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印度航天究竟发展到什么地步了?(上篇)
点击立即阅读全文:深度 | 印度航天究竟发展到什么地步了?
公元2019年7月22日,协调世界时09点13分12秒,印度一枚GSLV Mk III型运载火箭在萨迪什·达万航天中心2号工位成功点火,随后将印度第2颗月球探测器月船2号送入奔月轨道。
图源:“小火箭”微信公众号
经过近一个月的太空飞行,公元2019年8月20日,协调世界时03点32分01秒,月船2号成功进入绕月轨道。
轨道为圆轨道,近月点100公里,远月点100公里,倾角90°。
图源:“小火箭”微信公众号
公元2019年9月7日,月船2号月球探测器尝试登陆月球南极地区。但是,在即将碰触月面前2.1公里处,该探测器突然失联。
按失联前的弹道,预计撞月时刻为2019年9月7日协调世界时20点25分02秒。
图源:“小火箭”微信公众号
印度和中国类似,有着月球探测绕-落-回的计划,在成功完成环绕月球任务后,这次引起全世界关注的落月任务以探测器失联而暂时告一段落。当然,相关的拯救努力和数据分析工作,目前不会停止。
一、引言
考虑到印度之前成功把探测器送到了环绕火星的轨道,且近期在探讨载人航天和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的发展计划,对于这样一个掌握了洲际弹道导弹、近地轨道卫星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发射、一箭多星技术和环绕月球技术以及环绕火星技术的国家,印度是值得关注的。
印度正在以飞快地速度发展太空技术。
本文,小火箭应各位好友在月船2号项目立项以来就对印度航天的发展极为关切的要求,准备以印度为主题,讲述印度太空事业的发轫和发展,分析印度航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图源:“小火箭”微信公众号
有关印度的火箭和导弹技术,小火箭在多年前给出了报告。比如以印度PSLV极地轨道运载火箭为专题的《小火箭对印度PSLV运载火箭的技术分析》。
图源:“小火箭”微信公众号
有关印度导弹和航天工业的发展,小火箭给出了《小火箭讲述印度国防工业发展简史》。该报告从印度国防工业的萌芽开始聊起,直到给出了印度整个国防工业从采购到仿制再到自主研发的发展简史。
图源:“小火箭”微信公众号
在小火箭的公号报告《大地导弹:印度第一款近程弹道导弹》中,咱们以这款型号为案例,再次详细给出了印度导弹工业的发展历程分析。
一切,要从1958年开始说起了。
图源:“小火箭”微信公众号
1958年,印度将当时国内所有能够算得上数的军工系统相关的科研单位和与之有较强关系的科学管理机构统统合并,成立了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也就是我们如今能够经常在印度军事工业部门看到的DRDO组织。
DRDO的标志 图源:“小火箭”微信公众号
中间交叉的两根像是星球大战中的红色光剑的宝剑之上,是孔雀王朝著名君主阿育王在鹿野苑所立的阿育王柱的柱头装饰。这个柱头雕刻的是4只狮子站在基座上,各自面一个方向(变成二维的标志的时候,只能看到3只狮子)。
标志中,鸟的翅膀、齿轮、铁锚象征了科研机构为海陆空三军服务的宗旨。铁锚下方有一句梵语。小火箭查了一下,其含义是:
“科学是力量之母。”
DRDO(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的总部位于新德里,主要负责印度国防工业装备的研发。
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正在展示一门105毫米口径的火炮。图源:“小火箭”微信公众号
该组织囊括了兵器、航空、航海和导弹4大国防工业领域,从创立伊始就备受印度关注,并且是几乎所有印度国产武器装备的诞生之地。
那么,印度最早的运载火箭和卫星,是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研制的么?
