性组织,转变为苏联对外政策的工具。此后共产国际搞出了许多骚操作。
其中最受争议的是对待法西斯主义的态度。
德国纳粹崛起之后,为了打压当时议会的第二大党德国共产党,在1933年制造了“国会纵火案”。纳粹以此为借口解散了德共,逮捕上万名德共党员。当时共产国际驻德代表季米特洛夫等3人也被捕入狱,季米特洛夫在法庭上显现出卓越的演讲能力,将对他的审判变成反法西斯主义的示威。季米特洛夫凭借此战封神,在被营救释放后不久就成为了共产国际的总书记。
各国法西斯势力纷纷效仿纳粹,对革命力量开始了猖狂攻击。面对法西斯的挑战,1935年共产国际七大对法西斯主义剥夺民主,摧毁人类社会权利及精神成果的行径进行严厉批判。同时,配合苏联与英法建立集体安全的外交路线,国际指示各国共产党以反法西斯为共同目标与各自政府合作,动员群众,建立起广泛的反法西斯人民阵线。
但是,在与英法进行谈判中,斯大林敏锐地发现对方意图纵容德国法西斯坐大,并祸水东引使其进攻苏联。为了自保,斯大林决定抢先与德国联手。
1939年8月苏德秘密条约签订,纳粹德国后顾无忧,从9月起迅速横扫欧洲大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本打算养蛊的欧洲列强率先被法西斯反噬。
而出于遵守苏德秘约的需要,共产国际被要求淡化反法西斯的宣传,取消人民阵线和民族团结的口号,同时发出指示“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人必须坚定地宣布反对本国政府,反对战争”。
这就把欧洲各国共产党架到一个非常尴尬的状态。本来大家依靠人民阵线获得了空前发展,国际政策一变,他们被迫对各自政府的反法西斯战争采取了不合作立场,甚至法共还按国际要求组织工人与德国占领军进行联欢。欧洲各国党的行为遭到人民唾弃,各国当局顺势开始重新进行打击。
而当希特勒征服世界的野心被英吉利海峡阻挡,小胡子重新把视线转向东方,制定了疯狂的“巴巴罗萨计划”,于1941年6月突袭苏联。
猝不及防之下,苏联大片领土被德军占领,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覆灭威胁。共产国际紧急向各国党发出指示,要求动员全部力量保卫苏联。为了获得各国支援,7月初,共产国际再次提出了在各被占领国家建立民族统一阵线的问题,而且强调“共产党人在民族阵线中不要提领导权的问题”。
政策的烧饼又翻过来一面,各国共产党虽然无所适从,还是要红着脸去面对原来的阶级敌人。
政策的反复使得共产国际威望大减,许多指责的声音不断出现,认为国际的方针不仅没有帮助各国共产党的发展,反而严重阻碍了他们采取适合本国情况的政策。
而忙于应对德国进攻的斯大林也无暇顾及国际事务,致使在1941年下半年和1942年期间,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处于涣散和萎靡不振的状态。
此时,许多人都在思考,这样的共产国际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这个问题斯大林也在思考。
当苏联红军逐渐取得战场上的主动之后,斯大林最迫切的需要是英美等盟国开辟第二战场,加快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
话说“无欲则刚”,虽然斯大林的名字就是“钢铁”,他的意志也如钢铁般坚硬,但只要他有想法,就难免对方会提条件。同盟国提出的条件之一就是解散共产国际。
作为一种依靠共产主义信仰联合起来的强大力量,共产国际的组织深深嵌入各国的肌体,看似无形却有力,使得各国统治者如鲠在喉,早就想除之而后快。
对于斯大林而言,各国对共产国际的不满早已让他不胜其烦。同时,对战后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的憧憬,也让他想跟各国共产党将要推动的斗争做出切割。
既然穷兄弟们希望分家过,眼看要追到手的白富美好不容易开口提个条件,那就顺势而为,用共产国际的解散作为示好西方的“投名状”,发挥其最后的价值吧。
1943年5月8日深夜,共产国际领导人季米特洛夫等人被紧急召见,并被传达了斯大林的意见:“作为各国共产党领导中心的共产国际,在目前形势下已成为各国共产党独立发展和执行其独特任务的障碍”,因此应该解散。
在向各国共产党进行通报之后,6月8日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召开了最后一次会议。会议确定,共产国际的所有支部一致批准关于解散共产国际的建议,没有任何支部对此提出异议。
6月10日,《真理报》刊登了31个赞成解散国际的共产党支部的名单,以及总书记季米特洛夫签署的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决议,宣布共产国际从即日起正式解散。
就这样,由世界革命理想泉水滋养盛开的共产国际之花,经历24年春秋之后,最终没有敌过现实的无情风雨,流水落花春去也。
欢迎关注公众号:跟陶叔一起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