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程序员是蓝领

中国程序员本质上是蓝领工人,

可以类比成:

1.纺织工(早期的计算机真是启用纺织工完成计算机的输入工作)。

2.流水线上的装配工(把电子元件装配好也是技术活),

3.摩天大楼的建筑工(钢筋工 制壳工 测绘丝毫马虎不得)。

对于大型软件,可能需要专门的需求分析人工、架构师,软件设计师。在大项目中,程序员只是实现设计师想法的蓝领。

国内很多的小项目,程序员可能一肩挑了,全栈式开发,自己理解需求,上github找个类似的模块修改一下。

于是国内劳工部门将程序员纳入新民工的管理范畴。

这种管理思维是基于工业社会的劳动分工,不是基于信息社会的劳动分工。

国家把工业与信息化合二为一,用成工信部,工业在信息化之前,有一种小马拉大车的感觉。

美国的信息化不是靠工业推动的,而是靠金融推动的。

二战后,计算机从军用转向民用,最先在银行领域得到应用。

银行家出手自然阔绰,动不动就是mainframe,程序员的工资与mainframe相比只是一个零头,也已经是高薪了。

如果由工厂推动,唯一的可能是半死不活,因为工业的利润很低,远不如银行业。

工厂老板是以添加机床的思维看待信息化的。因此,不可能上几百万美元的mainframe,就象马前卒说的那样,工业革命初期,工人的工资向农民看齐,因为农民会涌向工厂,老板不缺工人,可以把工人工资压得很低。

中国软件如果由工业推动,那程序员的工资一定会向工人的工资看齐。

中国互联网不属于工业制造业,属于类似银行的服务业,利润远比工业高得多,所以互联网程序员的工资远比开发工业软件的程序员工资高,而且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尽头是网络金融。

中国若真的想发展软件,应该由银行牵头,组织成银信部,而不是工信部。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