不是的。
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为印度的整个国防工业体系,甚至印度的整个现代制造业和高端研发领域打下了基础。(详见小火箭的公号报告《小火箭讲述印度国防工业发展简史》。)
但是,印度太空事业的发展并未像苏联、美国和中国那样,先战术导弹后洲际弹道导弹然后在洲际弹的基础上开发运载火箭,而是先有卫星后有火箭。
并且,印度的太空事业和产业,在一开始就做到了与国防工业隔离开,走出了一条科学研究、全民开放和国际合作的道路。
印度太空事业的发展,其首要功劳应归于一人:
维克拉姆·萨拉巴伊博士。
二、博士
维克拉姆博士,生于1919年8月12日的英属印度。图源:“小火箭”微信公众号
维克拉姆博士出生在著名的萨拉巴伊家族。该家族为印度争取独立做出了突出贡献。
图源:“小火箭”微信公众号
年轻的维克拉姆博士,很早就被母亲送去英国读书。
在攻读学士学位期间,维克拉姆正赶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的轰炸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日本军队在东亚和南亚的肆意妄为更是让他在难以入眠的深夜,思念万里之遥的家乡,担忧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
维克拉姆认为,只有技术,那对无限接近真理的孜孜探求才能真正让一个民族改变贫弱的命运。
于是,在剑桥大学的维克拉姆,努力攻读物理专业,在牛顿爵士当年挑灯夜读的地方,追求宇宙的奥义。
学成之后,维克拉姆婉拒了大学的劝告,毅然决定返回仍然在战火中的印度,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把自己的一生托付给恒河浇灌的那片古老的土地。
图源:“小火箭”微信公众号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中,维克拉姆师从1930年的诺贝尔奖得主,印度物理学家拉曼教授(嗯,没错,就是拉曼光谱和拉曼散射那个拉曼),研究宇宙射线。
喜马拉雅山的独特环境,帮助维克拉姆接近宇宙的奥义。
不过,对于基础物理的理论研究,是离不开先进的试验设备的。
在拉曼教授苦口婆心的劝说下,维拉拉姆返回剑桥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图源:“小火箭”微信公众号
1947年,28岁的维克拉姆获得剑桥大学物理系的博士学位。
归心似箭,他再次拒绝了剑桥大学的挽留,直接返回了印度。
图源:“小火箭”微信公众号
此时的印度,由圣雄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正进行到高潮阶段。
1947年8月15日,斗争赢得了胜利。印度获得了独立。
欣喜若狂的维克拉姆博士带领他的几位好友,成立了印度独立后的第一个专业的物理研究机构:印度物理研究实验室。
28岁的维克拉姆博士,为印度的工业系统的设计贡献了力量。他为印度纺织工业在管理方面的建议,至今仍然影响着印度。
1950年1月26日,印度成立共和国。
图源:“小火箭”微信公众号
公元1957年10月4日,苏联用一枚用R-7洲际弹道导弹改装而成的运载火箭,将斯普特尼克1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
这标志着苏联赢得了国际地球物理年的竞赛,同时也将人类送入了太空时代。
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火的维克拉姆博士,对德国的V-2弹道导弹念念不忘。
而苏联成功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消息,让已经38岁的博士激动不已!
博士是萨拉巴伊家族的孩子,独立后的印度,对该家族的贡献时刻铭记着。同时,印度的第一任总理尼赫鲁,是博士母亲的至交好友。
于是,博士得以直接面见尼赫鲁,提出了建设印度的太空研究部门的请求。
出乎博士的意料,尼赫鲁总理居然没有欣然答应!
其原因,有三个:
第一:穷;
第二:军事优先;
第三:印度缺乏太空技术人才。
有多穷?
