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台湾这些年都发生了些啥?(二)
7 蒋介石的国民党改造
说回蒋介石,等到陈诚在台湾扎稳了脚跟,经过多方试探,蒋介石终于确认了陈诚没有别的心思,同时大陆也彻底没法呆了,蒋介石也逃到了台湾,到了1950年3月,在所谓的“中央民意代表们”的督促和劝导下,蒋介石宣布“复行视事”,继续开始了自己的独裁统治。
在不到四年的时间内丢掉大陆,被赶到台湾岛上惶惶不可终日,栽了这么大一个跟头,即使自负如蒋介石,也总得做一个复盘,总结一下经验教训。因为在大陆时期,国民党是“以党领政”和“以党治军”的,国民党源头的腐败也就造成了国民党政府政治和军队的双重腐败,于是蒋介石总结的经验教训就是将内战失败的主要原因归结到国民党的腐败上,要想彻底解决国民党的腐败问题,就必须对国民党进行一次深彻的改造,要改造国民党,那至少要先把国民党的控制权拿在手里,为此就得清理掉一些挡在路上的人了。
大陆期间国民党的党权是掌握在陈果夫和陈立夫两兄弟为主的CC派手中的,同时还控制着国民党政府的财政大权,一度有“蒋家天下陈家党”的口号流传。既然内战失败的主要原因已经归结为是因为国民党的腐败,那掌握党权的CC派自然而然成了蒋介石的眼中钉。
在大陆的时候,迫于CC派在国民党内部培植的大量党羽势力,以至于国民党“六大”召开的时候,CC派几乎占据了将近一半的中央委员席位,蒋介石曾经想安排蒋经国接手党务系统来着,但是都被CC派给怼了回去,已然成了尾大不掉之势。
但是到了台湾,形式就完全不一样了,在大陆期间还总有李宗仁白崇禧一批桂系人马跟蒋介石较劲儿扯后腿,但是到了台湾情况就不一样了,原来的那些个军阀一个个没了军队,在蒋介石面前都成了乖乖听话的小弟,这时候蒋介石放开手脚处理CC派就没了后顾之忧。
最重要的一点是,美国人对CC派也异常的不满,这是因为1948年美国大选的时候陈立夫带着巨款跑到美国去给杜威助选,结果没想到杜鲁门当选,那杜鲁门能给国民党好脸看嘛,但其实这事儿压根儿就是蒋介石自己押错了宝,不然纵使陈立夫势力再大,也不可能背着蒋介石去支持杜威,只是现在失败了,蒋介石要向杜鲁门示好,那之前支持竞争对手的事儿总得给人家一个交代是不,总不能把自己祭旗吧?陈立夫他们自然而然要被拉来献投名状。
除此之外就是陈诚与陈立夫几乎水火不容,这俩人一个控制行政院,一个控制立法院,蒋介石要想实现在台湾的稳固统治,就不能允许这两个核心机构相互掣肘,而陈诚一向比较听话,在稳定台湾局势中又立了大功,CC派则直接威胁到了蒋介石的统治,收拾谁根本想都不用想。
既然主意已定,趁着朝鲜战争期间台湾有美军协防,我党军队主力也在朝鲜战场上,台湾海峡局势稳定,1950年7月蒋介石直接免去陈果夫的一系列职务,第二年8月给了陈立夫5万美元让他全家到美国开养鸡场养鸡,不久陈果夫在台北病逝,CC派被彻底瓦解。
该解决的人解决了,该掌握的权利掌握了,蒋介石也开始了自己改造国民党的计划。
为了顺利推行自己的计划,蒋介石专门设立“中央改造委员会”,设置陈诚、蒋经国等16名中央改造委员,这些人自然全都是蒋介石的亲信,确保完全按照蒋介石的意愿行事。
改造的第一步就是把国民党改造为“一元领导的集权政党”。在大陆的时候蒋介石虽然在事实上进行着独裁统治,但为了彰显“民主”,国民党的政府体制上好歹还有个选举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蒋介石的领导权还是构成威胁的,解放前夕李宗仁选副总统不是就选上了嘛,然后蒋介石不就被“引退”了,李宗仁成了代总统。
经过蒋介石的改造以后,直接从政府体制制度上确保了自己的独裁领导地位,从党员、政府官员、民意代表,直接接受蒋介石的领导,为了长久巩固这个制度,还专门设置了“阳明山革命实践研究院”,作为直接培养效忠于蒋介石的国民党高级干部的国民党党校。同时大量吸收新党员,通过对新党员的系统培训使其直接效忠蒋介石,以此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
除了在人事结构上的改造之外,整顿国民党党营事业也成了一大重点,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中华日报”、“正中书局”、“中国广播公司”等宣传机构全部被纳入“中央财政委员会”之下,由蒋介石的心腹俞鸿钧领导。
