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病就像思想的青春期冒痘一样,几乎是青春必经阶段,本质上谈不上坏

【本文来自《豆瓣被全网下架,这个著名“恨国贼”集中营终于载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瑶光
  • 文青和文艺圈受西方文化洗脑要比普通人严重,这才是问题的根本原因。

不是洗脑,这无法解释为什么身处同样外部环境的14亿人中,他们属于易感人群,你低估了这个群体的天然属性。文青群体本身就天然有点小资情结(不管他自己有没有意识到,比如有人以为自己喜欢中国元素就不算小资,其实我倒觉得小资不小资,不是看你是爱咖啡西餐还是爱品茶玩香,这些只是个人偏好,而是是否追求过度的仪式感,有没有人间烟火气),文艺圈只不过是文青们长大后,吃文艺饭,进入的一个专业抱团、互捧的圈子。

这种文青病就像思想的青春期冒痘一样,几乎是青春必经阶段。不只是文艺气息的大城市,小镇青年和厂妹也可以从一本读者、青年文摘、一首触动自己的朦胧诗开始。可以这么说,但凡对文字敏感、爱读诗歌、小说等人文社科类书籍的人,都可以算广义的文青了,如果平时喜欢写点文字、玩个摄影,那就算入门级了。唯一的例外,是那种神经比较大条(有时会被批低情商)、不易感伤、喜欢读理工科普的孩子,他们就象不怎么长痘的免疫人群,不太容易中文青毒。

本质上,这些人谈不上坏,我更倾向于用幼稚、长不大来形容吧(当然他们会自辩你们那才是世故堕落、被生活驯服),他们的优点是善于发现这世间的美、喜欢追求美的一切,他们其实想要的是一种诗意的、美感的生活,这没什么错,缺点是他们追求的美也很表面,极其易感和情绪化,容易被他人和自我感动,容易被煽情,会因为文字、图片、音视频触动了自己某个无法言表的情绪就被击中了,就开始粉了爱了,他们的励志、失落都很快,一会可能因为看了部励志电影或者一首上头的歌,就打了鸡血要发奋读书或奋斗,一会又丧的要死,看什么都自带忧郁滤镜,连发个朋友圈图片都满满物哀味。他们是天然的理想主义者,从来不太喜欢现实,更倾向于一种精神逃避,抱团群聚时会有取暖的安慰和与众不同的自傲。

不过这病,去的也快,生活压力是最好的解药,尤其是能把你逼到一分钱掰两半花的那种经济压力,能让所有文青崩溃,甚至窘迫到无法维持他们最在乎的体面,遑论小资生活。若让他们迫于生计,连吃个午餐都如出租司机、外卖小哥那样匆忙对付一下,他们没什么时间、心境去为上菜拍照、P图,晚上也是累到倒头就睡,不会想发一段文青话语的朋友圈,无论是励志的还是哀丧的。

最后你会发现文青男女最后都败给了时间,成了油腻大叔大婶,如果经济不宽裕,很难在中年带娃的每日战斗般的生活中还保持优雅、知性、文艺、体面,所有的生活目标就是如何赚钱,赚奶粉钱、报班钱。花每一分钱都会先想值不值,这钱能折合给我娃买点啥,再也不会为一种物美,或者内心感受去任性买单了。当然,偶尔会怀念从前,尤其是看到财务自由的中年人还在秀文艺气息的家庭优雅生活,但内心已无波澜,毕竟每天一睁眼还是要面对自己鸡零狗碎的生活。你看那些校园里的各种文艺社团骨干分子、活跃分子,除非最后吃专业文艺饭,或者生活富足闲适,谁最后还坚持了当时的爱好,能退休捡起就不错了。所以只听说文艺青年,没人说文艺中年吧。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