1947年,印度独立的时候,印度政府从撤走的英国人那里接手了17家私营兵工厂。这就是印度军工产业的发端。
图源:“小火箭”微信公众号
这17家私营兵工厂规模都不算大,而且并没有大型武器装备的研发能力,与航空航天产业相去甚远,仅仅是用来生产轻武器和子弹的作坊式的小厂子。其实严格说来,只能算是16家兵工厂,因为印度接手的时候发现,17家兵工厂中的1家其实是以生产军用被服为主的后勤配套厂。这17家兵工厂的总产值不到800万美元。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小火箭给出一个同时代的航空产业项目来做参考:
图源:“小火箭”微信公众号
1947年12月17日,世界上第一款量产的后掠翼喷气式轰炸机B-47的原型机XB-47A在波音公司的工程师们的注视下进行了首次试飞。这架飞机是按照美国空军与波音公司签署的合同而生产的两架原型机之一,合同报价为1000万美元。
也就是说,当年就算是把印度的整个军工产业都卖掉,也签不起哪怕是一款原型机的生产合同。
不过,就算是这样,印度也是下定决心发展国防力量的。
图源:“小火箭”微信公众号
1957年,印度从法国达索公司一口气订购了104架“神秘”IV战斗机。
这么大的单笔战斗机订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是极其罕见的。
这些战斗机在1965年的印巴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上图为摄于上世纪60年代的德国比特堡空军基地的法国神秘IV战斗机。
1958年,印度成立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
从此,印度确立了以采购为主,自研为辅,军事优先的发展战略。
维克拉姆博士面见尼赫鲁总理的时候,正值印度刚刚向法国划拨巨额军购款项之际,哪里还拿得出钱发展卫星技术呢!
不过,博士没有灰心。
他开始了奥德赛式的奔走历程!
博士在繁重的科学研究工作之余,开始了航天科普的道路。他在印度的各所大学、军事研究部门做了大量报告。在广播电台,他以孩子们的火箭博士的身份,向民众讲述发展运载火箭技术和卫星技术的意义,憧憬着人类进入太空时代的种种美好。
图源:“小火箭”微信公众号
进入1960年代,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公布了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
“我们相信,人类能够在十年内登上月球。我们开展这个计划,不是因为它简单,而恰恰是因为它困难!”
维克拉姆博士深受鼓舞,他在印度的各个电台和报刊上,讲述了美国的阿波罗计划。
很快,印度的大量年轻人开始认识到发展太空技术的必要性,另外有一些关键岗位的官员开始意识到博士的一片苦心。
印度1960年的孟买中央火车站前广场。图源:“小火箭”微信公众号
于是,有关印度是否要发展太空技术的讨论开始了。
1961年,对于印度航天来说,这是非常关键的一年。
两种思想开始交锋:
有人认为,印度作为一个独立国家,有发展太空技术的自由和必要。大家愿意追随博士,开展太空研究。有一些企业家直接给博士寄送现金,支持他继续开展太空技术研究,购买技术资料。
另有人则认为,相较于苏联、美国和英国,印度还是个贫弱的国家,老百姓连安全的饮用水都得不到。很多地方每天只能吃一顿饭。而最近的战斗机购买大单,几乎已经耗尽了印度的国防资金,搞那个劳民伤财的航天项目,无非就是个面子工程,会影响国计民生的。
眼界开阔的人,已经意识到了太空技术和太空产业的重要性;而守旧的人,则强烈反对搞什么卫星和火箭。
维克拉姆博士的一番演讲,让人们的意见逐渐趋于一致,小火箭现摘译如下:
有些人,质疑我们发展太空技术的动机。他们认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应该有太空研究活动。但是,对于我们来说,一切都是明晰无疑的:我们目前并没有幻想去和经济技术先进的国家在探索月球或者载人航天领域进行不切实际的竞争。
不过,我们深信,如果印度想要解决国内问题,进而想要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有意义的作用,就必须首先发展先进技术,并且努力把技术应用在探索未知和改善民生的事业中。
维克拉姆博士的多方奔走和坚定追求终于有了回报。
1961年年底,尼赫鲁总理准许博士开始筹建印度的太空研究部门。
人到中年,42岁的维克拉姆博士在舞蹈家妻子的支持下,开始走遍印度的17家军工集团和39个基地。
大部分军方人员还是非常敬佩和支持博士的。
维克拉姆博士和大家畅聊太空,好不惬意!
