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 笔 | 秋山读书写作,足以改变一个普通人命运的轨迹,在互联网时代,这一路径变得更为清晰。互联网平台的高开放度,为传统文艺创作者之外更多的年轻从业者和跨界新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无关出身、学历、职业,创作者只要愿意挥洒笔墨,其作品便可在网上持续传播,再也不用面临纸媒时代“酒香怕巷子深”的窘境。文学创作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写作不再精英化和神圣化。互联网带来的革命会深刻影响创作,大批年轻优秀的作家在这个时代产生。年轻人在网络文学里“逆天改命”作家张贤亮曾向老作家萧军请教过这么一个问题“一个作家到了多大岁数就写不成小说了?”,萧军回答道,“到多大岁数都能写,一般越老越成熟。问题是写小说就向谈恋爱一样,是青年人的事儿。到我们这么大岁数,谈恋爱的劲儿都没有了,写小说的劲儿当然也没有了。”如今,在文学创作的天地,年轻人正成为主力军。相较于70、80后热衷于传统文学不一样,新生代作家伴随互联网浪潮成长起来,因此网络文学成为他们主要的阵地。阅文集团发布的《2021网络文学作家画像》(以下简称《画像》)显示,网络文学创作已经迎来95后时代,95后占比最多增长最快,占比高达36%。2021年,阅文新增作家中80%为95后。其中,不乏“一书成名”的作者,而且占比不小。根据报告,“一书成名”的作家占比近33%,天瑞说符、齐佩甲、云中殿等越来越多的95后作家崭露头角。最年轻的阅文大神作家末烟是位00后,今年刚满21岁,正在起点中文网连载自己第三部作品。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发布的《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显示,网络文学人才队伍迭代加快,“90后”“95后”正在成为创作主力。越来越多“新势力”的加入,正在盘活网络文学这池水。阅文旗下会说话的肘子,本名任禾,粉丝爱称“肘子”,是90后小镇青年逆袭为网文大神的典型代表之一。肘子“入坑”网文的初衷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筹钱结婚、装修房子。起初,也是只希望每月能多赚两千、补贴家用。不过勤奋的肘子硬是把这副业干成了主业,除了结婚和孩子出生两天,从未断更过。第一本书《英雄联盟之灾变时代》出来时,他便做起了全职网文作家。后来另一代表作《大王饶命》一战封神,全站均定第一,读者书评数量全网第一。据悉,这部玄幻小说每个月的订阅收入高达60万,书本版权卖了2000多万。和肘子一样,阿里文学签约作家月亮不发光也是一名非常有代表性的新生代作家。按照正常的人生轨迹,月亮不发光大学毕业原本是要成为一名导游,但他结合自身特长选择了“写网络小说”的创业道路。2016年踏入网络文学创作领域,他在阿里文学开的第一本书《逆天神医》,一书成名,其订阅量和月票就稳居书旗小说前三。如今,月亮不发光已经成为阿里文学最具潜质的作家之一。文学创作“去精英化” 草根创作者出彩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公开发表文学作品一直是一种精英化乃至垄断性的活动,个中缘由主要是由精英知识分子对于书写活动的各种资源,特别是媒介资源的垄断性占有所造成。互联网到来后,这种垄断被打破,文学创作迎来全民写作时代。据悉,中国网文创作者的数量超过1400万人,许多年轻人试图通过写作网文改变命运,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众多网文作家 “身兼多职”,在“白天打工人”和“夜晚码字人”的模式中自由切换。且职业多变,很多人将自身的生活经历融入到创作之中。兼职创作的他们,在作家之外还有着各种不同的身份:学生、工人、医生、警察、计算机工程师、科研人员、法医、律师、退役军人……《2021网络文学作家画像》显示,网文作家创作角色覆盖的职业超180种。由于作者现实中生活环境、职业发展的不同,这些作者也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生活场景,基于自身的日常生活进行创作。比如畅销小说《侯卫东官场笔记》的作者张兵,笔名“小桥老树”,本身是重庆文学院党支部书记,自身对官场较为熟悉。这本书之所以能成为翘楚,能长久的受到读者的追捧,就是因为真实。小说虽冠名为“官场笔记”,但并非描写官场中所谓的尔虞我诈和不择手段,它讲述的是一个年轻人一步一个脚印的奋斗史。一个刚走出校园的年轻人到乡镇工作,调解群众纠纷,修路……侯卫东的生活和工作就是众多农村基层干部的真实写照。张兵本人第一份工作是在乡镇,三年后做了镇上的武装部长,后来还任职永川区市政园林管理局副局长,又和环卫工们有着紧密的工作联系,这些经历使得张兵在书写基层人物时更能打动人心。可以说,“侯卫东”原型就是张兵本人。张兵在接受媒体采访和与所有读者进行交流时表示,他说写小说的初衷是为了给女儿挣奶粉钱。可以看出,不少作者是因为生活所迫才踏上了文学创作之路,甚至可以说绝大部分网文作者,都抱着成大神、赚大钱的梦想。不过也不乏有人纯粹是出于热爱,马慧娟就是其中一位。相较于张兵而言,农民作家马慧娟文学创作之路更为坎坷,作为一个在黄土地上长大的农民,马慧娟的生活因为读书和写作发生了改变。马慧娟出生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泾源县的一个小山村。上学期间虽然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但因为家庭原因,初中毕业后便辍学务农。结婚后,相夫教子,喂马劈柴,种田养牛,过上了寻常农妇的生活。直到2008年,马慧娟花了500块钱给自己买了一部手机,移动互联网为她打开了新的世界。彼时,以QQ为代表移动互联网社交平台方兴未艾。2009年,侄子给马慧娟注册了一个QQ号,给她起了“溪风”的网名。进入QQ空间,和网友们留下的文字相遇,马慧娟看到了“诗和远方”。此后,马慧娟用手机在QQ空间里面写作。干农活间隙,她坐在田间地头写;做完家务、喂完牛羊,她坐在自家的屋檐下写;有时,她夜里趴在炕头上写……在《被风吹过的夏天》中马慧娟写到,“我用带着的多余的一件棉衣,把头裹起来靠着田埂半躺,避免让沙尘落在嘴里。旁边的搭档们一边咀嚼干冷的馒头,一边大声诅咒着风。我没附和,却突然想起一句歌词‘风起的日子笑看落花,雪舞的时节举杯向月……’”。看似寻常的田间劳作,在马慧娟的笔下生出了花,并收获了第一批忠实的读者,当马慧娟因为付不起流量费快要放弃写作时,一位湖南的网友得知情况后连续3年每年为她充值1000元话费;听说马慧娟的手机坏了,QQ空间一个月没有更新,一位江苏的网友给她寄来了手机……在素未谋面的网友支持下,马慧娟在QQ空间的纪录从几十字的“说说”,逐渐发展成几百、几千字的随笔和散文。2014年,在一位QQ好友的推荐下,马慧娟的文章《我们苦中作乐的生活》刊载在《黄河文学》杂志上。之后,马慧娟的散文陆续在《民族文学》《朔方》《天津文学》《回族文学》《散文选刊》《山东文学》《当代人》等文学刊物上发表。两年后,她的第一部散文随笔集《溪风絮语》出版。随后散文集《希望长在泥土里》《农闲笔记》,报告文学《盐池故事》等相继出版。如果说读书写作改变了马慧娟命运,那么移动互联网可以说是打开这一扇门的钥匙。如今,很多像马慧娟一样的文学创作者在互联网平台挥洒笔墨,他们奋笔疾书的书写着自己的生活还有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