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医生四诊信息判读及诊断一致性探讨》一文中的多处基本常识的错误

某期刊2010年003期登载了一篇文章《中医临床医生四诊信息判读及诊断一致性探讨》,该文中出现多处基本常识性的错误,为避免误导大众,特发此文。

文中提到16位资深中医临床医生,列出名字的有五位,仅从列出名字的五位所谓资深医生,不难看出有的人的中医临床经验并非强项。所以先是医生的选择就缺乏代表性,作为专业人士所写的严肃论文,不应该犯如此低级错误。

该文主要针对中医的四大辩证手段,“望、闻、问、切”的有效性进行讨论,但是该文只讨论了,舌诊、看面色、和切脉,并就此得出了后面的结论,这充分说明文章的作者,对中医诊病辨症时,“望、闻、问、切”四个手段指的是什么,如何使用“望、闻、问、切”等的基本常识都不了解,而对何为中医的辨症就更不了解,实验过程未涉及任何病症的变症,甚至实验过程中,使用患者的病例来让医生辨症,用作实验过程的主要依据,已经可以用无知来形容了。

对于中医在诊病时,如何使用“望、闻、问、切”各种医书中随处可见,稍加研习不难了解,更不用说真正具有临床经验的中医医师了。

事实上,中医医生在诊病时首先一定要见到患者本人,除非特殊情况比如病情十分危急等特殊情况,其次每次诊病四种手段一般都是同时使用,而不是只使用其中的一种,辨证为先,切脉为辅助,所以切脉排在了四个手段的最后,甚至当切脉与辩症发生矛盾的时候,以辨症为主。

先说“望”,不仅要看文中所提到的面色,更要看比如头发,眼神,瞳孔、眼白,鼻子
额头等处,看气色首先要经过多年的五色辨识训练,看头发是否有光泽,眼神是呆滞还是传神,瞳孔受到光的照射是否有反应,瞳孔周围的黑色是否均匀或产生其他颜色,眼白的颜色是否正常,是否有杂色,等等,再通过看到的症状来判断病人的内在病因。

闻,既有闻气味,还有闻听患者的口述中所提到的症状。

问,问患者,是否存在可能被忽视的症状。

切,不仅指切脉,还要感受患者的额头,手掌脚掌的凉热,身体其他相关特征的发热,甚至还要确认脊椎的压痛点等等,比如正常人的额头温度一定要低于手脚的温度,否则就很大概率会患有相关的疾病,再比如,血癌的患者第六椎一定存在压痛点,心脏病患者的患者一定存在第五椎压痛点,肺癌的患者第三椎有压痛点,同时结合病人的睡眠情况几乎可以确诊,甚至,这些症状的出现,会早于X光,CT的检查确诊,一到两年出现。

说到这里再看这篇文章的作者,居然是有多位是某中医药大学的所谓四诊信息综合研究实验室,甚至令人不得不怀疑这个实验室成立的初衷,其实作者在结论中已经说的很清楚了,今后还要对四诊信息的判读和诊断的一致性不高,中医诊断的准确性差作进一步研究,所以得出如此荒谬的结论也就不足为怪了。

图片为某乎的评论者留言

500

附原论文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