但是,两件事情,让博士发现事情并不简单。
第一件,他在探访印度航空工业集团的时候,有人对他格外冷淡。打听原因,博士才知道,原来他虽然有很高的知名度,但是并没有行政职权,因此在调度全国资源的时候,有些并无太空梦想的人,是不愿意和博士合作的。
第二件,博士在探访一个导弹研究基地的时候,居然吃了闭门羹。一个军方的小军官,把博士挡在门外。原来,军方的保密系统始终在发挥着作用。博士不是高级军官,虽肩负创建印度航天系统的重任,但任何一个军方人员都能以所谓的保密理由,干扰他的工作。
图源:“小火箭”微信公众号
1962年,当尼赫鲁问起维克拉姆博士是否要在印度国防研究部门里新设的太空研究所任职的时候,博士一口回绝了。
这下,轮到尼赫鲁惊讶了。
博士娓娓道来,给出了他的想法:
太空事业和产业,需要的是明确的开放性,这有利于在国内培养新的工程师,也有利于开展和美国、法国以及苏联的国际合作。我想要成立一个直接向您负责的独立部门,让火箭和卫星研发工作不受军事管理和保密制度的约束。
尼赫鲁总理欣然许可。同年,印度空间研究局成立,维克拉姆博士为首任局长。
该研究局直接向总理负责,下辖几乎所有与卫星和火箭相关的基础科学、工程科学和基础设施建设部门。
三、发射场
部门有了,人员架构有了,博士也终于有了一个响当当的头衔。
剩下的,就是开足马力搞建设了!
研究太空技术,火箭发射场是必不可少的。
维克拉姆博士开始在印度各处寻找理想的发射场。
图源:“小火箭”微信公众号
印度喀拉拉邦的特里凡得琅机场附近的一个小渔村受到了博士的关注。
图源:“小火箭”微信公众号
这里靠近地球的磁赤道。
在这里发射的探空火箭,能够很好地研究地球的中层和高层大气。
另外,发射场靠近赤道,可以让未来的印度运载火箭更好地借助地球自转的能量,节省发射燃料,提升运载能力。
图源:“小火箭”微信公众号
于是,顿巴航天中心开始动工建设。这里,这个在大航海时代的香料贸易消逝之后就沉睡的小渔村,就是印度的第一个航天发射场。
小火箭风格,顿巴航天中心的具体坐标为:
北纬 8° 32′ 34″ N; 东经 76° 51′ 32″ E
印度发射的第一枚火箭是什么样的?
答:见下图。
图源:“小火箭”微信公众号
躺在自行车后座上的,就是印度第一枚固体火箭的一部分。
这是印度一切航天活动的起点。
嗯,没错,当时整个印度太空研究部门只有1辆卡车。
一般短途的人员和物资运输,用自行车就可以了。
图源:“小火箭”微信公众号
这是印度顿巴航天中心的另一枚探空火箭的整流罩正在由分系统车间向总装测试厂房(牛棚)转运的过程,同样也是自行车。
考虑到工件尺寸超过了载具的标准尺寸要求,运输方采取了下车步行且手把弹头的作业方式。
小火箭之前提过,佛陀有云,有4个事物是不容小觑的:
一是年少的王子,二是幼小的真龙,三是初燃的火苗,四是年轻的沙弥。
谁敢在当时相信,50年后,在公元2013年,印度发射了奔向火星轨道的运载火箭呢!
