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单位写的一些东西(二)党史学习的日常性
党史学习的日常性
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一个典型的学习——使用——反思——进一步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般性的,具有普适意义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之中,学习的阶段是容易把握和判断的,而使用和反思却是难以具体量化的阶段。这种情况下,学习容易走入学习——测验——检查——冷却忘记的循环阶段,事实上,基于应试教育体系下的大多数个体,其行为轨迹大概率是往这个方向发展。
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个人觉得合理的思维路径应该是在使用也就是日常生活工作之中下功夫,通过学习——实践——总结——再次学习的模型,带来学习的深入和真正意义上完成从认识到认知的过程。
在1月5日举行的上海市党史学习教育总结会议上,李强书记也同样强调,要总结深化管用有效的做法,形成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使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而其中的重点,正是在于实践,特别是日常的实践过程,正如李强书记所说,要把联系群众的机制用得更好,察实情、增感情、办实事、求实效,走好新时代的群众路线。
一、基层工作的日常性
作为基层工作中的一员,在学习中获取的认识只有通过与群众接触的实践过程才能真正转换为认知,例如在学习中学到了解放区大搞爱国卫生运动,里面的很多东西通过文字、图片等传递到了我的脑子里。可光是形成了记忆是没有用处的,正如现代信息科学所说,不表达的信息,暂时是没有意义的,那么,如何让信息进入表达状态呢?创城、创卫工作不就是表达的状态吗,这一点也可以从费曼学习法中得到同样的结论,那就是以输出带动输入。需要实践使用的知识,在学习中效率是最高的,要做好党史学习教育,最高效的方式是找到相应历史知识可以通过实践转换为认知的场景。当然,这样的说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受限于题材类别等方面,并不是所有的部分都能很好地找到相适应的场景的。这也是需要研究的方面。
二、应用场景的组成分析
在前文中,我们对场景使用的情况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也举了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这一部分中,需要探讨的是,在难以构建的场景,比如战争场景等状况下,对于历史的学习如何落在日常性之中呢?
这里可以使用类型分析的办法,比如对工作对象的类型性进行分析,对工作流程的结构性进行分析,对工作目标的类别性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可以找到类型性中相似甚至是一致的部分,也可以找到具有不同或者说变化的部分。
比如说依旧使用前文爱国卫生运动的例子,其工作对象或许从农村(解放区)居民变成了城市居民,从空间高度分散的状态转向了空间高度聚集的状态,从数量较少的个体对个体的工作转向了数量较少的工作人员面对数量较多的群众。但是其本质上依旧是有可以找到的共同的部分,一是目的的共同性,都是基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卫生安全的考虑等方面出发的目的;二是结构性上的类同,都是在党的组织领导下,以各种工作队对人民群众进行发动的形式进行,否则,仅仅依靠党及所属的工作队的力量,是无法完成全面的动作本身的;三是遇到的问题的类同,都是存在群众认知上的不足,以及对可能的额外做工的排斥等因素。
在分析了上面的情况后,我们可以大体上找到党史学习与具体实践之中的一些转换的思路,通过要素分析,从历史之中找到解决的办法或者获得解决问题的灵感来源。
三、党史学习对思维模型的改变
学习过程其实归根结底是一个改变思维路径,重新塑造思维模型的过程。以前的思维模型在面对新形势、新局面、新技术及新人群时不好用了,出现了需求,也就产生了学习的最初源动力,如何将源动力转换成为动能真正落实到工作上来呢?自然是需要对即有的思维模型进行改造,比如从应付上级为主转向服务人民为主这是一个转变,要完成这个转变,就需要一些思想上的质料,这个时候,对于历史,对于党的理论的学习就成为了我们思想最好的原材料。
有了原材料,再通过不断实践总结,逐步将材料镶进我们的思维模型之中,产生从量到质的变化,从上级要我做到转变到我要为人民做,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学习的流程。而这种过程,特别是对于思维已经一定程度上定型的成年人来说,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即需要对质料进行学习,也要针对自身既有的结构和模型进行分析判断,然后通过实践进行印证,如此反复,才能真正完成思想上的重新构建。这个构建的过程一定是长期的,不是突然发生或者仅仅只是通过简单几次学习就能成功改造的,而是融入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思维的方方面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