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古籍、古文,历代皆而有之,绝非是推行了简体字的后果

【本文来自《重磅《意见》出炉:提高港澳普通话应用水平,4年内全国普及率达到85%》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一个人的远方
  • 简体没必要,港澳政府部门搞就行了,其他不要求,繁体字留存本身有实际意义。就怕有一天,我们的人大部分不认识繁体字,简直和越南一样完全看不懂古文。

看不懂古籍、古文,历代皆而有之,绝非是推行了简体字的后果。细论起来,恐怕“异体字过多缺乏标点符号的原因更大一些。

一方面,中国历史数千载,大量汉字在演变发展过程中都衍生出了许多异构异写讹误俗写等字形,造成了汉字除却本字外又多出了大量异体字的局面。

这样一来,不仅汉字的数量大为增加,而且由于用字的混乱,阅读难度也陡然上升。诚然,历代官方确有过选定“正字”的举动,一些士人也进行了大量整理汉字的工作,但受限于低传播效率的印刷术和极低的文化普及率,这些“正字”都未能实现广泛传播和稳定继承。

另一方面,正如古语所云“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古籍文献缺乏标点,而我们自己又没有句读的能力,这为我们阅读古籍文献增加了障碍。

因此,看不懂古文绝非简体字之责。进而言之,在今天这个文化大繁荣的时代——从中小学教材中的文言文到经集诸类经典——我们早已有了大量用简体字重新编印的古籍文献。举个例子,堪称皇皇巨著的“二十四史”,已全部出齐简体字本,虽不免错漏,但也绝不折其宝贵价值。

由此可见,在文化传承上简体字完全堪当重任!因此,把读不懂古籍古文全然归咎于简体字,未免太失偏颇。在阅读古代经典上,必须多加学习研究,古人尚且为此皓首穷经,何况学习条件已大为改善的今人呢?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