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了胡锡进,中国的舆论场少了不少乐儿

500

左右都讨好,左右都挨骂的老胡走了,中国的舆论场会寂寞萧条一阵子

逆行斋主  

这两天中文互联网上的热点事件,大概要数老胡高调宣布退出江湖了。

12月16日,胡锡进在微博发文,称自己转过年就62岁了,到了退休的时候,目前已办理退休手续,不再担任《环球时报》总编辑职务。他还声称,今后他将以特约评论员身份,为国家“新闻舆论工作竭尽所能”。

独一无二的胡锡进

胡锡进自2005年任《环球时报》总编辑,经过他的神操作,把一份名不见经传的小报办成一份世界知名的报纸,甚至它的上级母报《人民日报》在某些方面、某些场合都没有《环球时报》的影响力大,胡锡进也因此成为在西方最有影响力的中国宣传员——经常出现在推特和国际媒体上,他的英文点评被到处引用——BBC、NPR、《金融时报》、《华盛顿邮报》、《泰晤士报》、路透社。在过去的两年里,《纽约时报》已经提到了他46次。

从某种意义上讲,胡锡进和《环球时报》是结为一体不可分割的,胡锡进就是《环球时报》,《环球时报》就是胡锡进,在这一点上多少可以比较的是胡舒立的财新。胡锡进是《环球时报》的灵魂,他以“单仁平”笔名发表的评论,充满了胡锡进特有的文风——拐弯抹角、指桑骂槐,从来不直截了当,充满了嬉笑怒骂的痞子气,让他从死板单调、沉默寡言的媒体人中“脱颖而出”。一篇评论,不看署名,单看文风,就能看出是胡锡进写的。从这点看,老胡还是很有两把刷子的。

500

“应运而生”胡锡进

在一贯严肃认真、板脸面孔说话的新闻媒体界,胡锡进如奇葩一样横空出世,是有着时代背景的。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及传播方式的改变,如何有效地掌控舆论,引导舆情,应对西方媒体的挑战,是必须要解决的事,胡锡进就是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这个感觉,胡锡进似乎有某种特权,可以炒作别人不能提的话题,有时甚至引发外界质疑是否得罪什么人,会不会被整肃,但似乎他一直能顺利过关。民间认为,这是因为有的时候,胡锡进的说法可能就是高层某些人的真实意图,或需要让西方国家认为的真实意图,一些正规场合正规机构不便说的话,需要从胡锡进这样的似在体制似不在体制的人嘴里说出,所以西方媒体关注中国问题,尤其是中国的政策动向和高层的真实想法,引用最多的可能就是《环球时报》了,因此胡锡进又被称作“非官方的官方发言人”。

500

左右都想揍他的胡锡进

不能否认,老胡在网上的风评不怎么好,有人就这样评论胡锡进,“中国的左派右派都恨他,都想揍他。” 右派批评他的极端民族主义,而左派认为他的民族主义倾向还不够,甚至涉嫌“卖国求荣”。他同时得罪了左派和右派,两面讨好,两面不得好。日内瓦研究生院国际政治学教授相蓝欣就认为,《环球时报》每天都在煽动中国人的优越感,使之更难以控制。“长期以来,这份报纸一直在引导民众情绪走向民族主义方向,其后果不可掉以轻心。”

一般媒体,无论中外,总要摆出一本正经的样子,但胡锡进从来不需要,直接上去开骂。胡称自学英文,“在英语方面,我最擅长找碴打架。”他用英文谩骂,称英国如果侵犯“南海主权”,那就是个“找打的婊子”;他将印度比作“野蛮抢劫”中企的“强盗”;他称澳大利亚是“粘在中国鞋底上的口香糖”,要用“铁拳”教训。

500

不过另一方面,胡锡进又被自己煽动起来的“民间”极端民族主义者所抨击。今年5月,有官方微博发布一张题为“中国点火VS印度点火”的拼图,暗示“中国点火发射火箭,印度点火焚尸火葬”。胡锡进称,官方应高举人道主义大旗,表达对印度同情,他的这番言论惨遭爱国小粉红的“围攻”,胡被骂为“外国舔狗”、“卖国贼”。

结语:少了胡锡进,中国的舆论场少了不少乐儿

现在胡锡进退了,两个人去接任他一个。从专业角度,接任总编辑的吴绮敏是《人民日报》国际部副主任,属于专业接替,而担任新社长的则是范正伟,是写《人民日报》重要社论班子成员,似乎要更正规正式一些。

500

这似乎也暗示两个结果,一个是虽然《环球时报》的基调不会变,但风格将会去胡锡进化,变得更像《人民日报》,另一个结果则是《环球时报》将少了对外的娱乐作用,人们少了一个调侃讽刺的对象。

公众号:夜读社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