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什么都爱它?

“天堂应该就是图书馆的模样。”

“鸽”了很久的《但是还有书籍2》,终于在这个冬天上线了。

2019年,由B站和小河传媒联合出品的人文类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1》也在冬天上线,以5集的体量讲述了十余个关于写书人、做书人、爱书人、读书人的故事。最终,《但是还有书籍1》在B站收获了超过1500万的播放量和9.1的豆瓣评分,并且获得了“第30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电视纪录片奖。

500

《但是还有书籍1》的成功建立在题材的选择,以及创作手法的更新上。但这也给新一季提出了挑战,如何从人物、主题、立意等诸多维度上进行突破,并且回应第一季的出圈效应带来的期待。

从目前已经上线的内容来看,《但是还有书籍2》无疑在内容上做了加法。在保留对书籍这一小众题材关注的前提下,书籍的社会含义在新一季得到了扩大。从书籍与人的连接,扩散到与更多有价值的社会议题连接,并在此基础上,和互联网观众进行沟通对话。

在大众文化中的其他媒介形式,更热衷于追逐流量和算法时,这或许才是书籍和纪录片的意义。

书籍的社会性

将《但是还有书籍》两季进行对比,明显能看到导演组在作品社会性上的丰富和前进。

第一季更偏向于书籍在“人文”方面的探索。团队在策划项目前,曾共同制作过另一档央视出品的纪录片《书迷》,这部纪录片主要聚焦于专业“书迷”。导演组尝试以诸多个体的故事,讲述书籍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得到了不错的反馈。

因此,在筹备《但是还有书籍1》时,导演组沿用了这一创作思路,采集了更多人物样本,关注到了与书籍相关的各个环节的人。可以感受到第一季整体的表达带有浓重的文艺色彩,视角也更聚焦于个体。

500

第一季中的编译者们深受年轻人喜爱,他们“甘坐冷板凳”的精神鼓舞了许多观众。因此在第二季中,导演组保留了对这一职业的刻画,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书籍与人的结合进一步扩大。

从一本书的编纂、设计、出版、到面向市场等各个维度选择拍摄对象,加入了漫画家、写作者、图书管理员等职业,辐射的社会群体更加宽广。

拍摄人物也更具代表性。在记录编译者这一职业时,导演组在第二季选择了与古籍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知名版本目录学家沈燮元,他曾为南京图书馆采购过大量珍贵的古籍,还参与了《中国古籍善本目录》的编纂,所做的古籍编纂工作拥有广泛的社会价值。

500

除去辐射面的扩大,这一季的主题立意也更加深刻,关注了更多社会议题。而书籍的人文性,也进一步延展到社会性。

在第一集的《我们的图书馆》中,纪录片从图书馆的三个特质来选择故事:古籍的保护和整理,现代图书馆的公共性和公益性。将书籍的讲述放置于图书馆这样的公共空间中,无疑是赋予了理解书籍的一种公共视角。书籍是城市公共空间建构的关键要素,具有珍贵的社会价值。

而且这种公共性不仅只停留在阅读本身,也和更深刻的社会议题产生对话,在另一个故事里,四川甘孜藏区的僧人久美,在家乡塔公草原上建了一座乡村图书馆,同时邀请各行各业的人为当地的孩子们讲课,为孩子打开了一扇望向更广阔世界的窗口。在这个故事里,书籍变成了理解乡村教育的一把钥匙。

给书籍赋予更深层的意义,再用影像的方式呈现出来,是《但是还有书籍2》最大的看点与进步。

更接近年轻人的表达

其实,小众题材的纪录片并不好做。

在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变革的时代,“书籍”并不是讨巧的题材。首先在表现手法上有一定难度,因为“书籍”过于静态,在用镜头语言呈现时,需要解决节奏、情节起伏等诸多问题,激发观众的观看兴趣,获得良好的观看体验。

同时,在流媒体时代,纪录片的用户年龄层更加年轻化。去年6月,B站董事长CEO陈睿在“网络视听产业峰会”上透露,B站35岁以下月活用户比重达86%,新增用户的平均年龄20.2岁。年轻观众数量的增加,用户观看习惯的改变,都预示着纪录片想要被年轻观众接受,就需要在语法上进行创新。

首先是内容体量的升级,罗颖鸾在第一季导演手记中写道“三十分钟的纪录片表达得始终还是有限,希望下次可以做得更好。”

500

因此,在第二季主题内容优化的基础上,单集时长也扩充到38分钟左右,这样既能满足年轻观众们的观看习惯,还能将每一集的内容充分地表达清楚。

除了表现形式的优化,年轻用户也迫切需要内容创新。早在《但是还有书籍1》中,主创团队就在纪录片中插入定格动画、实景结合动画、投影拼贴等多种动画形式,来增加片子的可看性。动画这一形态本身容易被现在年轻人所接受,也更符合B站用户的调性。该纪录片的总策划朱贤亮表示,希望动画成为这部纪录片的亮点。

