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医疗体系尽管有各种不足,但若全世界都能达到德国水平,那真是人类之福

@牛叔

看见有人艾特我讨论德国的医疗体系问题。这个问题太大了,也太复杂。有一说一,我国医疗的普惠性和方便程度肯定是全球领先水平,中大型城市居民尤其享受到这个福利。但是就综合医疗保障和服务水平而言,德国无疑是世界上领先的,不能因为个体因素或者等待时间等原因而否定一切。展开来说主要有这么几项:

1.全民医保制度。所有的德国居民(注意不是公民,是指居住在德国的人)都实行强制的医保制度,包括学生、自由职业者。对于有工作的人士,则是跟我国医保类似,不管收入高低,都是以税前收入的14.6%+1%不等附加费为强制医保费用,雇主和员工各承担一半,每年有个保费上限,比如2021年上限好像是750欧元每月。但是好处是,一人参保,全家受益。也就是说一个人工作参保,全家都享受几乎免费的医疗服务,而且医保的覆盖范围非常大,从普通门诊到住院动手术、换关节,只要出示医疗卡,基本上不存在自己掏钱的情形。医生根据病情开处方,病人拿了处方去药店买药,不管处方上要多少钱,通常只需要支付5-10欧的处方费用。几乎所有的疫苗、检查以及18岁儿童的牙齿保健等等都包含在医保范围内。只有月收入超过一定水平的人才可以选择私人保险,如果私人保险的话,看病更便捷些,毕竟给钱多嘛,但是90%的德国人都参加公立保险,毕竟是普惠的,高收入和低收入参加公立保险缴费天差地别,但是得到的服务是一样的,也算一种转移支付吧。参加法定医疗保险后,绝大多数的医疗费用可由保险公司支付。但病人也需要分担少量的费用,

主要包括:

(1)购买处方药时每种药品需支付5~10欧元;

(2)住院治疗时需每天支付10欧元,最多不超过28天;

(3)康复治疗每天10欧元;

(4)医疗辅助设备 5~10欧元等

(5)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不需要分担上述费用。失业者和低收入者可以免交一些个人自付医疗费用。法定医疗保险规定个人需要支付的医疗费用的封顶线。通常情况下,如果在一年内支付的医疗费用总和超过家庭总收入的2%,那么在当年的剩余时间,如果再需要就医、买药、住院等,个人就不必再支付费用了。经过批准的某些慢性疾病患者,个人分担费用可减少至不超过家庭收入的1%。

2.分级医疗体系。德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医生,很多人可能一辈子就跟一个家庭医生。家庭医生通常是全科医生,通常的小毛病基本上都能给你解决,如果涉及专科,他会开转诊单,建议你去预约专科医生,比如心脏、耳鼻喉、妇科、牙科、骨科、皮肤科等等。当然如果也可以自己直接预约专科医生。有生命危险时候,随时可以叫救护车,也是医保覆盖的,不用担心看病会破产问题。我有个朋友,最近三年换了两个膝盖关节,所有费用都是医保支付,而且术后康复治疗的费用也包括了。

3.等候时间。通常的家庭医生预约在一周以内,专科医生预约时间要看具体医生和情况,可能两周也可能更长,尤其第一次去看的时候。约上以后的定期复诊基本上就变成了日程表的组成部分,看完一次两三个月后的复诊就自动给你预约了。B超一类的小检查医生诊所就可以完成,至于MRI/CT这样的检查,非紧急情况等候时间可能要长一些,例如一两个月。所有的大中医院都有急诊,如果出现紧急情况,随时去急诊或者叫救护车。

医疗是个世界性难题,便捷、廉价和高质量服务不可能兼得。但是个人体会,德国的医疗体系尽管有各种各样的不足,但是如果全世界都能达到德国水平,那真的是人类之福,暂时我们还没有啥资本来吐槽他们。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