这是印度工程师内心的小火苗持续燃烧的结果。
图源:“小火箭”微信公众号
公元1963年11月21日,也就是维克拉姆博士筹建的印度太空研究局成立一年后,顿巴航天中心迎来了首枚探空火箭的发射。
公元1960年11月5日,中国第一枚地对地导弹在酒泉航天中心成功发射。
印度首枚亚轨道飞行器的发射,仅比中国晚了3年。
但是,相较于1958年就在中国西北大漠奇迹般地矗立的酒泉航天中心,印度顿巴航天中心实在是太简陋了。
图源:“小火箭”微信公众号
上图为阿拉瓦穆丹(左)与卡拉姆(右)在顿巴航天中心的一间由牛棚改装而成的火箭厂房里,手工装填和调整固体火箭发动机。
卡拉姆,后来转为专攻导弹研究,成为印度大地弹道导弹和烈火系列洲际弹道导弹项目的发起者,被称为印度的导弹之父。
当然,后来卡拉姆的故事就更为人所知了:2002年,他当选为印度第11任总统,成为世界上罕有的科学家出身的元首。
这两人是维克拉姆博士挑选的印度火箭5人中的两个,专攻运载火箭技术。
印度的太空研究局与印度军方的各自独立管理模式,让印度太空项目能够快速和国际进行合作。
至此,印度航天和中国航天走向了各自不同的道路。印度注重国际合作,中国则一开始就明确了要独立自主。
1963年,印度顿巴航天中心成功发射第一枚探空火箭之后,基地旋即向全世界开放,吸引了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这4个国家的火箭技术人员在这里进行了352枚探空火箭和亚轨道火箭的发射。
图源:“小火箭”微信公众号
实际上,流传甚广的印度首枚探空火箭的自行车后座照片,是上图这枚完整的探空火箭的头锥部分。
这枚探空火箭,是美国空军生产的。
该型探空火箭名为耐克-阿帕奇(取胜利女神和北美印第安部落名称的组合)。
图源:“小火箭”微信公众号
耐克-阿帕奇探空火箭采用二级固体火箭发动机串联布局。
1961年2月17日,该探空火箭首发成功。
图源:“小火箭”微信公众号
耐克-阿帕奇探空火箭是年轻的美国空军开发的一款模块化小型火箭,易上手,好操作。
在1961年到1978年,该型探空火箭共进行了636次发射,足迹遍及:美国、印度、巴西、瑞典、挪威、巴基斯坦、西班牙、加拿大。
美军柯洛坦号护航航空母舰也成功尝试过进行耐克-阿帕奇探空火箭的发射,为舰载导弹和运载火箭的海上发射积累了技术。
耐克-阿帕奇探空火箭非常便宜,外销整箭的裸箭仅6050美元一枚(发射架可租用,1次买10枚火箭送发射架)。
小火箭按当时的美元价格换算过来,相当于现在的5.063万美元,也就是35.97万元人民币。
耐克-阿帕奇探空火箭,能够以这样低的成本,把45公斤重的载荷送到弹道最高点160公里的亚轨道上,而且美国空军向买家提供全套的技术支持。
因此,这款火箭成为印度、巴西、加拿大和瑞典等国家的启蒙火箭。
四、教堂
图源:“小火箭”微信公众号
顿巴航天中心,发射了大量探空火箭。
在众人觉得一切顺利的时候,维克拉姆博士发现了问题。
顿巴航天中心,从探空的大气条件和运载火箭的发射条件来说,非常理想。
但是,其气候环境,对运载火箭的装配和测试,就不够理想了。
顿巴,年平均温度28℃。有气象纪录以来,最低年均温度24℃,最高年均温度30℃,年降水量达到了1900毫米!
平均每年有95.4天在下雨。
而当时条件简陋,根本没有像样的厂房。
印度早期的火箭,都是在一个牛棚改装而成的车间里组装的。一旦下大雨,水就会漫进车间。
而且,常年80%到94%的空气湿度,让固体火箭发动机的保存面临巨大挑战(详见小火箭的公号报告《导弹的“保质期”有多长?》)。
印度需要至少一间大一些的砖房来作为真正的火箭总装车间。
但是,这小渔村,上哪里找大房子?
图源:“小火箭”微信公众号
维克拉姆博士苦闷中,到顿巴唯一的一座教堂里看了看。
博士好生羡慕!这是顿巴方圆200公里内,最大的单体建筑。
博士心想,教堂内部是通透的,即使是将来更大的火箭在里面垂直总装都行啊!
但是,他马上打消了这个念头。这毕竟是人家的教堂啊,怎么能借给我造火箭呢。
就在维克拉姆博士在教堂里踱步的时候,神父发现了颇有心事的他。
博士面对神父慈爱的目光,一股脑把所有心事都说了出来。
神父微笑,让维克拉姆博士在最近的一个礼拜天,务必来教堂。
5天后,维克拉姆博士如约前来。
神父见到博士来了,又是微微一笑,然后就开始了祈祷和布道。
博士耐心地听着,谁知他越听越吃惊,后来到了简直不敢相信的程度!
