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育小论(五)

第一、尽可能完善综合信息搜集,形成形而上的信息化“人”的数据包

在过往的教育之中,我们过于看中一次定生死的考试选拔制度,在工业时代,或者说更早的农业时代,通过考试进行选拔是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信息存储、传递、分析等技术前提下)最优化的方案,这点是毫无疑问的,因为全过程监控的成本会大到任何政体或者说社会本体无法承受的地步,而每年或者每几年组织一次的考试,则是相较而言更为公平且成本低廉的解决方案。

而现在仍旧在吹捧考试是唯一公平的解决方案的人,其实大部分是没有计算过成本和熟悉“信息黑箱”这一概念的。事实上,通过全流程的信息化转换再加上大数据分析,我们其实已经很容易掌握一个个体的整体的参数,特别是在一些容易量化的指标等方面的参数,是很容易掌握的,在这里可以引用数学教育作为典型的例证,当然,事实上这个问题也存在一定的舞弊的可能,但是在全监控的环境下,我个人认为舞弊的可能已经降低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

当然,一如既往的,我也并不是彻底否认现行的考试制度,考试制度作为一种检验标准及应激状态的考核,其实也是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的。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是否能够降低其重要性,将一部分重要性逐步转移至日常的量化信息搜集之中,而这一部分,又涉及另一个概念,那就是一定要将核心信息关进信息黑箱之中。也就是说,在数据层面上,教育机构、组织只能看到数据而无法精确知道数据与个体的对应参照(大学阶段前如此,大学阶段的教育会是另一种模式,在本文中不做讨论),这样就从根源上确定了个体的舞弊可能性极大降低。

另一方面,数据搜集的内容不仅仅是结构化知识教育的部分,在其日常行为、音乐美术、社交沟通及体育等各方面都可以常态化搜集信息作为参照,搜集的信息越全面,对其进行量化分析的定位和定义就越准确。

这里要注意的点就在于,信息化程度越深,对人的描述就越准确,是否存在某种人的异化没有减弱反而加深的可能?不过如果能够对于其文章、思想认知方面进行一个量化但又不那么量化的评价,也许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这种可能。举个例子说明,在某些特定日子,可以组织对受教育者进行论文写作等方式的集中类考试行为,对其大体的思想等方面进行更广范围的评价和分析,再交由更广范围的评价者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在教育中心制后,学校的功能从学习方面逐步转移,更多是对其社会性进行分析判断,这些判断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列入量化指标之中。

可以肯定的一件事是,通过越来越精细化的调整,教育将会从现在的模式下逐步转向更细腻可行的方向,不再是以考试、结构化等方面来论英雄,而是更多方面进行探索。

(在学校教育中的社会性行为判断中,可以结合多种因素进行判断,比如总分制,对精神文明建设更好的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开展更好的学校等可以考虑提升其总分分配,每个学校的给分上限和总和都受到整体的影响,当然,这个只是一个不成熟的思路,写在这里只是一个简单的参考,事实上,对于偏理科类的大学的选择,我还是倾向于以数理能力等作为参考更合理)

第二、弱化学校结构化教育功能,以教育中心作为结构化教育主体

在很多思路之中,我最终选择了这个思路,因为现在的学校教育过度强调结构性而忽视了第二模因和第一模因的存在,对其的发展也并没有起到更好的作用,而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今,这种方式其实存在大量的不合理之处。比如师资力量的分配严重受限于地域空间的区别,造成了严重的乱象,这个问题社会上的讨论和分析已经很多了,我就不再赘述。以信息社会论的观点看来,造成这种巨大差异的本质正是在于基于在地老师的师资力量的分配极度不均的结果,优势的师资成为了城乡、地区、地域之间的不可逾越的障碍。而模因的三段论告诉我们,这种差异是可以通过“信息均等化”进行消除和削弱的,事实上,各地政府在这些年也在消除差异方面作出了一些努力,但是因为认知的问题,目前看起来收效有限。

而一步到位的方式,我认为就是将大部分结构化教学的功能转移至“教育中心”去,而学校本身更多是提供场所、提供非结构化教育资源、提供辅助教育帮助的存在,通过剥离现有的过重的结构化负担,一步到位解决分布问题和现有的师资力量过度不均的问题。

有人可能会问了,这种模式岂不是一刀切,是不是存在着为了平均而平均,甚至是起到了提高教育质量的反效果?

在下面我会针对这几个问题进行一点针对性的回答。

1、针对第三类模因的教育,现有模式浪费极大

在现阶段,我们可以观测到这么一个现象,很多网络上的课程,包括但不限于著名的学者的讲座、著名老师的授课视频等,相较于学校之中能够得到的老师的教育是更为优异的。事实上,相较于大部分教育落后地区的情况来说,先进地区的教师授课质量明显优异,效果和传递方式明显更好,正是因为如此,在很多思路中,都是简单将这类授课数字化进行传播,认为如此就可以弥补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的问题,而这类作为的反对者则是认为,教育并不是简单几个视频就能解决,还有作业批改,课堂建设言传身教等等方面的综合性影响在其中。当然,双方都有道理,这点毋庸置疑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其对教育的理解存在某种误区,一般情况下,我们对于教育的理解容易走向两个误区,第一个误区是过于强调整体性,也就是说,过于认为教育的目标单一,所有的方式方法都是围绕这一个单一目标而前进,另一种则是过于强调分别性,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各类区隔的学科,只要能够解决单个学科的问题,就能完成这个学科的教育目标,这种思路的结果是,往往会有意无意忽略整体性的问题。其实还有第三类问题,那就是什么都想强调,最后什么都没抓住的结果。

这些批判并不是完整的论述,在这里只是大概做一个极度简略的分析,如果要对所有的情况都进行分析,一是所需的资料过于庞大,一时半会儿难以搜集,另外就是确实没有太大的必要。

在三类模因的分析下,我们其实可以简单进行类别划分,也就是“结构化知识教育”“非结构化知识教育”“身体性知识教育”三类,分别对应学科教育,社会性教育和体育生理等教育三类。然后清楚认识到,任何一个完整的人,都是由三类模因复合构成,绝非单一模因的成果。也就是说,过度强调学科教育是有问题的,过度强调社会性教育也有问题,当然,过度强调素质教育肯定更有问题(素质教育的很大部分内容其实是第一类模因的教育)。

而三类模因在组构形而上的“人”的时候,因为人本身的极限,组成其形而上个体的素材不同,最终成为的个体也就会有相应的差异,比如说,过度强调第三类模因的教育,其本身会存在思维模式单一化的可能,也就是文科不学好,理科往外跑的社会问题的原因,而过度强调第二类模因的教育,则是存在认识世界偏向感性,无法理性分析和真正体悟世界的可能,至于第一类模因,则是存在更多的别的问题,比如认识很难从体悟上升到理性,缺乏足够的认知基础等等。

没有完美的人,自然也就是没有完美的教育本身,这点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那么,我们是否是有完美的老师呢?第一类模因的教育搞得好,第二类也搞得好,第三类更是出类拔萃?在前面的分析过后,我相信大家都会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了。

但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是不是要求老师都往这个方向发展呢?是不是要求学校都往这个方向发展呢?是不是额外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教师的额外负担了呢?答案不用我说了吧。

2、学校更适合作为第一、第二类模因的教育场所,兼具第三类模因的教育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