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幕X桃厂艺术家|一个青年导演的N种可能

500

影视产业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工业化提速,更依赖于具有时代烙印的青年导演。他们的勇气、创作才华,关乎中国影视的未来。

爱奇艺桃厂艺术家策划联合悦幕中国电影观察,试图通过对话青年导演,了解他们身上不同于前辈的独特风格和洞察思考,探讨当下及未来的更多可能性。

文/庞宏波

郝杰和王珞丹是爱奇艺《开拍吧》青年导演里的两个“极端”。前者曾连拿两届FIRST青年影展的最佳导演,后者是从演员跨界而来的“零经验”新人导演;郝杰个人风格强烈,王珞丹白纸一张但充满新奇……用陈凯歌的话形容,一个是“不听话的小孩”,执拗地守卫着自己内心的秩序,另一个就像隔壁家的孩子,聪明、好学、融汇成长。

极端往往能够成为两个“轴”,这两个“轴”拉扯出的空间实际上可以看到青年导演的困境和收获。和郝杰、王珞丹这样的青年导演还有很多,在《开拍吧》,他们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在探索中通过“坐标”确认自己的位置,发现自己的可能。

过去几年间,青年导演涌现,为观众带来优质作品的同时,也在一次次的创作和历练中坚定了自己的位置,呈现出更多可能性。

如果不是《开拍吧》这档节目,很难有人会将郝杰和王珞丹归在一起。但放在一起,又会发现他们其实有很多作为青年导演的相似特质,比如对电影的敬畏尊重,对自我表达的渴望,还有那些通过作品展现的思想和价值。用制作人谭娜的话来说,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这代青年导演的“缩影”。

1

在40多位青年导演中

寻找“好苗子”

去年5到7月的三个月时间里,《开拍吧》制作人谭娜和总导演、总编剧、艺人总监集体出动,一头扎在了选角这件事上。经过层层筛选后,节目组在面聊阶段见了40多位导演。

500

谭娜透露,选定导演的标准,首先是80、90后的青年导演,拥有相对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旺盛的表达欲;其次是风格类型多元化,具备创作好故事、好作品的基因。《开拍吧》希望能以节目为契机找到新一代导演中的“好苗子”。最终,六位青年导演突出重围。

谈及创作初衷,谭娜坦言,导演是电影的核心,希望观众可以通过导演的创作来了解一部电影的诞生,“我们要把《开拍吧》做得全民化、大众化,也希望让大家看到中国年轻一代导演力量”。

500

想用综艺形式展现电影创作生态,显然并不容易。底层逻辑中综艺与影视的融合,细节处电影的艺术性与商业性平衡,个人表达与大众理解的差异等等,都是难题。

但不设淘汰、不搞噱头,是节目组的底线,“我们想要保护导演,保护作品。”于是《开拍吧》打造了一个以导演为主角的舞台,充分尊重青年导演的个体思考,给年轻艺术家们更多表达机会。

节目之外,这六位导演因为“来路”的多元,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通过模拟真实产业生态,给予青年导演“指南”的同时,它所映照的正是如今青年导演的个性风貌和艺术表达。

2

“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坚持

想当年,郝杰凭借《光棍儿》《美姐》连拿2012、2013两届FIRST最佳导演奖,风头正劲,留下了不少“撒野”语录。

500

在2015年执导《我的青春期》之后,在国际上走了一圈的郝杰“消失”了。

三部电影豆瓣评分越来越低,是他最在意的事情。《我的青春期》也让郝杰意识到,做完全商业类型片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我说服不了我自己”。于是他前往中戏的戏文系读了半年书,从最基础的学起,然后就一直拉片改剧本,“修练内功”。

直到《开拍吧》的出现,给了郝杰再次创作和表达的机会。这次,郝杰让大家看到了他褪去锋利后,仍保留着对自我、对艺术的尊重与坚持的一面,也看到了他的专业才华和对“人的不自知”主题的坚定探索。

500

郝杰是《开拍吧》节目组面聊的第一位导演,他说“我希望我的电影,多年以后也有人看”,现在还有人有这样的理想就很难得。后来的节目中,陈凯歌也直言郝杰让自己想起一句话,“虽千万人吾往矣”。

参加节目,郝杰有过两次“退赛”冲动。一次是在节目里,第三轮“命题创作”阶段,面对陌生的城市题材、资源筹备不足等重重困难,郝杰萌生退出的想法,但被爱才的陈凯歌及时制止,并给予“在这个时代,居然有郝杰这样的人,肯拍这样的电影,用这样的方法来拍,你是一个要灭绝的物种”的评价。

在郝杰看来,陈凯歌的肯定是参加节目的重要收获之一——找到自己的位置,“陈凯歌作为中国电影的一座高山,能对我有肯定的部分,那是很重要的。就好比珠穆朗玛峰给你一个坐标,说你现在到多少米了。”

500

另一次其实是在更早的首轮短片剧本会上,郝杰坚持“一字一句都不改”,“代价可能就是我六年来终于要出山了,但我不出了。我不是来比赛的,我是来做电影的,最后我一个字都没改,这也是人家尊重我,尊重电影。”