原来神父在祈祷之后,直入主题,开始讲述探索太空的重要性。
小火箭几经考据,拿到了当年顿巴神父的布道词,我尝试翻译如下:
孩子们,宗教的目的是寻求神性和灵性。我和我的前辈为了传道,建设和维护着这座教堂。吾求全知全能者的厚爱,为人类带来和平。而最近,我认识了一位科学家。他的心灵打动了我。
我深知,科学探寻知识,能够改善人类生活。维克拉姆博士和我们做的事情,从这个角度来看,是相同的,那就是:寻求全能者对人类整体的繁荣和幸福的祝福。
孩子们,宗教和科学,皆有灵性。我们可以将神之住所赠予博士,让他更好地完成他的使命么?
博士感动了,泪目中,听着圣玛丽教堂里持续回荡的祈祷之声。
今天,这是这座教堂最后一次作为弥撒之地而存在;
明天,这座教堂将成为人类又一个迈向星辰的起跳之地!
图源:“小火箭”微信公众号
在顿巴的这座教堂里,诞生了印度早期所有的探空火箭的型号和大部分现代运载火箭的设计草图。
当然,如今这里已经改为了博物馆。
图源:“小火箭”微信公众号
现在的印度,已经拥有了符合航天标准的总装测试厂房和发射设备。
五、人才
前文,小火箭提到,印度发展航天事业有3大困难:
第一:穷;
第二:军事优先;
第三:印度缺乏太空技术人才。
通过捐助和资助,印度部分解决了第一个困难;通过维克拉姆博士创建的独立于军事部门的直接向总理负责的太空研究局,印度彻底解决了第二个困难。
那,人才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答:往美国宇航局NASA派人学习。
1962年,维克拉姆博士找来5位博士。他让他们发誓:
努力学习和实践火箭卫星技术,利用这些技术促进国家发展,把这些技术用于探求宇宙的真理。
然后,博士把国家拨付给他的少得可怜的费用,几乎全部交给了这5个人。
(幸亏神父捐赠了一座教堂,要不博士真的没钱建厂房。)
图源:“小火箭”微信公众号
上图就是5位赴美学习的博士的合影,从左到右:
阿拉瓦穆丹、卡拉姆、穆尔蒂、拉玛钱德拉、依斯瓦拉德。
注意,后面的房间,上面赫然写着:国家航空航天局。
没错!这是他们5人在美国宇航局NASA一间办公室门前的合影。
小火箭就这张历史照片发起了考据和事实挖掘工作。
在三位好友的鼎立相助下,经过一一查证,确定:这是在美国宇航局位于弗吉尼亚州的瓦罗普斯航天中心拍摄的。
图源:“小火箭”微信公众号
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水星、双子星和阿波罗,3大载人航天计划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而瓦罗普斯基地是整个项目中极为重要的发射和测控中心,同时,这里也是美国早期探空火箭的重要试验场。
印度这5位科学家,在瓦罗普斯基地,学到了非常关键的弹道导弹与运载火箭的测试、发射和控制技术。
图源:“小火箭”微信公众号
上图为拉玛钱德拉(左)与阿拉瓦穆丹(右)在美国宇航局NASA的实验室学习和练习操作运载火箭测试设备的场景,摄于1963年。
图源:“小火箭”微信公众号
上图为阿拉瓦穆丹(左)与卡拉姆(右)在顿巴航天中心的一间由牛棚改装而成的火箭厂房里,手工装填和调整固体火箭发动机。
卡拉姆,后来转为专攻导弹研究,成为印度大地弹道导弹和烈火系列洲际弹道导弹项目的发起者,被称为印度的导弹之父。
当然,后来卡拉姆的故事就更为人所知了:2002年,他当选为印度第11任总统,成为世界上罕有的科学家出身的元首。
阿拉瓦穆丹博士回到印度后,在上世纪70年代,接替维克拉姆博士,成为顿巴航天中心的主管。
图源:“小火箭”微信公众号
后来,阿拉瓦穆丹博士成为了萨迪什·达万航天中心的主管。
在遥感和通信卫星领域,他主持了7个重大项目。
穆尔蒂博士后来成为顿巴航天中心的总工程师。
六、辞世
1963年,印度在顿巴建成了第一个火箭发射台,发射了印度的第一枚探空火箭(仅能亚轨道飞行,不能用来发射卫星)。
图源:“小火箭”微信公众号
1965年11月26日,法国用钻石运载火箭把自己的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成为了第3个掌握运载火箭技术的国家。
维克拉姆博士感慨万千,心情复杂。
法国的成功,让世界上多了一个具备航天发射能力的国家,对于人类,是好事情。
但是,这让1961年就决心发展火箭技术的印度,显得有些落后了。
1970年,维克拉姆博士的好友拉曼教授去世。
这位印度人培养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这位向全世界人解释了天空和海水的蓝色的物理学家,没能看到印度拥有真正的运载火箭的那一天。
悲痛欲绝的维克拉姆博士继续为印度的航天事业奔走。
1970年2月11日,日本用一枚固体运载火箭将卫星送入太空,成为继苏联、美国和法国之后,第4个掌握运载火箭技术的国家。
两个多月后,在公元1970年4月24日,中国用长征1号液体运载火箭把东方红1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成为第5个掌握运载火箭技术的国家。
落后太多了!
