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经济与美国教科书
来源 | 微信公众号“何不笑的管家”
Soviet Economic Growth and American Textbooks
by 何不笑
保罗·萨缪尔森撰写的经济原理教科书在美国高校有很高的使用率。这本教科书首版于1948年,他自己在历次新版本修订中关于苏联经济的章节如今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笑话。然而,在相同的时期,其他人撰写的、也同样颇有影响力的原理类教科书很多也都栽在了对苏联经济的解释和预测上。这些学术大佬的错误,固然有当时意识形态环境、教科书竞争审查等原因,但关于苏联经济的解释模型问题,今天看来仍然有启示意义。
萨缪尔森在该教科书1961年的版本中预测,苏联的GNP(国民生产总值)约为美国的一半,但相比而言,苏联的增长速度更快。因此,苏联GNP最早会在1984年、最迟1997年超越美国,而且他认为,无论如何,苏联GNP至少会很快赶上美国。但是随着苏联经济真实情况的变化,在后续版本中,萨缪尔森一次又一次地在教科书中进行了同样的模型分析,只是赶超美国的时间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延后到更远的未来。后来在1980年的版本中,他更是预测苏联GNP超越美国的时间是2002-2012年。但是,在90年代初苏联go
down之后的版本中,萨缪尔森也没有承认这一失败,并增加“恶劣的自然气候” 为这一失败辩护。
上图为1961版的预测,超美时间点大约是1984年
持这种预测观点的不仅是萨缪尔森一个人。比如,在另一本由麦康奈尔教授(McConnell)撰写的很欢迎的教科书《经济学》(至今仍大卖)中,这种预测更夸张。与萨缪尔森一样,麦康奈尔在1963年的书中预估,苏联GNP是美国的一半,但苏联的投资在其中所占的份额要大得多,因此,其经济增长率比美国要高“两到三倍”。
McConnell在前后10个版本的教科书中对苏联GNP投资比率和经济增速的预测汇总①
根据上图可以发现,麦康奈尔在1990年版本中,苏联GNP仍是美国的一半。
1960-1970年代是美国思想市场上自油主义和左派的高潮期。你大概很容易觉得经济学家是受了这种意识形态的影响。但事实可能更复杂一些。比如,对于苏联经济在1950年代“快速发展”的奇迹解读,另一些撰写教科书的学者尤其是Lorie Tarshis和 Robert Heilbroner等人撰写的版本,就没有犯萨缪尔森和麦康奈尔那样的错误。除此以外,George L. Bach的《经济学:分析和政策》以及Robert Heilbroner编写教科书也对苏联经济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
1、模型的不同
为了对苏联经济做出预测,萨缪尔森和麦康奈尔创造性地使用了一个叫做“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possibility,PPF,是指,一个社会在给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出品的最大数量组合,用来反映资源稀缺约束下各社会经济选择的特征和可能性)的新概念模型,用萨缪塞森的话来说,一个社会经济最基本的选择无非是在“枪支或黄油”之间进行权衡。因此,在1948年的版本中,萨缪尔森写道:
俄国人在(二)战前没有人失业,他们本来就行驶在PPF曲线上。(二战让)他们别无选择,只能用战争物资替代民用生产,当然,这也导致生活物资的匮乏。
萨缪尔森,1948
请注意,在这里,萨缪尔森假定,所有国家及其经济体制都是有效运作的,区别仅在于选择“枪支还是黄油”。因此,一旦战争结束后,苏联的经济选择转变为投资和消费的分配选择。由于苏联人的投资占GNP的比例更大,消费自然会相应减少,但整体GNP的增长速度会更快。此外,由于苏联已经解决了失业问题,他们比美国也有着更高的效率,即TFP(全要素生产率)。这里我们看到了凯恩斯主义的影响)。
相反,前文说的George
L. Bach与麦康奈尔和萨缪尔森不同,他敏锐地指出: “苏联和美国增长率差距可能并不像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大。...苏联的增长在过去十年中