500

《但是还有书籍1》截图

而到了这一季,制作团队对于动画的运用更加熟练。动画量增加,相比第一季更偏向简笔画的动画内容,第二季的动画明显让观众看到了制作组燃烧的经费。除此之外,整体的动画风格也变得更加活泼。

500

《但是还有书籍2》截图

在被拍摄者讲述故事时,多次以动画形式进行情景再现,这种创新不是无意义的,而是更加贴合内容需求的。团队曾经多次提到过,拍摄中涉及到的许多故事已是过去时,很难用当下的镜头去讲述,而动画能够很好得弥补这方面的遗憾。

事实证明,这样的创新确实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有许多观众在弹幕或评论中留言表示,“画风与纪录片一点都不违和”。近几年,互联网用户对内容要求越来越高,这种变化无疑是符合观众需求的,这也是平台内容精品化的成果之一。

此外,和动画一起出现的,还有年轻化的明星。在第一季时,导演组曾邀请了演员胡歌友情担任配音演员。胡歌的路人缘以及高国民度也为《但是还有书籍1》吸引来了第一批观众,在第一季的弹幕中可以看到,许多粉丝都是为胡歌而来。

这样的阵容,延续到了第二季。不得不说,在纪录片还没能成为大众产品时,与这种拥有人文气质的优秀偶像合作,无疑能帮助作品更快破圈。

“书籍”需要被记录

在《但是还有书籍2》的豆瓣热评里,有观众写道:“因为还有宛若天堂的图书馆,还有很多美好的读书的人,所以这个人间还值得。”

500

刚进入视频时代时,人们对图书的需求和关注降低,纸媒的销量逐年下滑,越来越多的杂志面临停刊,书店与报刊亭一家接一家倒闭。彼时,有很多人认为,书籍一定会随着技术革新而被淘汰,电子书、网络和视频会彻底代替它。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书籍不但没有消失,甚至还回到了年轻人的生活中,成为了大家的精神刚需。而视频与书籍也不再是“敌人”,反而能够相互“补给”。

《但是还有书籍》甚至成为了观众的“大型种草机”。每一期更新后,都有“课代表”将纪录片中出现的书籍整理发在评论区,以供观众购买,甚至很多只是被镜头扫到的书都记录了下来。

500

《但是还有书籍1》评论区截图

导演手记中透露:“在第一季第一期上线的第三天,《寂寞的游戏》在后浪淘宝店卖出700多本,当当上卖到断货,连续加印了16000本。而《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也一度断货。”

在新一季播出后,延续了过去的“传统”。甚至还有观众在评论区询问,能否联系上纪录片中的女孩,希望能购买她的小说。有人在回复中建议,可以关注纳朗图书馆的公众号。还有人在沟通中贴出自己的读书群二维码,邀请其他观众一起加入。素不相识的普通观众们就因为这样一档纪录片而连接在一起。

在后疫情时代,《但是还有书籍2》让人们重新看到了书籍的价值和阅读的价值,它可以抹平心情的“低气压”,安抚浮躁的人心,体现了碎片化时代纪录片对书籍的关照。在一定程度上,《但是还有书籍2》也是以自己的方式助推全民阅读。

许多观众因此重燃对读书的兴趣,有B站用户写了长文讲述《但是还有书籍》带给她的改变:“它让我重新拾起纸质书,一点点褪去快时代的浮躁。我重新审视自己,重新与书本建立连接,主动区学习和思考。”

500

更重要的是,创作团队通过该纪录片向观众介绍了与书籍相关的行业、职业,观众能够通过纪录片去了解这个行业,以及行业中的每个微小但可敬的个体。而那些特别需要被关注到的社会群体,也可以借此发声。某种程度上,它实现了纪录片的社会效益。

“我喜欢《但是还有书籍》的原因和喜欢《我在故宫修文物》《舌尖上的中国1》的理由很类似。这些作品讲的都是普通中国人的生活,但体现的是生活中人类所向往的那些美好,看着很治愈。”这也许是《但是还有书籍》系列IP,带给观众更深层的价值。

2019年,《但是还有书籍1》收官后没多久就爆发了疫情。在疫情最严重的时期里,网络上曾流传过一张照片:在武汉方舱医院里,一个年轻人半靠在病床上,聚精会神地捧着福山的《政治秩序起源》阅读。

500

罗颖鸾曾感叹,“这张照片作为纪录片的剧照再合适不过。”因为它正代表了《但是还有书籍》想传递给观众的意思:阅读就像是暗夜里的微光,在任何时刻,都能照亮读书人的内心。

文 | 李清莉

编辑 | 张友发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