最后,黑白4比3画幅、农村题材、充满隐喻的《冯海的梦》,获得六个短片专业评分的第一名并成为了强推短片。谭娜认为,这个作品是郝杰六年所积累的艺术形式最极致的呈现,“我看了五六遍,每一遍都有新的感受。”

两次“退赛”风波并没有让节目组后悔找郝杰来,谭娜说,“我们找他来,就必须要尊重他的创作,因为他让我们看到一个独特的导演类型。”这类艺术家不从众、不妥协,有着鲜明的艺术风格和明晰的创作准绳,与自己较劲,也与电影较劲,因为对于他们而言,有比票房、流量更重要的事,那就是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

3

突破边界才能探索可能性

演员转型导演在经历了“第一代”的试水之后,逐渐提升了在市场成为“黑马”的命中率,陈思诚、徐峥、吴京成长为中国电影的中坚力量,贾玲、黄渤的处女作成为了市场的头部。编导演本就是一体,如今越来越多演员迈出转型的一步,将积累的表演经验融会贯通,探索自己的更多可能性。

500

在三四年前,王珞丹第一次有了一个故事按照自己想法拍出来会是什么样的冲动,这也成为她参加节目的初衷。

前两个短片《陪聊》和《寻人启事》在王珞丹眼里,大部分都和自己看到的新闻有关,核心母题都是关于自己最大的感受:孤独。在她看来,“无论是我的角色,还是我的片子,能够获得理解和认同,那一刻我是不孤独的。”

500

参加节目,王珞丹最在意两件事,一件是自己想表达什么,另一件是作品能否按照自己想要的表达出来。于是从接到节目组邀约,她就开始准备想表达的主题和故事,第一次剧本会上就提出了多个版本的思路。

在本职演员工作里,王珞丹就是一个不断尝试各种可能性的演技派,塑造了《奋斗》里敢爱敢恨的米莱、《红娘子》里勇敢泼辣的王小红、《后会无期》里魅力风情的苏米等一批经典角色。

跨界做导演,她更加谨慎选择,大胆尝试。三条短片,《陪聊》里末日的孤独遗言、《寻人启事》聚焦网络真相难辨、《寂静世界》展现温情治愈的姐妹情深,不同类型、不同风格,让王珞丹这个新人导演倍感压力,但也充满干劲儿。

500

成为长片电影导演,并不在她的短期规划内。她坦言:“三个短片拍下来,我对拍电影这件事敬畏心更重了。之前对这个职业是未知的,愿意去探索。但现在我知道这个职业是需要很多技术含量的,是需要很多学习磨练和训练的,特别是三支短片拍下来,没有长时间的准备过程,你留下的就是遗憾。”

虽然演而优则导已经成为影视圈的常态,看似明星自带影响力、熟悉影视创作,但转型背后的困难和努力只有自己知道,“不管是从哪个行业转型跨界,最终都是要以一个导演的要求来要求自己,该学的都要学,该吃的苦都要吃,创作时的无助和寂寞都要自己扛。”重新审视自己当下作为导演的可能性,王珞丹选择在演员领域深耕的同时,继续为未来的各种可能性积累经验。

4

青年导演有N种可能

青年导演擅长个性表达和探索创新,在捕捉年轻群体的关注焦点和审美喜好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过去十余年,爱奇艺将不少优质项目的合作机会给到沙漠、刘畅、辛爽、吕行等青年导演,看着他们在这片试验田上生根破土、茁壮成长。于是,《你好,旧时光》《最好的我们》《隐秘的角落》《无证之罪》等高品质作品诞生,为影视创作树立一个个新标杆。

500

2017年,《你好,旧时光》制片人朱振华将沙漠推荐给爱奇艺的戴莹。而戴莹刚刚看完沙漠拍的短片《半岛孤儿》,认为他的视频语言相当成熟,于是选定由他来执导。最终《你好,旧时光》拿下豆瓣评分8.6的高分,被不少观众视为最好看的青春片之一。

在《开拍吧》里,沙漠跳出擅长的爱情题材,关注阳光抑郁症、听障家庭这些小众群体,也融入亲情、爱情、友情,用戏中戏的方式讲述情感,用细致的洞察描摹现实。

500

刘畅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在拍摄网剧《最好的我们》之前做过场地、制片、档案助理、编剧等,按部就班“可能还要再做十多年的副导演,等到40岁的时候才有可能去成为一个大导演”,但《最好的我们》的出现让年轻创作者有机会更早实现自己的理想。此后,他又陆续执导了《独家记忆》《棋魂》,成为青春剧类型导演的代表。

类似这样的青年导演还有很多很多。事实上,对于青年导演来说,“机会”显然是最为稀缺的资源,需要青年导演展现出更多的可能性。

可以看到,这一批年轻艺术家,背后是面对创作、面对做导演的慎重和全力以赴。在爱奇艺,他们把握住机会,不断革新作品类型、创作方式和话语表达,为大众提供一部部好作品。

对于他们来说,不仅仅在艺术高度上需要“坐标”来确认自己的位置,实际上在整个产业生态里也需要走出舒适区,在大众审美和艺术表达之间寻求平衡,来让自己获得更多的机会。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