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明不是被高估,而是被远远低估

Alex Anderson曼彻斯特大学 国际商业及贸易法硕士1,354 人赞同了该回答

中国古代文明不是被高估,而是被远远低估。

首先这个问题是有问题的,没有中国文明一说,也没有中国古代文明、中国现代文明的两分法。只有华夏文明,且华夏文明发展从古至今,其本质并未发生变化。

华夏文明的目前的政治化载体,叫中华人民共和国,5000年前的载体叫夏。历史上的政治载体还包括:唐、宋、元……。

近代以来,华夏文明被华夏文明的传承者严重低估,但域外文明,比如新教文明国家,伊斯兰教文明国家从来没有低估过华夏文明。

为什么华夏文明从未断绝?即使历史上有过多次灭种危机(五胡乱华、日本入侵等),但最后总能延续下去?

华夏文明的强大之处,在于其文明思想独特的开放性、灵活性结构。任何华夏文明之人,都具有这种思维奇特的思维结构,只是我们自己不能非常清楚意识到。

这种思维结构具有如下特点:高度概括性及原理性,决定了这种思维结构高度的开放性。因为其高度原理性和概括性,使得域外文明的思想,能够在一个低层次上很容易被理解、采纳。因此具有了高度开放性。

华夏文明去理解任何其他文明的思维,都是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理解的,没有障碍。

“一句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小到个人家庭矛盾,办公室政治斗争,大到世界局势,都可以对应。

比如说老子的思想“无为而无不为”“顺道而行,不加干涉”,也极其原理性,概括性。英国哲学家克拉克看老子认为就是“现代经济自由市场的原理的核心”,经济学家哈耶克看老子就是其“自发性理论”“自组织性理论”的解释。

华夏文明人看域外文明的理论,都是从本质上理解、并掌握它们。经常感觉“其实就说白就是这个意思,感觉我早就知道了嘛”,这种“感觉早就知道”,就是华夏文明的独特的开放性。

西方学者看华夏文明典籍的感受是“哇塞,我研究了半辈子的这个理论的核心思想,中国很久之前就有人知道了啊,神作!”

继续11.9

评论中有人提到了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思想在华夏文明的融合与生长是华夏文明思维开放性结构证明的极好例子。也是华夏文明为什么总是能在危难之中找到路子的最好说明。

众所周知,共产主义思想来自于西方,其核心的思想是“无产阶级打破对资产阶级的暴政”(这种思想背后有严格的逻辑论证,想了解请参考《资本论》)。看看这种经过严密论证的西方思想在西方文化下的俄国和中华文明下中国是怎么对待的吧。在中国和俄国的传播、发展过程就明白中华文明独特的开放性结构了。

基本上共产主义在俄国乃至欧洲的传播,其核心思想及手段都非常“原教旨”,依靠工人进行革命,然后集体所有制..等等。在中华文明下就不同了。教员痛恨儒家,打破传统,但其思维方式仍然是中华文明的产物,具有典型的概括性与原理性。看问题喜欢抓本质,并且极其开放包容外来思想,并且在只要抓住了本质,就不在意形式上的细枝末节。教员发现中国工人不多,并不能教条的按《资本论》里面所说发动工人阶级,那怎么办?找最大的力量所在发动农民。《资本论》里说无产阶级要打破的是资产阶级,中国当时没啥资产阶级,那打破谁?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从莫斯科来的共产国际专家不知批评了教员多少次,说他这种做法是修正主义,教员毫不在意,这是思维结构决定的)。

黑格尔马克思的辩证法。太极图几千年前就把该原则画的明明白白,中华思维从原则上早就掌握了,教员会不明白吗?

苏联戈尔巴乔夫一搞“新思维”就垮了,为啥?俄国人是西方人,思维层次单一,非黑即白。对他们来说,“新思维”意味着对共产信念的打击,接受不了,人心就乱了。

邓公搞改革开放,“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管你叫什么主义,市场经济还是集体经济,我要把经济搞上去,我都拿来试试,我们老百姓开心不?有精神错乱不?没有。

欧美,包括当年的苏俄,都没办法理解中国的这一套思维,搞不明白中国到底在搞什么飞机。一下子左、一下右,“他们到底坚信什么?”