维克拉姆博士开始了更大强度的工作。不顾家人和朋友的劝阻,维克拉姆博士开始连续彻夜不休。
比中国晚一些,也没关系。但一定要比英国早!
印度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如果能够赶在英国之前实现运载火箭的发射,对于凝聚印度的民心和唤起大家的太空热情,意义重大。
但是,维克拉姆博士超高强度的工作远远超出了他的生理承受能力。
而且,印度的工业基础还较为薄弱,难以撑起运载火箭这颗工业系统的明珠。
1971年10月中旬,维克拉姆博士积劳成疾,突然病倒了。
图源:“小火箭”微信公众号
1971年10月28日,英国使用位于澳大利亚的武麦拉发射场,用黑箭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英国的人造卫星,成为世界上第6个掌握运载火箭技术的国家。
图源:“小火箭”微信公众号
1971年12月30日,就在英国成功发射卫星的两个月后,维克拉姆博士突然口吐鲜血,因过度劳累并发多种急性病症,与世长辞!
拥有太空梦想的维克拉姆博士,享年52岁,终其一生,为人类的太空探索梦想而努力,但未能亲眼见到印度的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而抱憾终身。
七、电视
维克拉姆博士的遗憾触动了印度人。
当年阻碍印度航天事业发展的人被愤怒的民众赶了下去。
新任印度教育部长是维克拉姆博士的好友,是坚定的太空梦想支持者。
他想起了博士生前呼吁的印度卫星电视计划。
早在太空中的卫星数量屈指可数的时候,维克拉姆博士就提出了用卫星向全印度广播电视信号,让即使是在偏远山村的人也能看到电视节目的想法。
当时,印度并没有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能力,于是维克拉姆博士找到美国宇航局NASA,商讨为印度发射教育卫星的事情。
美国宇航局被博士的至诚所打动,决心实现博士的梦想,为印度赠送整颗卫星并完成发射。
图源:“小火箭”微信公众号
1969年,在人类登月的同一年,维克拉姆博士和美国宇航局签署了备忘录,开启了人类第一颗科普教育专用通信的项目。
这是维克拉姆博士最后一次在公众面前以健康人的模样留下的影像。
图源:“小火箭”微信公众号
为了实现博士的梦想,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美国宇航局豁出去了,首创了19项技术。
其中,巨大可展开天线的折叠技术、卫星在轨离子电推进技术、地球同步轨道实用化轨道保持技术、三轴稳定高精度定向技术影响至今,成为了现代大型通信卫星的标配。
当然,离子电推进技术实在是太超前了,至今仍然没有大量普及使用。这是后话了。
图源:“小火箭”微信公众号
这颗被命名为ATS-6的卫星,是当时世界上性能最强的通信卫星。
其通信天线,直径达9米。在发射升空中,运载火箭整流罩内,通信天线是折叠的。进入太空后,这个巨大的天线像伞一样张开。
这是人类第一次使用这种技术。巨大的天线是卫星向印度山村直接广播信号所必需的。
C波段、S波段、L波段、UHF波段和VHF波段,当时这颗卫星采用了几乎所有可用的通信波段。
由48根特制铝金属撑杆制成的天线骨架,撑起了带有金属涂层的涤纶天线面。然后,这个硕大的结构通过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成的桁架和太阳能帆板连接在一起。
要记得,这是上世纪60年代末研制的卫星!这些材料和设计思想,实际上今天还在用。而当时,这颗卫星上用的,几乎都是首次用于太空的技术。
为确保在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可靠性,ATS-6卫星采用了多余度冗余电路。15安时容量的镍镉电池与595.2瓦的半圆柱太阳能帆板相互配合,为卫星提供稳定的30.5V的电压。
图源:“小火箭”微信公众号
公元1974年5月30日,协调世界时23点37分00秒,美国卡纳维拉尔角,一枚大力神III(23)C运载火箭成功点火。随后,把ATS-6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星箭分离成功!
