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安徽包产到户实验,三句真话只说第一句效果完全不一样。
【本文由“guan_15552440142091”推荐,来自《关于包产到户的争论真的只是有关包产到户吗?》评论区,标题为guan_15552440142091添加】
- guan_16411897431513
60年代初期全国不少省的不少地区倒是实行过两年包产到户,目的是为了尽快走出三年困难时期,但走出后就又恢复“大锅饭”制了。《湘南学院学报》2013年12月那一期上的文章《20世纪60年代初期包产到户的历史定位》中就这样说了:
在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的支持下,到1961年10月中旬,安徽全省实行“责任田”的生产队达到84.4%。此外,湖南、河南、浙江、贵州、陕西、甘肃、广西、广东、福建、江苏、湖北、河北、山东等省、区,也仿效安徽“责任田”的办法,推行了各种形式的包产到户。除安徽的“责任田”外,有的将全部农活包产到户,有 的将田间管理包产到户,还有的采取扩大自留地、饲料地的办法将部分土地分给社员耕种,以及湖南的“借田渡荒”、河南的“借地渡荒”、福建的“冬季自由种一季”等。……
……
实行了包产到户的地方,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都普遍增产 、
超产。广大农民称“责任田”为“增产田”。据1961年10月安徽省有关部门对36个县的调查,实行“责任田”办法的36个生产队,粮食平均亩产达284斤
,比上年增产38.9%; 而另外36个条件大体相同的生产队 ,由于没有实行“责任田”,平均亩产只有270斤
,比上年只增产12%。率先试点的南新庄 ,除个别户的劳动力主要搞了运输业,田没种好 , 仅能完成包 产任务之外 , 其余户都超 了产 ,
有的户实产比包产指标翻了一番。繁昌县峨山公社铁厂生产队从 3 月底开始实行 “责任田”,全年粮食平均亩产638斤 , 比条件相同没有实行“
责任田”的宋堂生产队平均亩产402斤要高出58.7%。全队承包“责任田”的17户社员,有16户超产
,只有1户保产。早稻、中稻的上交任务,都已超额完成。地处淮北,条件较差的阜阳、宿县更是出现了四十年来少有的好收成,所收获的山竽多得吃不完,还支援了河南、山东、江苏等省的部分灾区。其中,宿县王楼公社王楼大队实行责任田后,粮食大幅度增长,1961年完成国家和公社征购任务80万斤,全大队人均口粮仍能达到440多斤,高的达600多斤,“绝大多数社员户超产
, 家家存粮,队队有储备粮”。据对该大队曹西生产队55户调查,1961年超产的52户,占95%,超产21000多斤
,平均每人超90多斤,多的户超产二、三千斤;只有3户减产,共减3360斤;该生产队还有储备粮26815斤,人均114斤。太湖县桥西大队实行“责任田”后,1961年与1960年比较
,
粮食由11.4万斤增至20.78万斤,增长81%(自留地不计在内);油由278斤增至1860斤,增长6倍多;棉花由62斤增至676斤,增加10倍;生猪、家禽也是几倍的增长。……
湖南浏阳县大面积推行包产到户后,全县1962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4482万斤,比1961年增产57%,其中,大围山公社霞光大队粮食总产量为123000斤,
比“三包”产量增加11%, 比1961年增产24%,人均分得口粮 500多斤,户平均养家禽 6只,生猪由年初的2头增加到33头。江苏金坛县到1962年夏收夏种前,已有17个公社
的238个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凡是包产到户的队,当年夏熟作物增产
的幅度都比较大;包产到户的田,又比集体耕种的增产幅度大。其中,五叶公社白龙大队红南头西队包产到户的田962年复熟三麦平均单产184.5斤
,而集体种的三麦平均单产只有93斤;五叶公社西店大队后南队包产到户的田(多为“丑田”,即质量差产量低的田)
平均单产三麦127斤,而集体种的田(质量较好的田) 平均单产三麦只有116斤。尧塘公社金华大队谢
家生产队将全部大田包产到户,全队101亩三麦总产15432斤
,比1961年增产40.4%;与条件相仿但没有搞包产到户的谢干店生产队相比较,增产幅度高35.3%, 平均单产高23.9%,
社员口粮提高26斤。(下面的是原书、原页面的扫描图)
六十年代安徽包产到户实验,三句真话只说第一句效果完全不一样。
第一句,安徽包产到户比集体户产量增长高;
第二句,安徽包产到户年份,粮食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第三句,安徽停止包产到户后,粮食增长率甚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