为了进一步加强个人统治,蒋介石直接开始了以“实施民主宪政”为名,实质上进行“威权统治”,也就是“极权政治”,将台湾党、政、军三大权利集于一身。
国民党“六大”的时候还有中央委员460人,而到了台湾召开国民党“七大”的时候,直接缩减为32人,人少了就没那么多人乱说话了嘛,还更方便自己控制,这32个中央委员的人选也全都是蒋介石的人马以及少数陈诚的人,这就让蒋介石彻底掌控了国民党。
于此同时,政府重要的文臣武将,几乎都是由蒋介石身边的秘书、翻译、侍卫长担任,基本就是在蒋介石身边呆一段时间,考察忠心过关以后才会外放任职。
为了改变大陆期间各个军阀拥兵自重不听号令的问题,蒋介石在台湾模仿美军实行起了“将官定期轮调制度”,也就是一支军队的领导军官两年一换,而且干满几届以后必须退休,这样一番操作,随着国民党败退台湾的阎锡山、白崇禧、胡宗南、何应钦等等在大陆称霸一方的人物没多久也都从军队中退役,彻底丧失了对蒋介石的威胁。
在对内统治方面,蒋介石在台湾施行他擅长的“白色恐怖”统治。
因为受到解放战争期间我党对国民党的全方位渗透影响,蒋介石为了彻底清除国民党中的“中共地下党员”,直接枪毙了随军到达台湾的50多个将领,引起极大震动,随后命令“台湾省保安司令部”进行全方位的“中共地下党员”审查,同时顺便排除异己,搞得台湾人人自危,"白色恐怖"从此开始,而这个“台湾省保安司令部”就是后来的“台湾警备总司令部”。
与此同时,通过制定“戒严法”、“政治叛乱条例”、检肃“中共地下党员”条例等等一系列法律条例作为依据,为自己进行全方位的白色恐怖统治找到法律支撑。
“白色恐怖”统治虽然打的是调查我党地下党成员的名义,但实际执行过程中台湾的异议分子和“台独”分子也在打击范围之内,而由于我党地下党员往往隐藏的比较深,不容易被发现,反倒是异议分子和“台独”分子因为经常公开表态,被抓了一大批。
而国民党情报机构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也是有业务指标的嘛,不然别人都抓到人了,就你没抓到,领导面前岂不是很丢脸?于是“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老套路就出来了,高压之下,整个台湾人人自危,据说至少有四千多人被枪决,八千多人被捕入狱,但真实数字跟“二二八”事件的实际伤亡数字一样,永远都查不到了。
一直到1992年,李登辉将“台湾警备总司令部”裁撤,“白色恐怖”才正式落幕。
8 万年国会
虽然在解放战争中一败涂地,被赶到了台湾小岛上偏居一隅,但是国民党政府依然宣称自己是代表全中国的正统政府,而且认为他们这个正统是有法理依据的,因为此时的国民党政府是1947年在南京公布实施的“中华民国宪法”的规定下产生的,但事实上这次制宪会议我党方面并没有参加,所以并不承认这一宪法,称为伪“宪法”,那么国民党政府口中的正统自然也不会被我党承认,也不可能承认。
我党不承认,但人家依然宣称正统,咱们当时又打不过去,也就没啥办法,但国民党的这个“正统”在台湾自己却遇到两个很尴尬的问题。国民党虽然在事实上是蒋介石独裁的,但是在面子上还是设置了代表民主的国家机构的,而这些民意机构的代表们是需要按法律要求进行定期选举的,组成台湾国民党政府的国大代表、立法委员、监察委员都是在1948年选出来的第一届中央民意代表,到了1950年就需要按照“宪法”要求进行重新选举,但国民党政府已经完全丢失大陆,这就引起了两个问题。
首先就是各种民意委员的任期问题。
按照国民党政府“中华民国宪法”的规定,他们的立法委员任期是三年,国大代表和监察委员任期都是六年,到了任期以后要通过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重新选举,但国民党政府丢掉大陆以后,很明显不可能召集全国代表开会进行重新选举了。于是国民党政府又开始了一系列花式操作,1951年的时候他们的第一届立法委员任期满三年,就让行政院作出决议,让蒋介石出面请立法院的这些立法委员继续行使立法权一年,当然说“请”是做给公众看的,这些立法委员巴不得连任呢,此后又连续这么操作了两年。