或许是维克拉姆博士在天之灵的庇佑吧!
这是大力神III型系列运载火箭入轨精度最高的一次发射。
精度有多高?
答:按计划,星箭分离后,卫星上的离子电推进发动机点火。这是人类第一次在地球同步轨道上使用电推进技术。
原计划要消耗24公斤的燃料才能消除入轨误差,实现卫星的最终定轨,而实际上只用了不到9公斤!
美国宇航局NASA进行了弹道和轨道复核计算后,开心地给印度教育部打了一个电话:
你们想要的那颗卫星,预期寿命从2年延长为5年!好好使用吧!
ATS-6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还进行了23项空间科学实验,其中空间气象传感器和粒子传感器的实验为现代气象卫星和空间环境卫星奠定了工程基础。
印度工厂在大量赶制电视机 图源:“小火箭”微信公众号
印度的地面接收系统准备就绪。图源:“小火箭”微信公众号
在1974年,印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卫星电视普及到乡村的国家。
图源:“小火箭”微信公众号
ATS-6卫星,是人类第一颗科普教育通信卫星,同时也是当时世界上性能最好的通信卫星。
该卫星的信号覆盖印度六个邦(安得拉邦、比哈尔邦、卡纳塔克邦、中央邦、奥里萨邦、拉贾斯坦邦),另有2400多个偏远村庄可直接接收卫星信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常关注这颗卫星,并称为人类教育史上最伟大的实验。
接近6亿人,能够直接通过卫星来收看电视节目,会有怎样的影响?
电视节目由全印度电台制作,通过上行链路传输给ATS-6通信卫星后,卫星把数据广播下行,覆盖几乎整个印度。
英语、印地语、卡纳达语、奥里亚语,印度在其24种官方语言中选取了这几种,向全印度播放有关卫生科普、农业技术、医疗保健、儿童教育的节目。
后来则以电视大学的方式,培养了10万名注册乡村教师。
图源:“小火箭”微信公众号
成功了!
航天技术,离人们不再遥远。
通信卫星,让即使远在山村的孩子也能看到印度制作最为精良的教育节目。
美国宇航局也很高兴,一是因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电信联盟频频发来贺电,二是因为800MHz到900MHz的卫星空间通信试验取得了远远超出预期的大成功。
一句话:通信卫星这个事情,正如维克拉姆博士所言,是可以搞成的。
图源:“小火箭”微信公众号
1976年,ATS-6通信卫星播放了一段影像。
这才让很多印度人知道,原来这个项目是印度的维克拉姆博士推动的!
这段影像中,博士说着带有印度和英国口音的混合式英语,在美国宇航局做着报告,他说:
印度人,和你们一样,同样对知识充满渴求。我们没有强大的地面设施来布设国家有线电视网络,但是通过卫星,是可以在未来十年内,让印度80%的人口收看到卫星直播电视的。
这对于印度的社会文明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这个项目能够实现,这本质上对人类的卫星技术和电子技术也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当然,对于全世界居住在偏远地区的大量人口来说,卫星通信的影响之深远,超出你我之想象。
这段影像向全印度播出时,维克拉姆博士已经去世整整5年了。
本文转载自“小火箭”微信公众号2019年9月11日文章
原标题为《小火箭讲述印度航天发展史》
作者为邢强
本期编辑:张正阳 陈安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