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讨厌父母长辈打着“对你好”的旗号进行干预

【本文来自《年味的实质就是长辈对晚辈的“PUA”?》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无情
  • 查了一下,《论语》有14处“孝”,没有“孝顺”,只有其中一处“孝无违”勉强可以解释为“孝顺(礼)”“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左传》有31处“孝”,有“孝敬”无“孝顺”,有六顺的说法,前后略有差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君令而不违,臣共而不贰;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

    现存最早的“孝顺”一词出自西汉贾谊的《傅职》,另有《国语·楚语上》有“孝顺”、不过一般认为是托名伪作。

    究“孝顺”一词,疑似军功世家、父以军法治家、御子之术,然后被普通人家沿用。而且,孝的本义是“尊老”,逐渐被狭隘为“尊吾老”,并在西汉后进一步缩小并曲解为“尊吾父、顺吾父”,甚至出现“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极端说法,离“孝”的本意、“尊老”越来越远。遇到贪心的,就是强迫“(子、女)顺父(母之无尽贪心)”,可以说是非常不人道的规定。

谢谢您的回复!受教!我是比较认同楼主的,因为我特别讨厌父母长辈打着“对你好”的旗号进行干预,大家互相不理解,彼此浪费了很多本应有的人伦之乐。

我们的发展太快,但是思维的惯性使得一个人总是基于过往的经验来应对未知,而并没有站在后辈的角度设身处地的着想。当然,这本身就是很困难的事,因此孔老夫子、德胜爷爷才说要“活到老,学到老”,要不然真的不太能跟得上趟。

再一个,人的通病“好为人师”,很多经验并不适用于当下的情形,但是为了凸显自己的长辈身份,权威,非要瞎指挥,其实这种人特别特别多。

现实中谁又会经常读《论语》呢,以至于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人性的进化何其之慢,现在的很多人还是会犯孔子所说的一些错误,比如“三季人”等等。所以,智慧的活着是一门艺术,任何一个想要智慧活着的人都需要深入的思考,破相。有些老人活了一辈子可能也就是年龄增长了而已,智慧并为增长,甚至一窍未开。两个人根本没法儿呆一块,因为太无趣了。人这辈子得活出点人味儿来,要不然大家都避之不及吧。以上是我的观察。

(现实中,我遇到智慧的长者,都是非常恭敬的,常常俯身倾耳以请;一般的,也能做到有礼貌;看不惯的,就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