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单位写的一些东西(一)党史学习的当下性
党史学习的当下性(一)
在历史研究中有一种说法,那就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下史”,在很多时候,我们对于历史的学习和解读,正是基于当下的需求与认知进行的,这种当下性,是历史能否从案牍中的文字转换成为实践的认知驱动的关键一步。
第一部分 当下性的由来
学习是一个复杂过程,有传递信息的主体和客体,也有接受信息的主体与客体,然而在大部分情况下,主客体之间是区隔的,只有在少部分面对面的学习传递中,这种区隔才会一定程度消除。
在我们的党史学习中,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也就是学习者大部分情况下必须通过资料,文字等固化信息进行自我学习,其学习一方面是根据各种史料资料进行,另一方面必须在当下,根据自身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积累进行。在这个时候,当下性就成为了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因为学习者与资料的提供者之间是有区隔的,甚至和组织教育学习的个体之间也同样具有区隔。
在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学习效果不好,或者入脑不入心之类的问题,其根源很大程度上就是来源于此。
另一方面,历史本身并非死的历史,而是活的历史,它根据当下的语言环境的不同,也存在大量变化的因素和理解。一个简单的例子,史记写成的年代对它的认识,和程朱理学的时代对它的认识,一定是有所区隔的,这种区隔在于历史是需要解释与翻译的,历史的记录具有时代性,其解释和翻译,也同样具有时代性。
在这个问题上,其实很多人会有疑惑,都是中文记录下来的文字资料,为啥需要解释翻译呢?
这是因为历史的生命力正是在于这个从文字到思想(结构)的解释翻译过程。
这里举一个例子,比如解放区的卫生运动作为历史,其经过解释翻译后,才能够对现在的创卫等工作构成指导的意义,这就是历史的解释翻译。
让它从死的文字,变成活的思想和认知,然后才能够对现下构成意义。
那么我们回到解释的问题上来,解释需要的知识,认知一定是基于现在的人的,是活的一部分,它不可能和死的文字是一模一样的,因为写作资料的人和阅读资料的人,一定是有区隔的。
这种区隔体现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就是学习的个体对学习的内容的理解,一定是基于自己的认知的,也是基于自己的实践的,是本地化的,当下性的。前面说的是历史解释的时代性,那这里就是历史解释的个体性和个体的当下性。
只有真正理解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我们对于历史的解读和运用才能够真正地与当下结合。
第二部分 当下性的特征
前面一部分说到了当下性的由来,在这一部分中,我们需要思考一下当下性的特征,只有分析清楚了现有的当下性的特点,才能够真正地将历史融入到当下,让其成为我们实践驱动力的一部分。
(一)理论的当下性
我们党的理论是在不断叠进的,从一开始的翻译马克思主义,到逐步进行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在逐步演进的过程中,理论本身是鲜活是,是在实践之中不断演进的。那么,在现阶段去学习历史,其前提一定是要基于现阶段的认识去学习,特别是在习主席的最新思想的前提下去学习。
这种理论的鲜活性和当下性,保证了我们的党的不断自我革命,不断自我演进,而非死守固守即有的认知固步自封,这种演进并不是否定或者说简单的更新,而是一种有机的,具有活性的变化的过程。
理论——实践——总结——提炼——升华成新的理论,这样的一个过程之中,思想是活动的,不断演化叠进的,即是对历史的继承和发掘,又是对当下的认知和判断。在活动的,当下性的理论之中去学习历史,承接历史,这是最好的学习的方式。
(二)环境的当下性
社会的环境是在逐步演进的,从农业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走向初级的工业社会,建立了一个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这是一个过程,从初级的工业社会到建立了一个高中低搭配的,具有全产业链的工业社会,这又是一个新的过程。而工业化的完成和进一步的发展,实现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迈进等等,这又是另一个过程,每个过程之中面临的情况是不同。
那么,在当时的情况语境中,对于历史的解读和理解,自然也会出现不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疫情前对爱国卫生运动的历史的解读,和疫情发生后对该运动的历史的解读,其一定存在环境性的差异。这种差异性也是当下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学习的过程之中需要关注的部分。
(三)人的当下性
每个时代,对历史的解读的人也是具有鲜明的当下性的特征的,从专业向业余,从少数群体向更广范围群体的扩散,从高知群体到普罗大众等等一系列的转换,是历史教育所要面对的当下性的问题。
事实上,这个时代中,受过教育的青年们对历史,特别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的历史的兴趣是逐步提升的,这一点可以从很多现象级的视频、文宣作品中看出端倪。
而大数据的精准推送,信息茧房等更是实质性地加速了这个历史学习和知识的扩散过程,在这个时刻,对于历史的学习,既带有了鲜明的当下性,又有了鲜明的指向性,这种指向性,其根源真是来自于社会变迁的当下性和依附于其上的人的当下性。
第三部分 如何在认识到当下性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在认识到当下性的本质和其特征后,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这个基础之上进行更为深刻且准确的党史教育比如说习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2月27日至28日召开的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上强调,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作出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就是要告诫全党在新时代前进的征程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回答好“从哪里来、往哪里去”这个基本命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让广大人民群众从百年党史中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什么样的党,从而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在理解这么一段话的时候,就一定要结合理论的当下,环境的当下和人的当下三个方面来看待,如果只是简单的传达学习,无法理解三个当下的切实背景因素,那么学习很大的可能就会流于学习本身。
这里就涉及另一个问题,认识如果不上升为认知,那么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就会大打折扣,而学习党史一方面是为了正本清源提升认识,另一方面就是要切实地通过学习提升认知,从而通过认知的提升影响工作能力和态度的提升。
结合理论的当下,首先是抓紧对党的最新理论的学习和认识,这是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特别是对习主席最新的重要论述的学习认识,代表了我们党的理论研究的最新方向,是当下性的最好提现。
而环境的当下则是具体的,针对每个人的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区别的,比如有些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涉及较多,那么其环境的当下必然是意识形态的最新发展,而有些人则是面对基层较多,其环境的当下则是百姓的实际需求,在学习的过程之中,对于环境的当下,和基于环境的当下的历史的深刻学习,是可以发挥更深远的意义的。
最后一个是人的当下,面对老人和面对当代大学生,学习安排和要求必然有所区别,而面对基层党员和领导干部,其安排也必然有所区分,这种区分的科学性,直接影响了这学习教育过程的效果,这也是值得我们仔细思考和辩证的方面。
在这篇文章中,我写了一些关于当下性的思考,算是完成了自身对于学习本身从认识到认知的一个过程,只有完成了这种认识到认知度转变,在往后的学习工作中,我才能更好更科学地对自学和教学的双重任务加以更好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