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抗疫两周年回忆(一)

看朋友圈有人发纪念文案和图,才意识到一眨眼已经两年整了。作为民航领域参加一线防疫两年的人说说自己的回忆。当年有些发生的事不能说,而两年后的今天可以回忆下当时发生的事了。

在我看来,抗击新冠疫情正式开场的时间应该是20年1月20日钟南山去了武汉后说存在人传人的现象,在做了这判断后算是正式拉开了序幕。之所以对这一天记得很清楚,是因为群里之前对疫情表现的风轻云淡的武汉人在这一天开始表现出慌乱了,并且说当地买不到口罩。正好当时我也在看京东口罩,给武汉朋友推荐了京东上的霍尼韦尔KN95之后看着有优惠活动自己也顺手买了四箱——事后证明我当时的下意识反应是非常正确的。

1月20日的时候,当时春运高峰期客流刚过,但机场里人流依然很多。我特地留心了下口罩佩戴率,可以说是以小时计变化的:20日上午的时候只有10%口罩率;21日已经有近半戴着口罩了;到了22日口罩佩戴率已经在80%以上了,我现在还记得那会人们的眼中充满了迷茫与对未知的恐惧。

22日市面上的口罩已经没有了,我司当时紧急采购了一批口罩,但是数量不足只能确保一线人员的使用,优先供给给安检、地服人员等直接接触旅客的人员。就算只给必要岗位使用,口罩依然只能保证两星期的量。作为关键的交通运输枢纽单位都这样,其他地方什么样也就可想而知了。幸好我家里还有不少夫人打扫卫生时用的防护口罩,存货有个几十只。只不过由于是夫人买的口罩,自然上面也就印着一堆可爱的图案了。平时肯定不会去戴,但是这已经不是考虑这问题的时候了。有几个在上海的外地朋友春节要回老家四处买不到口罩但是又要坐火车或者飞机,急的如热锅上的蚂蚁。虽然家里是小碎花防护口罩,但有总比没有好,连夜开车给几个朋友送了点过去应急。

500

23日是最后一天上班,而我京东上购买的4箱口罩也到了。一箱25个KN95口罩,4箱100个,算上折扣活动每个的价格是1.5元而最关键的是:每一个口罩都是独立包装的。100个KN95口罩对我个人来说肯定是绰绰有余了,于是准备带一箱去单位里给没口罩的人发,然后我就成了当天公司里最受欢迎的人了:手上捏着一摞独立包装的KN95口罩,到每个科室就给人发一个。印象比较深的是有一个同事正好要带老母亲去医院看病但愁着没有口罩,我一听立马塞了三个过去。那会一个KN95口罩真是比啥都宝贵。

再说说我司当时的反应速度。其实在我看来,民航系统对新冠的反应速度已经算很快了。武汉机场这种风暴眼中心暂且不去谈,我司的反应速度在我看来已经很合格了。在20日钟南山发话了之后,不等上级公司要求,我司的暖通部门已经开始组织对空调系统的消毒工作并且是高强度高浓度的消毒安排(比目前的频次高三倍,消毒液浓度是现在的两倍)。这还是得益于非典刚过去17年,当年参与抗击非典的人现在已经成为了中坚骨干,有着一定的经验知道该做什么,最大限度的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先行一步。

但是当时也面临一个极为不利的因素,那就是临近过年很多店家及供应商已经停业、大量工人和员工回家过年了,要人没有要物也没有。缺人好办,无非是现有的人加班加点多干点活,但是东西没有那是真没办法。举两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一个是要搭建临时隔离用的围挡,有围挡材料但是人手不够,最关键的是司机已经回家过年了没法运过来。最后是找了辆垃圾车,紧急办理了临时通行证才把围挡材料拉了过来连夜搭建了临时隔离围挡,算是解决了问题,而另一个就比较致命了,那就是红外测温仪。

根据非典的经验,大家都知道要在入口处设立无接触红外测温仪以进行发热人员排查,市面上也有着非常成熟的产品,只要花钱买了就行。但问题是,当时已经过年了商店关门了经销商回家过年了以及——仓库没人了。以至于20号之后挺长一段时间之内我司是没有测温仪的,甚至还有人因此打电话给12345大骂我司不负责任并且发到抖音上,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一直到26号左右才开始有立式红外测温仪,但数量不足只有区区几台,做不到每个入口都布置。这两台宝贵的测温仪只能放在最关键的两个通道,也是所有旅客想要坐飞机必须经过的两个通道,相关部门连夜拉电做好保障工作,还有人是年夜饭吃到一半被喊进来进行布置测温的现场保障。当然我司作为关键枢纽属于优先保障供应的一类,随后的一周之内终于到了约10台红外测温仪,做到了每个入口都能有一台。比较有意思的是当时要求“要让旅客有明显的被测温的感觉”——自己细细品这句话。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