因为中华文明思维结构理解共产主义、资本主义这些理念思想,都是从一个更高层面去理解的,叫什么主义都是表象,能把问题解决了就行。你要问我什么主义,我这个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你自己去想吧。你说我挂羊头卖狗肉,我不care这个问题,我care的是更高层面的问题。我care的是“天”“道”“太极”“阴阳”。

在中国发生的很多现象,西方人从逻辑上不能理解,比如“一国两制"。

反过来,中华文明的思维看西方人的政治活动,就觉得他们“脑子直”“一根筋”,美国大选看白左,觉得他们天真;看红脖子,觉得他们傻。他们这些理念思想(比如,自由公平人权啥的)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看待的,因此,如果有需要的话,可以随时拿来用,或者随时抛弃,或者修改。

这是政治层面体现的这种文明思维的优点。

从历史的角度看,这种文明的思维方式,带来了极强的生命力, 使得此文明延绵不绝。

这种文明思维使得这种文明本身,像是一种有进化能力的生物,会随着自身、外界情况变化调整,不会拘泥于某种具体的政治结构、社会结构或者意识形态。碰到严酷的内在或者外在环境,就会吸纳新思想,自主变异,而不会造成排异反应

1.21。

谈谈这种文明思维方式在社会方方面面带来的进化:

在政治体制上的进化,是随着历史的不停发展,中华文明人不停地把外界的政治思想囊括进来,形成特有的政治体制。大一统的体制3000年没有改变,自秦的郡县制、唐的三省六部、元、明清的行省制,还是中华文明政治管理中央至地方的基本结构,这种自古以来形成的大的基本政治框架是原则性的,基本性的。这种基本的从上至下,从总到分的格局,是高层次的思维结构决定的(先有总纲原则。再补充细节分支)。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古代,因为高层次政治思维决定的政治格局在具体地方治理细节上一定是不完整的,所以当时这种政治体制在行政治理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上缺乏一定的效率(所谓:天高皇帝远,有个例子就是崇祯,政治能力和素质都很不错,但政策下去没办法带动社会),在西方工业革命,清朝被打趴下后,中华文明人对这种自上而下的政治体制充满了怀疑,开始学习西方的各种政治制度,这种学习方式,还是将西方的制度优点,通过原则吸收的方式,理解吸纳。

文明学习的过程非常坎坷,好在中华文明擅长这点,通过不停试错,西方政党制度的长处被吸收进来了。在一党制和多党制的选择中,共产主义一党制度的长处在于自上而下极高的行政效率和行政能力(在战争时就是极高的军事效率和军事能力),没有自下而上发展形成的多党政治体制带来的相互掣肘和扯皮的低效率(两党或多党制),也没有封建时代的独断皇权带来的错误专断导致的低效率(决策是党组织做出的,不是皇帝一人专断做出的)。

最关键的是,共产主义一党制度的这种政党体制完美解决了与中华文明高层次思维体系形成的总分政治结构的治理细节缺失问题。无论多党制还是一党制,政党的核心就是可以把社会从上到下高效率地组织起来。以前中华文明主要靠原则性的政治思想治理社会的,现在在总原则思想不变的情况下,有了党派这种的高效的治理手段。一党治理不是封建皇权专断治理,也不是多党扯皮妥协治理。

现在中华文明从古至今在由上之下,从总到分的大的治理格局下,增加了高效的共产党党派治理。中华文明最终吸纳西方共产主义一党政治制度,而不是西方资本主义多党制度,其原因是由中华文明的原则性思维结构决定的(自上而下)。

题外话,历史上受到中华文明影响的国家和地区,比如日本,比如韩国,其民众多多少少有中华文明原则性思维方式的影响,当这些国家采纳多党制政治制度时,明显展现出了不适应。要么是表明上多党制,实际上还是一党长期执政(日本自民党),要么是两党极其分裂社会,一方都想搞死另一方,死斗不休(韩国总统下台就进监狱)(台湾)。

中华文明的原则性、包容性还体现在其演化的经济模式上。

中华文明思维从原则上,吸收了西方私有财产制下的经济发展方法和法律制度,然后演化出来一种独特的经济模式。我们没办法给它一个名字,它本质不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但又具有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特性。

但你如果一定要从资本主义经济的角度来看,这像是一种高度进化完成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是一种极其高效的经济模式,在自由市场的竞争中,几乎没有任何国家的私人经济可以与之抗衡。(西方有人称之为国家资本主义)西方资本主义精英已经害怕了,因为这是一种他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也理解不了的经济模式。西方的学者没有办法给一个定论,他们自己还在试图理解中华文明吸收外来思想产生的这种独特的经济体制。