到了1953年,国民党政府的第一届国大代表和监察委员也马上届满了,整个国民党政府急的不行又没什么好的办法,结果当时的国民党司法院院长王宠惠玩起了文字游戏,国民党的“中华民国宪法”第28条规定了:“国民大会代表每6年改选一次。每届国民大会代表之任期,至次届国民大会开会之日为止。”按照这个规定,这个“次届国民大会”开不成,那么上一届的代表就可以永远担任代表职务,而丢掉了大陆的国民党则不可能再召开国民代表大会了,这么一来,这一届国大代表就成了事实上的“终身代表”了。
紧随其后,又由司法院曲解“宪法”条文,将立法委员和监察委员变成事实上的“终身委员”,由此也就产生了畸形的“万年国会”。
第二个就是法定多数的问题。
解决了各个“民主”部门的代表任期问题之后,又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因为依照“中华民国宪法”的规定,国民党的国民大会、“立法院”和“监查院”的法定名额分别是3000多人、773人、200多人。而这三个机构只有在参会代表超过法定名额半数以上时才可以召开大会,但是随着国民党到达台湾的国大代表不到1100人,“立法委员”只有300多人,“监察委员”更是只有100多人,都没达到半数,也就是说这会儿三个部门都无法按照法定要求召开大会,也就无法通过任何政府政策、法律等,没办法行使职能。
国民党一开始从原来的候补代表中递补了一部分,同时从海外拉回来一些代表,勉强凑够了“立法院”和国民大会的半数要求,但能能混到国民党“立法院”和国民大会的大都是些上岁数的老头,虽然是“终身代表”,但时间一久,不免要因为岁数太大而去世,到了1960年,国民党“国大代表”的人数减少95人,又一次不够法定人数的一半了。
国民党又一次曲解“中华民国宪法”条例,将原来法定的国民大会代表人数总额的概念曲解成依照当前形势能够召集起来开会的国大代表人数的总和。然后有用同样的操作解决了“立法院”和“监察院”的人数总额问题,就问你服不服?
虽然暂时解决了法定多数的问题,但是时间久了,这些现有的代表总有一天要一个个的去世,国民党的国民代表大会就得唱空城计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又在1969年开始了“增补选”的操作,也就是新选一些代表来补充他们的“国大代表”、“立法委员”、“监察委员”,选出来的代表也都是“终身代表”。
到了1972年,又开始了“增额选举”,从海外华侨以及所谓的“自由地区”提名和选举出来一些代表,但这些人又必须进行定期改选。由此形成了由必须定期选举的年轻代表和不用选举的“终身代表”组成的怪胎“国会”。
解决了国民党“民主机构”的代表任期和法定人数问题,蒋介石还要考虑一下自己这个领导人的任期问题,因为国民党的“宪法”规定了其领导人任期最多连任两届,到了1960年蒋介石在连任两任12年届满后也产生了连任的问题。蒋介石采用的办法是在“宪法”之外又增订了一个“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授权领导人发布紧急处分命令的权利,还规定“动员戡乱时期,领导人得连选连任”。而“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不受“中华民国宪法”的制约,直接解决了自己终身独裁面临的任期问题。
9 蒋经国的升级之路
1924年,孙中山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对共产党和苏联表现出了友好合作的态度,苏联方面为了投桃报李,在孙中山逝世半年后在莫斯科创立了中山大学来纪念他,并且让当时苏联驻广州的政治顾问鲍罗廷从国民党要员子弟中精挑细选了30人前往中山大学学习,这里面就有蒋经国,蒋经国到苏联时才16岁,在中山大学学习的过程中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成为了后补共产党员,但没想到的是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员,这让苏联火冒三丈,直接解散了国民党在莫斯科的支部,同时驱逐了当时在莫斯科留学的中国学生,但作为“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罪魁祸首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却被单独扣押作为人质,彼时蒋经国心里肯定在想蒋介石不带这么坑儿子的!
