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被“范大将军”刷屏,今天来聊聊中国足球

500

2022年2月1日晚8点,中国男足在越南美亭体育场客场对战越南男足,比赛出乎我意料的输了,比分也不太好看,1-3。

因为曾经和几名合伙人一起将一支业余球队手把手打造成职业球队,我朋友圈里有不少全国各地足球从业人员,从中国足协到地方足协的官员,从俱乐部投资人到职业教练员、运动员、球迷。

昨天晚上,我被他们刷屏了,种种观点不一而足,但大多是情绪化的内容,暂且不表。

500

(某青训教练员)

500

(某前中超运动员)

500

(某球迷协会负责人)

500

(某俱乐部资方)

500

(某足协官员)

今天一早,起床刷了刷微博,微博热搜也全是谩骂和嘲讽。

500

500

作为曾经深度踏足职业足球圈的人,今天我来给大家唠唠“中国足球”。

 

中国足球的失败是系统化的失败,不是一小撮人的失败。

2014年,国家男足冲击世界杯再次失败后,刘建宏发表了上面这段讲话,如今听来依然振聋发聩。

下面我就从我个人经历,耳濡目染的实际情况给各位看官说说,这个系统化的失败是怎么形成的。全文浅尝辄止,各位自行理解。

 

关于体系

事实上,在过去的很多年里,中国足球的非业余体系一共有三条主要线路:

教育体系从各地方中小学、高中直至归总于大学生体协,隶属于教育部门管理,是目前最没有存在感,但却涉及人员最为广泛的体系。

体育体系归总于全运会,隶属于体育部门管理。一般就是各市队教练员从各小学开始选拔足球特产生,组队训练参赛,一直到打完市运会、省运会、全运会获得名词或者解散为止。这个体系培养出来的足球运动员技术水平相对较高,但是只是相对。

职业俱乐部体系,是由各个职业俱乐部开展的青训体系,例如恒大足校、鲁能足校等等,这类是目前生存最为艰难的体系。

上面这三个体系也就决定了一个中国孩子,如果喜欢足球或者被迫喜欢足球,他成长为一名专业/职业运动员的主要路径。

当然,那种家长有钱非要送到国外职业俱乐部培养的另算。

为什么要说这三个体系,是因为这三个体系在国内存在一定的割裂。

下面就来说说,什么叫自娱自乐。

关于足球运动员

常常听到一句话,说“14亿中国人选不出11个会踢球的”,在我看来这纯粹是网友博眼球的段子。

我涉足职业足球工作的第一年,中国注册足球运动员数量,包括男女足、青少年,不到2万人。很多人会说,这些人也是从14亿人中选出来的,我可以非常肯定的告诉你们,不是。这些人甚至是从不到14万人中选出来的。

中国这么大的地方,这么多的人口基数,至少能找出5-6个梅西、C罗出来,这才是基于科学的判断。

500

说一个直观的例子,早几年我管理的球队,球员平均学历高中,真实学力初中以下。这样的一群职业运动员,你让他们去理解教练员的科学化训练和技战术讲解都是非常吃力的事情,执行层面缺位当然是再正常不过。

同样的问题存在于整个中国职业足球圈,过低的文化素养直接导致了综合素质的拉胯,种种陋习和不职业的行为比比皆是。

我曾经接触过无数的小学、中学校校长和家长,最常听到的话就是:

“这孩子书读不好,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就只能搞搞体育运动了”。

这真是我听到最可笑的一句话。仿佛在老师和家长的理念里,只有不会读书的孩子才适合体育运动。

就是这样的理念,导致了中国足球一直处于矮子里面拔将军的水平。

全运会冠军又怎么样?

中超冠军又如何?

全国大学生冠军又如何?

水平甚至不到别人社区联赛水平,这样的冠军又有什么意义?就这样一群人,组建的国家队,可想而知。

我曾在国内某民营青训机构的亲眼所见,几个孩子被送到足球学校之后家长不闻不问三四年。一个连家庭教育和关爱都缺失的孩子,你能指望他身心健康发展,对足球保持长久的热爱和信仰?若干年后,他代表国家队去出征?然后继续背负骂名心里苦闷?