按自由资本主义的观点,国家企业是国家企业,私人企业是私人企业,政府是政府,个人是个人。政府和资本是分开的,私有企业充分竞争,然后优胜劣汰,强者胜出。国有公司都是效率低下的,没什么竞争力的,主要负责提供社会基础服务的,比如邮政啥的。

中国的模式非常奇特,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这种特性,国资委。国资委是个神奇的机构,从资本主义的角度来看,国资委是所有中国国企的股东,实际控股中国所有大型金融、保险、证券、工业企业,因此西方精英认为,国资委就是一个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金融、工业财团。当年东印度公司和中国国资委比起来根本就是蚂蚁。

这样的巨大的金融-工业财团意味着什么?西方的精英从资本主义扩张的角度认识到,国资委可以协调,统一中国所有国企的资本经营策略和海外经营方式,然后进行海外资本扩张,(事实上我们就是这么做的)和资本主义世界的私人资本进行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在此巨大力量的金融工业财团控制下,你想想哪个首富的私人资本可以和共产党国资委领导下的中国工业力量竞争?

另外,中国政府仍然保持着对私人资本大企业的巨大影响力和控制力,再大的私人资本,要让它倒塌也不是什么复杂的事情(想想新东方、蚂蚁集团最近的事情),国家要接手也不是什么复杂的事情,也就意味着中国政府可以宏观控制私人资本的流向,可以助长,也可以遏制私人资本。这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但事实证明这种国有资本私人资本混合的经济模式在全球自由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巨大的优势地位。按西方人“一根筋”的思维方法,他们是无法理解的。当他们感受到这个“新物种”的威力的时候,就嚷嚷着要“贸易保护”、“脱钩”。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下,就是可以并行不悖,相互补充。

来谈谈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科学

许多中华文明人不自信在于中华文明没有孕育出所谓的“科学”(”science”)。并且认为科学才是最厉害的思维方式。

这些人。实在是不太懂science这个词,不理解“科学”这个词深层的意义。科学是一种逻辑思维方式。并且目前的科学是建立在“因果关系”的逻辑基础上。这种“因果关系”基础的逻辑思维发展到一定程度,已经出现了瓶颈,一些研究领域无法用目前的“科学”来解释,必须需要扩充科学的基石,建立不以“因果关系”为基础的科学。这不是我说的,这是心理学家荣格说的。

荣格就认为在研究精神领域,必须建立一种不同于因果关系基础的科学理论来研究。他称之为“同步性原理”。他举了个实例来说明:

一个病人患有抑郁症,找荣格做了许多次心理治疗,无法治愈,荣格始终无法突破其心结,某一天做心理咨询,患者告诉荣格,她昨天晚上做梦,梦见了一只七星瓢虫。这时不知怎地,荣格看到一只七星瓢虫飞到窗框上,他把这时瓢虫拿起,病人看到这只瓢虫,顿时痛哭流涕心结顿开,心理疾病不治自愈。

听着是不是很有禅意?这个例子你按一般科学来理解,什么问题都说明不了,你无法对这种事情做“科学研究”。因为病人梦到瓢虫和突然来了一只瓢虫根本没有“因果关系”,你也无法解释为什么病人梦见看见瓢虫后病就好了。

荣格却认为这个例子在心理学研究领域非常重要,目前科学的哲学基础太狭隘了(客观实在论),不能依靠以“因果逻辑”作为基础的科学研究“灵魂” “精神”“命运”等更高层面的内容,而应该革新科学的基础应用以“同步性”原理作为基础的科学。

同步性原理,不同于因果逻辑因为A,所以B, 而是A和B本身就具有同步性,他们注定会一起发生。

这种“同步性原理”的科学观念像不像许多中医古书的理论?

荣格非常喜欢中国文化,荣格认为“易经”就是古人一种科学理论书,只不过这种“科学”不以“因果关系”作为逻辑基础。

再来看一个例子

这个是量子力学哥本哈根学派的始祖波尔的家族徽章。

500量子力学波尔家族徽章

波尔在量子力学理论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原理叫“互补性原理”。简单的说,就是两种相互排斥的理论存在于同一物体之中,相互排斥的属性存在于一切量子现象之中。

互补理论巨大影响了西方现代哲学的认识论,如果单独的说客体的属性,规律是没有意义的,必须同时说明主题的情况与其采取的观测方式,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必须通过客体施加影响来实现。