被扣押后,苏联方面先后让蒋经国在红军军政学校学习,后来更又是当农民,又是当矿工的,到了1933年又被派到乌拉尔重机厂做苦工,这个乌拉尔重机厂以在二战中大批量生产坦克闻名于世,但是架不住在乌拉尔重机厂做苦工的蒋经国聪明啊,一年后竟然干到了副厂长,1935年还与厂里的一名女工结婚生子,但时刻受到苏联严密监视的蒋经国注定不可能享受这种平凡稳定的幸福生活太久。
从1930年到1934年,蒋介石连续5次发动“剿共”内战,迫使红军长征,到了1935年才终于在陕北站稳了脚跟,但蒋介石还准备继续第6次“剿共”,想要彻底消灭红军,这就又把斯大林给惹毛了,刚刚过上幸福生活的蒋经国直接被解除了副厂长的职务,还被撤销了候补党员的资格,无奈的蒋经国多次写信给斯大林表示想要回国都没有得到回应。
到了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斯大林认为当时的中国共产党虽然一直主张抗日,但实力较弱,也无法组织调动全国力量,当时的中国只有蒋介石才能承担起抗日领袖的责任,于是力主保住蒋介石的性命,为了让蒋介石同意抗日,同意放回蒋经国,蒋经国终于顺利归国。
好不容易归国的蒋经国却因为留苏多年,蒋介石认为他受到共产思想影响太久,所以第一件事就是开始对蒋经国进行思想改造。随后逐步将蒋经国下放到江西赣州县政府部门锻炼政务能力,到了1943年,33岁的蒋经国被调回重庆担任国民党党校的教育长,蒋介石亲自担任校长,开始有意识的培植蒋经国在国民党内部的势力并逐步掌握实权,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前,蒋经国在上海“打老虎”被宋美龄掣肘而失败的事情大家也都很熟悉,我们重点了解蒋经国在台湾的统治时期。
我们前面说过蒋介石在败退台湾之前派陈诚在台湾做一些前期的准备工作,而陈诚在使台湾局势稳定下来的同时也在国民党军政两界打下了深厚的个人根基,势力和声望如日中天,又因为美国人之前有意扶持陈诚自立而抛弃蒋介石,这都让蒋介石不得不忌惮三分,但陈诚的气候已成,不可能强硬处理,于是蒋介石玩儿起了平衡术,陈诚掌握了军政各界的实权,那就让蒋经国掌握军中的政工系统和情报系统来制衡陈诚,而蒋介石则居于其中进行操控。
在败逃台湾在台北宣布“复行视事”的当天蒋介石就派蒋经国主持国民党军中的政工重建,迅速恢复了“国防部总政治部”,由蒋经国担任主任,在国民党军队各级部队都设置了政工机关,对军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与考核;同时规定“没有政治部主任副署的部队长官命令无效”,实际上达成了对陈诚在军中实力的制衡作用。此后蒋经国又在台北创办了“政工干校”,以经过专业训练的政工干部充实军中,一方面达到控制和制衡的目的,一方面却也逐步改变了国民党军队在大陆时期贪污腐败的恶劣形象。
我们现在知道台湾一直是有美军所谓的顾问团驻扎的,1957年,驻扎在台湾的美军顾问团上士枪杀了国民党革命实践研究院的少校学员刘自然,但是因为美军在台湾享有治外法权,美军顾问团法庭判决雷诺无罪,引发了台湾舆论和群众的极大不满,判决第二天就发生了台湾群众捣毁“美国使馆”和美国新闻处,并撕毁美国国旗,打伤美方人员的事件,美国人认为这件事是蒋经国领导的救国团在背后策动,公开指责蒋经国是“反美分子”。
蒋介石为了保护蒋经国,也为了平息美国人的情绪,就让蒋经国退居幕后,领导荣民兴建东西横贯公路。
“治外法权”这个词听着熟悉吧?对,历史课中清政府和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卖国条约中时不时就有这一条款,而蒋介石所谓的“正统”政府,为了平息美国人的怒火而处置自己人的操作,和当初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城,慈禧为了给洋人交代,诛杀大批主战派官员的操作何其相似?现在还有人口口声声为蒋介石洗白,就这也能洗白?