500

就我接触的大多数欧洲足球职业运动员(欧洲五大联赛及各国二三级联赛水准),他们普遍都具备最基本技战术思想,很多人在球员阶段就完成了欧足联B级以上教练员系统化培训和考核。随便拉一个球员,就可以通过一场比赛录像,向我详细讲解某一场比赛双方的战术布置以及胜负手的关键。

而我在几次旁观当时我们俱乐部战术会议的时候,教练员开口问某个问题,下面是一群费力思考、鸦雀无声的中国职业足球运动员。

 

关于教练员

几年前,我碰到过一个很年轻的西班牙小伙儿。

25岁的时候才开始从事足球行业,27岁因为在西班牙找不到工作,得知中国足球发展如火如荼,于是到中国来碰碰运气。

那时候的我拒绝了他,因为他只是欧足联B级教练员,虽然他用了一张纸和5分钟的时间便向我讲解了Tiki-Taka战术的核心——如何通过快速短传在局部区域内形成人数优势撕裂对方防线。

两年后,当我再次和他联系时,他已经通过了欧足联Pro(职业)级教练员培训考核,在西乙B(西班牙第三级别联赛)执教一支俱乐部。

500

亚足联Pro级和欧足联Pro级的差距我不想讨论,但两年从B到Pro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大多数教练员根本通不过亚足联的考核。

截止2017年,中国获得亚足联Pro级教练员的人数是142个人。而他们的水平,他们都是中国职业足球运动员出生,靠年限和资源熬出来的,所以你懂的。

于是到了2019年,中国足协从亚足联那里获得了给教练员发证的授权,当时还出了新闻。

 

500

其他的也不好多说什么,说多了得罪人。

就我个人接触的几个国内职业级教练员,他们在球队训练方面更多的灌输的是一些形而上的东西,一针见血的干货极少。

而在用人方面,国内教练员普遍存在用自己人的习惯,因为在中国的管理体系内,自己人比能力更重要,听话比啥都重要,教练员要保证他在队内的权威性,找一群刺头显然不行。

 

关于客观规律

很多人都有一种感觉,中国在体育个人项目上往往十分突出,但是在群体项目上却乏善可陈。

于是有了“中国人单人是龙,群体是虫”的论调,这在我看来纯属胡扯

中国并非没有集体精神,实际上我们这个国家是最具有集体主义精神的,而欧美往往更强调个人英雄主义,看看NBA为什么有单打名场面,你就知道了。

那问题出现在哪里?

一项基本数据,文化旅游产业在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开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而体育产业则更加高端,在人均8000美元时才开始起步。于是在2014年,中国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时,国务院发布了著名的46号文,振兴体育产业,随后便是足改方案。

从那年起,资本市场开始疯狂涌入体育产业尤其是足球产业,造成了国内金元足球盛行,从业人员薪酬水涨船高,野蛮增长数年在中超冠军来自中国最富裕省份的苏宁俱乐部宣告解散之后让人看到了背后的一地鸡毛。

中国古代有句话叫“穷文富武”,“文”就是读书,是没钱的人改变命运最简单的途径,而“武”就是现代体育。体育运动的诞生和战争本就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富武”说的就是只有富裕了才适合搞“武”,体育运动就是如此。

你也许已经习惯了每个月花一两千块送孩子去学音乐、学绘画提升素养,但只有当我们国家20%以上的家庭习惯了每个月花一千块送孩子去学习某项体育运动时,当我们国家20%以上的家庭像看电影一样习惯花钱去看体育比赛时,我们才能算真正的体育强国。

500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我们男足国家队的排名和人均GDP的排名基本处于相同水准是应该的。

而大多数球迷的抱怨来自于心里的落差,都感觉咱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各方面发展不错,足球不应该是这个水准,这其实是虚妄的想象和错误的概念。说句实在话,我们的足球从整个社会发展水平来说,就应该是目前的水准。

80%的人还在为生计四处奔波呢,体育运动应该有很高的水准么?不要让浮于表面的国家荣誉感蒙蔽了你科学的判断。

 

关于如何提升足球水平

首先是耐心,我们需要给我们的足球充足的耐心。十年、二十年。

其次,是先让老百姓富起来,共同富裕而不是一部分人先富裕。

然后是从校园、社区、专业三个方向同时发力,扩充足球人口。

业余的走全民健身路线,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专业的走赛事体系,完善各项赛事,给予充分的激励和工作岗位,让更多无法走上职业路线的足球从业人员没有后顾之忧。

最后就是公平、公正、公开的选材体系,让更多沧海遗珠被发现。这点各位文艺、达人类选秀早就走在了前面,值得借鉴。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