几乎与美国的增长率一样”。他还同时批评说,“比较美国和苏联的经济增长率是这一代人最喜欢的数字游戏之一....” Bach最大的贡献还在于,他指出了苏联计划经济制度下的真实失业情况。他认为,苏联中央计划者并没有把闲置的人力或机器纳入经济计算。苏联人认为,如果有失业,那也是计划除了纰漏或者下面的人没按计划执行。为了阐明经济中激励机制的作用,他还给教科书配上漫画,阐明利润激励如何促使管理者避免低效率的经济活动;而在配给/几乎规则下,管理者的目标则是完成规定的配额,而不问为什么。他的漫画是一家苏俄工厂生产了一颗一吨重的巨大铁钉,自豪地满足了定额任务。
与Bach类似,前文所说的Robert
Heilbroner在1968年的教科书中论说认为,市场经济需要一种自力更生的文化,不应受到命令的指导。他对萨缪塞森的单调增假设提出质疑。他认为,美国的经济活动与苏联的经济活动很难进行直接跨过比较,因为这是两种很不同的经济体系,无法用一个单一模型对这两种经济体进行直接比较。他在1968年的版本中指出,苏联的经济增长正在减速。
2、PPF的偏误
Heilbroner认为,回顾英国工业革命前后的社会经济史,工业化进程是在农业生产力提高到一定水平的基础上才发展起来。农业产出效率的逐步提升使得养活人口所需的农民越来越少,某些农民才有可能搬到城市生活,脱离农业生产成为产业工人。工业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提高了农业产出的效率,比如化肥工业、机械纺织等。这样一来,现代化和不断增长的农业生产互为激励形成同步扩张。相反,在当时的苏联模式下,农业生产率水平不足以支持大规模的工业化的扩张,苏联重工业的扩张往往伴随着农业生产的下降。此时,政府作为强势第三方,用从农民那里收取粮食来养活产业工人,这导致进程的产业工人都是逃离集体农庄恶劣条件的前农民。如下图所示。
上图:正常的工业化和PPF曲线 下图:苏联的工业化与PPF曲线
苏联工业化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很少有制成品面向普通消费者。他们的工业化重点是钢铁、煤炭等“重工业”。正如乔治梅森的经济学教Bryan Caplan所说,“1930 年代苏联进行的不是工业化,而是军事化,这是一种比包括纳粹德国在任何其他国家规模都更大的军备集群。”②
综上可以发现,对比美国那个年代关于苏联经济分析解读的教科书,在没有分析到制度细节的情况下,应用简单抽象的模型,导致研究人员对苏联经济增长的描述过于乐观。尽管意识形态可能对教科书的撰写人或其他学者产生了影响,但根本上来看,区别还在于工具本身的过度简化和抽象,比如,为了对当时两种经济进行强行跨国比较而舍弃了经济活动更多更深层的影响因素,包括财产制度、市场规则、劳动力流动等,导致分析结果看起来很荒谬。
“模型往往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让我们对其他维度的事件失去洞察。所以,不同模型相互竞争是必须的,以确保模型的有效性收益。”据此也可以说,神话、奇迹往往源于偏见,或者说是隧视效应。
Note & Ref
① David M. Levy ,Sandra J. Peart ,2009 年 12 月 3 日,https://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1517983
② Bryan Caplan,Communisim,https://www.econlib.org/library/Enc/Communism.html
③ Alex Tabarrok,MRU,https://marginalrevolution.com/marginalrevolution/2010/01/soviet-growth-american-textbooks.html
④ Niall Ferguson,Evergrande's
Fall,彭博社专栏https://www.bloomberg.com/opinion/articles/2021-09-26/niall-ferguson-evergrande-is-a-victim-of-xi-jinping-s-china-crisis
* 封面图: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教科书1948版精装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