东西横贯公路/中部横贯公路(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说回蒋经国领导荣民兴建“东西横贯公路”。荣民,即“荣誉国民”,蒋介石败退台湾的时候不是从大陆带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到台湾嘛,随着1950年国民党在台湾实行义务兵役制,这几十万国民党军人逐渐退役,但这些人在台湾本地又没有任何亲人和资产,也没有什么技能,退役后生活保障存在很大问题,几十万衣食无着的退伍老兵对社会治安构成非常大的潜在风险,为了消除这一影响,国民党成立了一个“退辅会”,专门负责解决退伍军人的生活问题,蒋经国上任后为这些退伍军人成立了一系列的农场和“荣民之家”,让这些人自食其力。
蒋经国领导兴建的东西横贯公路现在也叫中横公路,全长350公里,施工的时候分别从台中、花莲两地同时向中央施工,我们都知道台湾岛东西两岸之间被巨大的山脉阻隔,东西横贯公路的施工需要穿越中央山脉,工程浩大,动用了大批的荣民以及各地原住民,整整耗费了4年时间才完成。东西横贯公路修建完成后,蒋经国在沿线建立了许多的“退辅会农场”,发展高山农业和旅游观光业,并在这个过程中建成了“太鲁阁国家公园”。
整个工程吸纳了大量的荣民参与施工,从而为这些人提供了工作机会,同时,修建的“退辅会农场”也为荣民提供了安身之所,整个工程对于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安定退役荣民都产生了极大作用。
蒋介石虽然有意的培养蒋经国的势力以达到制衡陈诚的目的,但当时的陈诚势力正盛,虽然蒋经国对陈诚的势力达成了一定的掣肘,但蒋经国本人认清形势,尽量不跟陈诚产生过多的冲突。到了1960年,陈诚第二次组阁时,蒋经国已经完成了东西横贯公路的修建,陈诚便邀请蒋经国进入“行政院”担任政务委员,此时的蒋经国仍然有意识的保持和陈诚的关系,开会的时候只听不说。
随着时间推移,陈诚身体状况渐渐跟不上了,蒋经国这才开始慢慢冒头,由于蒋经国此前掌控台湾政工系统,还担任了整整20年的“救国团”团长,负责台湾高中以上青年的军训工作,在军政两界的基础有深厚的根基。
到了1965年陈诚因病去世以后,蒋经国不久就担任“国防部长”,彻底掌控台湾兵权,1969年又再次升任“行政院”副院长,到了1972年,蒋介石开始连任自己的第五任总统职务,但此时的蒋介石已经86岁,兼任行政院长的副总统严家淦非常识相,自己辞掉了行政院长的职务,蒋经国正式接替成为行政院长,蒋经国时代正式开始。
1975年,蒋介石去世,严家淦继任,同年4月蒋经国就被国民党推举为党主席。到了1978年严家淦任期满以后,再一次识相的主动提名蒋经国竞选,蒋经国也不出意外的当选台湾第6任领导人,并在1984年继续当选为第7任领导人,直到1988年去世。
10 蒋经国治台
1972年,蒋经国担任行政院长时台湾被赶出联合国,同时中美联合发布《上海公报》,日本也在当年和我国建交。一时之间台湾成了被遗弃的弃子,岛内知识分子的舆论对国民党政府形成很大压力。
顶着巨大压力,1973年蒋经国开始着手准备十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但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全球经济衰退,台湾出口受到极大挫折,财力困窘,因此蒋经国的十大建设遭到很多人的质疑,害怕会拖垮财政。
与蒋介石的高压统治不同,蒋经国统治时期往往以亲民形象示人,因此在台湾民众中有比较高的支持度,为了推行自己的主张,蒋经国召集各个地方财主,亲自劝募,结果没想到受到大量民众支持,到1974年的时候蒋经国正式宣布推动台湾经济十大建设。