所谓光的波粒二象性简单理解就是,你把光当粒子看它就是粒子,你把它当波看它就是波,它是什么取决于你怎么看。你要问那光它到底是什么?问这句话没有意义,它是什么不重要,你怎么看它才重要。

这个话说的怎么这么有禅机呢,这不是我在胡扯,量子力学本身就这样。怎么我作为一个中国人对这个观念这么熟悉呢?因为中华文化就是有科学观念的啊,并且老早就告诉你了。

波尔认为太极理念最好的说明了他的互补性原理,就把太极图当做他家族徽了。

说中华文化没有科学的人,真的不太懂什么叫科学,也把科学看的太狭隘了。而我的预见是,科学在中华文明下将会远远拓展其自身的局限性,科学观念将在华夏文明的发展下会出现更重大发展。

继续谈谈科学吧。

量子力学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叫“量子纠缠”,两个空间距离很远的处于纠缠态下的量子可以实现相互纠缠,就是如果你观察到一个处于A态 那另一个一定处于B态。在你观测之前,这两个量子处于什么状态是不确定的,但你一测量甲量子为A态,乙量子就自动“变为”B态。解释“自动变为B态”的过程困扰了西方物理学家很久。是甲量子在被“测量”的同时立即通过空间向乙量子发出了某种信号?通知乙量子要变成什么状态吗?如果是这样,那甲量子发出的信号速度就快过光速,不符合相对论。那如果甲乙粒子之间如果没有相互沟通的过程,乙量子是怎么“知道”有人观测了甲量子的?最后只能得出唯一合理的结论,甲乙两个量子尽管空间上相隔十万八千里,但它们实际上是一个粒子!你测量了甲粒子,就是测量了乙粒子。这个结论非常震撼西方科学家,说明了看似两个距离很远的事物,其实是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但这个现象我想中华文化的人理解起来丝毫不存在困难,并且觉得挺理所当然,“一体两面”一个成语就可以理解了。

我承认,中华文明过于原则性概括性的思维的确不习惯于进行一步一步,严密的逻辑推演,这也是为什么中华文明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西式科学。但这种细节的,逻辑推演的本领,并不难掌握。中国人学习西式科学技术的能力是非常快的,因为在中华文化思维看来,这些属于思维“技巧”,不算“难”的事情。这种自大的心态导致中华文明落后挨打。但事实如此,比起中华文明一直喜欢研究的“天道”“禅”“易”啥的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高深莫测哲学问题啥的,这些的确看起来不够“高端”,而且许多认识世界的结论早就感受到了。

因此,当中华文明开始真正重视这些“技术”时,有意识的学习这些西式思维方式时,我们花了30年就完成了西方200年才完成的工业化,把中华文明建设成了世界最大的工业体,把许多看似高端的技术产品做成了白菜价格产品。

为什么,因为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向是总的,系统性的,不排斥西方那套逻辑推演的思维方式。

其实,令人痛心的是,许多西方科学哲学大师视为宝藏和灵感来源的中国传统学识,却被一部分中国人认为落后的,毫无意义的。“玄学”这个词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的定位,变成了不靠谱的意思。“科学”才是万能的,但你去看看最前沿的物理学理论(超弦理论、M理论)、宇宙学理论(多重宇宙、子宇宙)、心理学理论啥的,一样都是猜想和理论,而且同样给人非常不靠谱的感觉,只不过人家推理逻辑比较完整并且用数学证明而已。

我这里不是为了鼓吹传统文化,而是说明中华文明的有许多的宝藏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和研究,就被许多人践踏低看, 但恰恰被西方科学界视为重要灵感和宝藏,被别人发掘,拓展了别人的思维和想法。

谈谈一个非常有争议的话题:中医理论。

许多人都认为中医理论就是垃圾,就是玄学,没有丝毫“科学”性,应该彻底抛弃。但传统中医理论暗合许多现代医学最前沿研究,并且很多时候给现代医学带来灵感。

举个例子

经络、穴位是华夏古人建立的一种人体认识模型,你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就一点不科学,穴位、经络切开人体看不见摸不着,治疗的机理古代医书也是玄之又玄。于是就被大肆批判。还是西医好!中医就是胡说八道。

西医研究了一种新的理论叫“筋膜线理论”,根据该理论,所谓肌筋膜经线指的就是拉力线,研究人员根据身体的结构和功能将不同的肌肉组合在一起,以整体的方式来分析他们的姿势,功能和运动功能,所以不同肌筋膜的组合就有了不同的拉力线。

