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光南搞不成芯片事业,我们需要认真问下为什么

【本文来自《从倪光南的大溃败看我国技术发展之路》评论区,标题有修改】

  倪光南做不成事,这是需要认真问下为什么的。

  该不该做,现在显然已经不是需要讨论的问题了。

  该不该那个时候做,这会是个现在也有分歧的话题。这个我要谈,但更要谈的是背后的原因。

  我的看法是,那个时候本来就应该开始做芯片开发。但当时倪光南运作的结果说明,当时做不好,把问题留到后来被卡到了脖子,这是有必然性的。但这是不是说我们大多数企业,不管是华为还是别的企业,就应该按他们走过的路去走(华为发展起来有了钱,且任正非读到了《美国陷阱》,然后准备各种“预案”)呢?我同样给出否定结论。

  这里,关键是倪光南为什么会失败。这里作者论述了市场和生态的重要性,倪光南及其追随者们也许真有这方面的缺陷,甚至,当时也可能根本没人既懂到市场和生态思维也知道尽早开展基础研发的重要性,那样的话,表面上看,可能真是倪光南走错路浪费了资源。但这些还不是倪光南失败的最根本的原因。

  根本原因,当然应该从为什么倪光南及其团队不懂市场和生态思维上去追究。这就涉及到我们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了。

  中国人的思维里,实践当先。这个意思是,一切看直接实践需要,看不见实践需要的,归类于“空谈误国”了事,反正别人把基础的东西创新出来后,我们实践能力强,规模大,别人无法把我们甩掉。而只要别人也需要我们的市场,我们就能赶上并反超。当然,最近几十年,有客观上的原因——我们最初太穷,没能力什么都做。但是,这种思维其实盛行了数千年了,西方的很多农作物和具体工艺都传入我国,但就是对最基础的科学部分,有的连中国的皇帝都学过了,但就是社会整体上不感兴趣,因此,我们不但自己没涉足近代科学的兴起,甚至在被打趴下之前,也拒绝接受这种科学的传入。

  实践当先思维,还体现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口号提的太晚,是实践逼我们提的。

  当然,现在已经没人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了。但不理解基础科学作用,不懂基础科学思维,却依旧是问题。

  这个实践当先的思维,不仅对我们的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具体科技发展有实在影响,也对我们的人才培养有实在影响。如果说倪光南及其团队有缺陷,那么,这种缺陷就是这么来的。更深的例子我不举了,我只提一下冯诺依曼,大家上网查下他的首要身份,是数学家。基础学科科学家的思维能力更好,这种思维能力的外溢,对应用科技发展是极其必要的,他们整体、严谨的思维能让技术研发少走弯路。而这样学科的人才培养,我们恰恰始终是短板。

  因此,我的观点很明确:倪光南的失败,是数十年来乃至数千年来实践当先思维的一个恶果。他那个时代本该研发芯片,但失败不是时机选错了,而是过去的教育基础一直有错。

  问题是,我们该不该认真反思和改正这种错误思维,是不是非把更多后果留给子孙后代不可?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