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图表】2012年至2020年中国中医运行发展情况,只有干货,供君参考

本次新版本图表,覆盖了2012年到2020年共9年的报告数据,只有干货没有私货,话不多说,上图、上分析。

图1是主数据表,如下图↓:

500

1. 国家卫健委网站中的各年度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自2012年起将中医单列统计,体现了官方对中医发展的特别重视,尤其以十八大为关键节点,政策支持密集出台,实际的扶持也更能落实,这些在统计数据中得到了直观的体现。(一个颇有趣的情况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药事业发展统计提要报告》中,某些数据与卫健委的报告有所出入,估计是因为统计口径不同。)

2. 《中医药法》正式实施,一方面明确了对中医(包括民族医)的法律支持,另一方面让加强中医药监管有法可依,有利于中医行业去芜存菁。全面取消以药养医的制度改革,使广大患者的负担得以降低,理论上更能发挥传统上诊疗费用较低的中医机构的成本优势。以上两大因素对于中医发展必然存在推动,但可能由于需要更多时间才能体现作用,光从近年数据上看不算是立竿见影。当然,新冠的爆发,绝对可称为改变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轨迹的重大事件,想必在未来公布的2021年、2022的报告数据中,可以观察到更明确影响和变化。

图2是中医机构增长与全体医疗卫生机构增长的比较图,如下↓

500

3. 统计周期内,中医机构总量的增长速度总体上略快于全体医疗卫生机构总量的增长。中医机构数量占比从4.14%提升到7.07%,每年新增的中医机构占当年全部新增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的比例居高不下,显示中医机构发展迅速。同期,中医院占全部中医机构百分比从8.64%下降到7.58%,中医类床位数(主要体现中医院收治能力)的增加平稳,则证明中医门诊部、诊所的增速更高,中医卫生人员自主创业的热情不减。

图3是中医卫生人员增长的比较图,如下↓:

500

4.  统计周期内,中医卫生人员的数量有较大增长,其中执业中医师数量增长迅速,从35.70万人增加到68.30万人,中医类占全体执业(助理)医师百分比从13.65%增加到16.72%,显示医师人才培养成效显著。但注册中药师数量增长速度较低,从10.8万人增加到13.1万人,可能体现了当前中医人才培养出现“重医轻药”的情况。

图4是中医师占比与中医诊疗人次占比的对比图,如下↓:

500

5. 统计周期内,中医诊疗人次占全部诊疗人次的比例从10.89%增加到最高13.30%后因新冠回落到11.89%,可见中医机构、中医卫生人员的增长确实为病患选择中医治疗提供了充分的支撑。但中医师占全体执业医师比例长期显著高于其诊疗人次占比,显示中医师的平均诊治量较其他医师要少

图5是独立统计的,提供中医服务的四类基层卫生机构占同类机构比例,如下↓

500

6.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是离患者最近的基层医疗机构,是最能体现我国医疗系统普惠性、便利性的平台。统计周期内,提供中医服务的四类基层卫生机构数量急速增长,中医服务目前已经几乎完全覆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这样的小型机构也达到了超高的覆盖率,体现了官方推动中医普及的决心

7. 统计周期内除2020年外,其他医疗机构的中医类临床科室诊疗占中医诊疗总人比例均稳定在25%左右,并没有随着专门的中医机构数量的迅速扩张而降低占比。扣除上述影响后,2012年专门中医机构数量占比仅4.14%而诊疗人次占比达8.26%,2020年专门中医机构数量占比达到7.07%而诊疗人次占比仅达10.17%,可以反映出专门中医机构的诊疗量增速实际上慢于其机构数量的增速

8. 总结:统计周期内,我国中医机构数量、中医卫生人员数量、中医诊疗量均有显著增加,显示其在官方支持下的快速发展的势头,但不甚同步的数据也显示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不平衡。整体上看,中医各项数据占比仍不算高,显示其仍有巨大发展空间。

尾声:通过以下三份官方文件,可管窥当下我国中医发展情况的基调与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2009年,《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链接↓

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www.gov.cn)

2016年,《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 链接↓

中国的中医药 (1)_白皮书_中国政府网 (www.gov.cn)

2021年,《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链接↓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办发〔2021〕3号)_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www.gov.cn)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