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国在改革文言文的过程中,发展出多语言系统,那简直就是灾难
【本文来自《看古文最大的难题是什么?不是认不认识繁体字,而是断句》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guan_16411897431513
在上世纪10年代末期我国开始开展“白话文运动”以前,中文是一种极度落后的语言文字系统,这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文言文记录某人所说的话时都是经过了翻译和精简、删减的,因为古人即便是士大夫、官员和皇帝,日常生活中真正说话时,(包括上朝时“开会”讨论问题时) 也并不是用文言文来说话的。当我们看那些用文言文、古文写的书或文章,看到经过翻译、删减的某人所“说”的话时,其实并不知道那人的原话是怎么说的,看到的只是翻译者所认为的,翻译者所概括的原话的大意(特别是古文中感叹词、语气助词的数量远远少于白话文,而且古文没有标点符号)。那么这就可能导致“歧义”这种问题。而白话文是“文即语”、“文字就是语言”、“所写即所说”。文盲、半文盲、文化程度低的人学习文言文的“速度”、进度远远不如他们学习白话文的进度,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则远远大于学习白话文(因为要学习如何把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文言文给我国的扫盲、扫除文盲、普及文化,以及提高全民的“年人均阅读量”(每年每人平均读几本书、每年人均读书的数量)、文化水平都造成了不必要的阻力、阻碍。
2、以前的中文没有标点符号,而且好像在明代还是宋代以前,连用句号或“.(点)”进行“断句”都不“断”(而且往往是全书或全文要么全用句号来断句,要么全用“.”来断句,极少混用,两种都用) 这不仅很容易产生歧义,而且会严重影响阅读者的阅读速度、耐心,造成“阅读障碍”、阅读方面的障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困难。大家想想,文言文中每个句子间没有符号进行断句,你难以知道哪些字属于同一个句子,要不停地猜来猜去,多累人呀!
3、以前的中国人写字所用的毛笔的笔头是软的,西方人用的鹅毛笔和钢笔的笔头都是硬的;而以前的中国人写字又是从右往左写的,第一“行”(第一列)在最右侧,然后不断地往左排列,往左写第二行、第三行、……,这就要求书写者必须“悬腕”,必须手腕抬离桌面,悬在桌面上写字,否则要么弄得袖子上或手上有墨,要么必须等一段时间,等前面那几“行”字的墨干了才能接着写新的一“行”。
总之,如果不是民国时我国学习西方,逐步废除文言文,像西方那样只用白话文作为“书面语言”,作为书写的文体,如果不是我国几乎照搬西方文字的标点符号,“发明”了中文的标点符号,那么我们学习语文的难度,以及我们阅读帖子、阅读网络文章的难度都会非常大,简直可以说“能把人累死”。你想想如果你阅读的帖子、网文完全是用文言文写的,而且没有标点符号,你阅读的速度会有多么慢,你会有多么累?如果我国不是从西方引进了铅笔、钢笔、圆珠笔这些硬笔头的笔,并且把排字、写字方式改成“从左往右”写,我们现在写起字来(用毛笔悬腕写),会有多么累?如果我国不是学习西方,生产西方人发明出来的打印机、电脑、手机,我们的办公效率,我们的阅读量、阅读的便捷性和眼界会有多落后?
其实中国的文言文,和欧洲各国过去的拉丁语有相似之处,都是少数人垄断的复杂的技艺。
你也没必要那么推崇西方,欧洲在民族主义兴起过程中,各国根据拉丁语创造了自己的语言文字系统,虽然有助于文化的普及,但也带来了语言的异化,造成语言多样化,给跨国交流带来不便。
试想一下,如果中国在改革文言文的过程中,发展出多语言系统,各种方言都有自己对应的文字,今天的我们,要同时学习几十种语言文字才能在全国范围内流动,那简直就是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