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单位写的一些东西(三)科学的学习观
科学的学习观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认识世界的工具,一旦它陷进某种神圣化,就会同样陷进自己所批判的对象的境地,成为某种偶像而非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
这种工具属性是祛魅的,马克思·韦伯在提出这个观点时原本是为了说明现代文明将一神教宗教文明拉下神坛的过程,但是在现今的话语体系中,它已经成为了某种对“宗教化”的思想、认知的综合批判。
我们在对党史的学习过程中,事实上也需要一个祛魅的过程,在很多时候,学习者需要的是将历史工具化,使之成为我们用以改造世界,服务人民的工具,而非使其神圣化,成为某种“偶像”式的,固化的东西。
一、保证理论鲜活而非教条:正如习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所说“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马克思主义能不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能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仅党和国家事业无法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
二、保证理论学习的实践性:实践的含义是在地的,在西欧的实践与东欧的实践决然不同,在中国的实践也必然与欧洲不同,同时,实践也是具有时间性的,在大工业时代的实践和金融时代的实践不同,而金融时代向信息时代过度的当下,实践的内涵也与金融时代不同。这些不同都要求我们,一定要保证理论的实践性,而非片面就理论而理论。
三、保证理论学习的个体性:在学习中,我们要记住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个体性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任何的学习都是信息传导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两层含义,一是信号二是信息,接受者在接受了信号(文字等载体)之后,需要对其信息进行个体化的分析重组,这个过程中,每个个体的在地信息载量会很大程度决定其重组的效果,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关注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