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下乡本质是因为社会生产力不足引起的吗?

上山下乡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50年代末,第二阶段是60年代初,第三阶段是66~68年。这其中,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上山下乡,主要目的是为了让知识分子支援农村建设(在当时,初高中毕业生跟农民相比,已经算是知识分子了)。而大多数人所说的上山下乡,主要指的是60年代末的那一次,因为那次上山下乡的规模极大,从66到68年整三年的初高中毕业生全部都被送到农村,可以说是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500

在这个角度上讲,说上山下乡主要目的是为了支援农村、为了公平等等,显然是站不住脚的。这个仔细一想就能明白,如果真的是为了公平,为什么要把所有人都派过去?为什么在这三年之后,这政策渐渐就停了?

很显然,那三年的集中下乡,肯定不仅仅是出于公平的考虑。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政治,即消除城市中存在的动乱隐患。

不过,后来随着上山下乡政策逐渐叫停,国民经济也的确变得更困难。从人口方面讲,自建国后至1970年是我国第一波婴儿潮,这一时期出生的人口近4亿人,而建国前我国的总人口也就4亿多。如此增长的人口,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吃饭问题。而当时中国又有三个大困难:

第一是工业水平不够,农药化肥这些产量上不去,人均粮食占有量不高;

第二是因为国际形势,发展只能靠自己,生产出的东西卖不出去,挣不到钱,自己消费又缺乏消费能力;

第三则是与苏联的关系破裂,中国时刻面临着战争的威胁。

在这一时期,林彪渐渐得势,并以此当时的国际关系为理由,将大量的人员投入到军工、国防相关领域。所以到1970年的时候,当时的国民经济出现了所谓的“三突破”,即职工人数突破了5000万人,工资支出突破了300亿元,粮食销量突破了800亿斤,这是一个很危险的型号。为什么说职工人数多,粮食销量多是危险呢?因为当时的粮食是统购统销的。换句话说,城里人吃的粮食,是从农民手里征上来的。多一个城里人吃饭,就少一个农民生产。城里卖的粮食越多,就意味着农民手里的粮食变少。到1972年的时候,这个数字还在持续扩大,职工人数达到5610万人,工资总数达到340亿元,粮食销售量达到927亿斤,国家已经出现了粮食周转困难的状况。

要是有人不明白这是啥概念的话,那就算笔账——当时全国有8亿人口,把一亿多的职工和其在城市的子女、亲属排除出去,剩下的农村人口有6亿多,他们要提供900多亿斤粮食,也就是把老人孩子都算上,每个人要提供100多斤的粮食——而那个时候,中国的人均粮食产量才多少?

后来经过一系列的政局变化,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才被找到——那就是开放。开放,就是让中国进入到世界之中,让剩余的劳动力进城赚外国人的钱。与此同时,邓小平也做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未来世界的主题”的论断,这也使得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源从备战之中抽调出来,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后来的百万大裁军让这一步继续加速。

但纵然如此,由于当时的城市无法消化大量返程知青的就业,也依然出现了治安的恶化,也才有了后面的多次严打。这个应该是很多人小时候都听说过的,也就不用唠叨了。

其实这个问题回溯一下历史的话,并不难找到答案。只是我把这个问题上的很多答案看下, 觉得很多人在看待历史时,似乎还是一种单线程归因的思维状态,即认为一个历史事件的出现肯定有一个主要原因,这个原因导致了事情变好或者变坏。但实际上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背后博弈的力量可能有几股甚至于几十股,每一股力量都有自己的考量,这绝不是单个的某个人的力量就可以主导一切的。

那么,就拿问题里的这个“生产力不足”来说,什么叫生产力不足呢?为什么1970年代的时候,城里人吃饭还要靠粮票肉票,而且很多人还吃不饱,到了1980年代,种地的人变少了,粮票肉票反而也渐渐消失了?是这十年里,中国人的生产力开挂了么?

如果这个例子还不好理解,那可以想想朝鲜。其实朝鲜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还是有相当的工作基础的,国民生活水平也不错。但后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朝鲜走上了“先军政治”的道路,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源被用来优先保障军事,这样不仅投入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变少,而且每个农业劳动力需要供养的人口也在继续增加。你说朝鲜人生产力不足么?要是朝鲜能有个稳定发展的国际环境,背靠着中日韩这三大经济体,他就是想把日子过差也难。

所以,上山下乡的问题绝不是一句话能解释清楚的。如果真对这个问题有兴趣,可以找论文看看,也许你也会有自己的答案。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