为了在外交困局和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引起的经济颓势中推动十大建设,蒋经国派人到中东与沙特谈判、交涉并签约,由台湾派出大量的荣民工程团到沙特造桥修路,同时派遣大量的医疗团到沙特进行医疗服务,而沙特则同意照常供应台湾地区的石油供应不涨价,还出资捐助台湾兴建了中山高速公路的中沙大桥,通过一系列的外交斡旋,成功让台湾在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中受到的影响降到最低。向沙特派遣劳工赚取外汇这事儿韩国也干过。日本人就比较下贱了,通过派遣他们的女人去国外当妓女来赚取外汇。
十大经济建设包含了一系列的高速公路、港口、机场、钢铁公司、造船厂、石油化学工业,核能发电厂,在蒋经国的全力推动下,十大建设创造了无数就业机会,终于在1981年建成,为台湾后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创造了台湾经济腾飞的奇迹。
在政治建设方面,蒋介石统治时期国民党的人事政策方针是“中央用大陆人,地方用台湾人”。到了蒋经国统治后开始逐步启用台湾人参与治理台湾,国民党中央部门的台湾本地官员数量大大增加,实现了“以台治台”的目的。
1986年,民进党在蒋经国还没有解除党禁的情况下突然宣布建党,但蒋经国却宣布民进党如果符合承认“宪法”、反共、不得从事“台独”运动3个条件,国民党则容许其成立,在事实上默许了民进党的成立。但让蒋经国万万没想到的是,其默许民进党成立的前提之一不得从事“台独”运动这一条在如今看来真是莫大的讽刺。
在此之外,释放政治犯、解除戒严和党禁、解除书禁、开发大陆探亲、解除报禁等等一系列的解禁动作,也让台湾的政治氛围逐步放松。同时,蒋经国曾两次宣布蒋家人不会再参与竞选台湾领导人的职务,但台湾民众显然对此持怀疑态度,为了打消众人疑虑,蒋经国在1982年任命蒋孝武为驻新加坡商务副代表,其实相当于是将蒋孝武外放了,通过这种方式向外界表明了没有传子的意愿。
但关于蒋孝武的外放,还有另外一种说法,那就是因为江南被杀案。
江南原名刘宜良,国民党败退台湾时跟随国民党去了台湾,曾一度在国民党的政工干校受训,但却因为不愿意到部队中担任指导员而被退学,随后进入台湾新闻界做记者。1967年以《台湾日报》特派员的身份驻美国,并加入美国国籍。在美国期间以江南为笔名写作《蒋经国传》,《蒋经国传》在美国洛杉矶《论坛报》上连载后,由于内容记述蒋家内部与国民党内部之派系斗争,被国民党当局认为有揭蒋家隐私之嫌,视为侮蔑元首。
国民党对于这种事情业务很熟练,1984年7月当时国民党情报系统由情报局长汪希苓经人介绍认识竹联帮帮主陈启礼,后者派竹联帮成员赶到美国暗杀了刘宜良,但没想到这次却踢到铁板上了。
国民党派人跑到美国人的国土上暗杀了一个美国人,而且据说刘宜良本身还是美国FBI的线民,自己的小弟跑到自己地盘暗杀了自己的人,美国人大为光火,对台湾当局施加极大压力,搞得台美两边关系都有点紧张,美国人揪着不放,查到最后,虽然说活儿是下面人干的,但你要说上面的人啥都不知道,美国人能信?而当时蒋经国的四子蒋孝武涉入台湾情报体系甚深,于是普遍都认为这事儿是蒋孝武授意的。
要知道蒋经国就是从台湾情报体系里面起家的,现在蒋孝武也掌管台湾情报系统,所以普遍都认为蒋经国是在有意培养蒋孝武接班,但没想到出了江南案这么一档子事儿,美国人那边又不能不给个说法,为了安抚美国人的情绪,蒋经国把情报系统里面的几个高官处理掉后,又把蒋孝武外放到新加坡做商务副代表,算是对美国人表了态:看,我连自己儿子都舍了,这下该满意了吧?