筋膜学的创新之处在于跳出肌肉孤立论的框架,回归到整体的思维,因为人体本身就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肌肉与肌肉之间也是如此,他们并没有相互分离,而是通过结缔组织相互连接,相互影响,所以任何肌肉的命名都只是人为的区分和定义。正如解剖列车的作者托马斯梅尔斯所说,无论肌肉如何单独工作,它总会通过筋膜网对整体的连续性有功能上的影响,以整体化,连续性的视角观察骨骼肌肉的运动模式,无论是对于运动还是对于治疗,都会给我们带来全新的思路。

令人惊奇的是,有些筋膜线与中医中的经络线高度重合(不完全一致)。

500

再来看看“穴位”

2021年10月13日,哈佛大学医学院马秋富教授团队与复旦大学王彦青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景向红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Nature 发表了题为:A neuroanatomical basis for electroacupuncture to drive the vagal–adrenal axis 的最新研究论文,实现针灸研究的历史性突破。

这篇文章研究了为什么针灸穴位可以治疗炎症,为什么刺激一些特定的穴位可以缓解身体其他部位的疼痛,背后的解刨学、生物学机理是什么。

500500

所以中医就是玄学的说法是把中医看的太低了,也把科学看的太浅了。

钱学森认为中医是顶级人体科学。“中医理论中的阴阳说和五行说,中医理论的脏腑论和经络学说,中医理论的六淫、七情,中医讲究辨证论治, 这些都强调了人体的整体观以及人和环境、人和工作的整体观。应该说,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中医理论的缺点是它和现代技术挂不上钩,语言、概念是两套。”(《钱学森等论人体科学》7页)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华夏文明的思维方式可以给科学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灵感,开拓新的领域、指导前进方向。可能带来新思想的科学领域包括:心理学、精神现象、人体医学、宇宙学、前沿物理、意识研究、人工智能、混沌学、经济学等等。

继续,下面的内容可能会有争议了。

谈谈华夏文明思维为什么会如此原则性和概括性。

我认为华夏文明是人类目前各种文明中唯一流传下来的“通天”(通神)玄奥的文明,没有之一。人类其他地区的文明(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等)都是一种“人”的文明状态,内心渴望被拯救、被救赎,造偶像去崇拜。以世界宇宙为外物,向外探求,发展。

而华夏文明系“天人合一”状态,文明自身认为自身即为宇宙,人便是天,天就是人。不恰当的比喻,华夏文明的思维状态比较像星际争霸里的“神族”。

从个体的角度来说,一开始开始,华夏文明个体就不是通过头脑的思考、逻辑去理解宇宙的。而是通过内在玄妙的感受去理解这个世界的,并且体验到宇宙之变化、自然之奥秘。

读道德经,庄子,可以强烈感受到上古先贤们并不是在写什么自然研究论文,而是仅仅在描述他们的“感受”,这些感受是如此玄妙,以至于语言文字无法表达清楚。后人如果从逻辑角度去想,就根本无法理解。

中国的语言文字,从来不是为了精确的表达某个概念,而是重点在于传达某些感受。西方的文字是音节符号组成的,中国文字本身就是象形图画文字,你在看一副书法的时候,除了书法作品的本身文字意义,还会通过文字的形状感受到作者的情绪和感受。因此因此中华文明人在信息交流过程中重视的是相互感受的交流,而不是头脑层面内容意义的交流。

文学也如此,古诗尽管简短,但就短短的几个字却可以传达巨量的感受交流,“一叶知秋”、“曲径通幽”这个里面的意涵,不是中华文明人是体会不到的。

老外会问?为什么我看到一片叶子落下就知道秋天来了?这个叶子可能被风刮下的啊,这个结论没有逻辑啊!

为什么中国古诗难翻译?就短短的几个字,如果直译成英文,那个韵味就没了。如果要用英语表达同样的意涵,好家伙,那要翻译成长长的散文才行。

而中华文明的传承方式,不是通过某种具体知识、学说传承的,而是通过这种千年不变的感受共享传承下去的。

500

在公元2022年,任何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中国人,可以读懂上面这段写于2200多年前的原文字!(汉海昏侯墓出土)并且感受到2000多年前写此文字人的诚惶诚恐。

现在全英国可没有多少人可以直接读懂几百年前莎士比亚的原文,更不用提千年前古罗马原文了。

编辑于 2022-02-16 23:4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