蒋孝武被外放以后就再也没有回到过台湾政局的核心圈,失去了合适的继承人,蒋经国也就顺势对外宣称不会传位给自己后人,还能落个好名声。到了1984年,身体已经每况愈下的蒋经国突然宣布李登辉作为候选人,却万万没想到他的这一选择为台湾往后的政治发展留下了一颗毒瘤。
纵观蒋经国的整个统治时期,主政期间顶着巨大的外交压力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手段让台湾在世界性的石油危机中成功稳定了物价,安定了民生,并不断兴建基础工程设施,发展台湾本地经济,让台湾经济发展获得腾飞,让蒋经国在台湾老百姓中具有颇高的影响力,这也让后来的国民党候选人每逢选举就搬出蒋经国来号召选民的支持,也证明了蒋经国在台湾岛内的统治还是非常得民心的。
11 台湾经济的发展
1951-1965年的15年间,美国以每年约1亿美元的规模,通过向台湾输送农产品和资本设备援助台湾,发展台湾的农、工业,总金额达到了15亿美元,占这一段时期台湾进口总金额的40%,弥补了台湾在这一时期发展阶段资本不足的问题。
到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欧美各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经济水平不断上涨,工人阶级的工资水平越来越高,这对于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企业来说成本无法负担,于是将这些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转向当时人力充足、工资低廉的亚洲国家,如韩国、新加坡,台湾也在这一波工业转移过程中吸纳了大量的制造业企业,台湾也在这一时期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增加就业,同时增加台湾本地的工业产值。
20世纪60年代是台湾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台湾人生活水平还不高,工资低廉,台湾当局以发展廉价劳动力为主导的“加工出口业”,颁布了“奖励外国人投资条例”、“技术合作条例”等法令,以减租减息为手段吸引外资投资,进而促进了台湾本地的工业发展。
1966年,“高雄加工出口区”正式启用,吸引了100万的农村过剩人口投入工业生产,大幅增加了台湾就业率。1969年,又增设了“楠梓加工出口区”,将原来的“潭子工业区”改为“台中加工出口区”,以发展精密仪器装配工业为重点。这些加工出口区在引进外资、增加就业、出口贸易和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方面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台湾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的经济起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段读起来是不是感觉很熟悉?熟悉就对了,因为我们改革开放以后也是这么干的,成立深圳特区、引进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工业企业、经济增长以外贸型为驱动,那些年全国各地的年轻富余劳动力都往东南沿海跑去进厂,每年春运期间又大批量的返回家乡。
其实稍微了解一下韩国、日本、台湾、新加坡这些国家在战后的经济腾飞之路,就会发现其实大家走的基本都是同一条路,都是想尽办法引进欧美不要的劳动密集型工业,通过赚辛苦钱的方式积攒资本,然后逐步的升级迭代,慢慢向上升级工业化水平。
我们现在逐步转移低价值的劳动力密集型工业到东南亚国家,就是因为我们的工业化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产生了足够多的富裕人群,富裕起来的人产生的消费需求又产生了足够多的第三产业就业岗位,年轻人已经不需要进厂就可以找到不错的生存门道。
到了20世纪70年代,台湾经济基本上仍然是以廉价劳动力为主导的“出口加工业”为主。但是这种增长方式在经过1973年和1979年两次世界石油危机之后,经济增长速度已经明显下滑。
蒋经国通过在1974年大力推动十大建设和1978年推行12项建设的方式,虽然增加了大量的社会就业,同时也建成了一批重要的国民经济基础工业,也为台湾后来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奠定了基础,但两次世界石油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的经济不景气,还是让以出口型经济作为增长点的台湾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影响。
同时,伴随着世界性的经济不景气,欧美国家保护主义抬头,开始恢复了对进口商品的限制,而新兴工业化国家特别是亚洲四小龙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与此同时,大陆也在这一时期开始了改革开放,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对于台湾及其他地区的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制造业企业纷纷将工厂转移到中国大陆和东南亚其他国家建厂,对台湾岛内的“出口加工业”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而台湾自身又在1984年颁布了“劳动基准法”,对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来说生产成本加重。
以上种种因素影响之下,台湾经济开始由“出口加工型”向“高科技产业”转型。
为了有效推动产业转型,1990年台湾公布了“促进产业升级条例”,全力发展通信、信息、电子半导体、航天等科技新兴工业,在大的趋势和政府的政策鼓励之下,1995年,台湾再次创建了规模更大的“台南科学工业园区”。2003年,推动“台中科学工业园区”的建立,希望以此形成“北集成电路、中部纳米、南部光电”的高科技产业中心布局,同时促进各个区域平衡发展。
经过一系列的高科技产业技术发展,台湾经济也获得了持续的高速增长,但同时,台湾经济却也有其基本弱点,因为台湾自身没有地下矿产资源,经济发展高度依赖对外贸易,每次遇到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台湾经济都要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两次世界石油危机、1998年的金融危机、2008年的金融风暴、2011年的欧债危机,都使得台湾经济收到重挫。
本文参考资料:《台湾战后七十年》 (台湾)陈世昌 著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及其他网络资料
第二部分全文完,如果觉得写得还可以,就点个赞或者转发吧,多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