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看板管理"

昔日,丰田的生产方式曾经是丰田汽车最重要的保密项目。

首创者大野耐一,故意起了一个让人看不懂的生词:“看板”。其实本来有更好的名字如“同步化”、“同期化”方式。

但美国汽车制造实在是太强大了,美国一天生产1000辆汽车,这是丰田1个月的产量。

大野试图向美国同行隐瞒小秘密,是源自恐惧,也是源自徒弟想超越师傅的渴望。

事实证明,丰田太小心了。美国三大汽车巨头(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根本不屑一顾。它引起后者的重视,那都是二十多年石油危机以后的事情了。

而“看板”被全世界熟读,时针还要再往后拨20年。麻省理工沃麦克《改变世界的机器》将其总结为“精益生产”/Lean,石破天惊,大野耐一的小秘密,成为全世界制造的红宝书。

丰田生产方式并席卷整个世界的工厂,然而想学会却并不容易。

精益/Lean,核心是减少浪费,而现场就是最大真正的舞台。

丰田在机器旁边,设立了一个“小圣殿”,那就是“道场”。

这是工人现场秀的舞台,一如师傅展现印度抛饼般的戏法。

在车间道场的讲师,在指导学员传授打磨汽车车门的技术时,采用了家用厨房秤。

零件被研磨前后的质量变化,一目了然,这让技师们深刻感受自己研磨用力的结果。

无需专业计量仪器,用心感受是第一位的。

这里体现了“现场进化”的重要秘诀,那就是“用好脑子、用巧设备”。

而直观印象,则是最深刻的。

这也是一种经验的数字化。磨刀的力度,立刻被显性化表达成砝码的重量。

这还有一个意外的好处,或者是精益一个重要的出发点,那就是无需购买专业设备。采用专门的设备,等于将思考甩给别人。

而道场,正是杜绝让专业设备抢走自己思考的机会。实际上,大野耐一非常反对“只要导入新设备,就能提高效率”。不花钱,才是改善的第一选择。

日本的看板管理在思想上沿袭了日本二战前工业化的思想。由于日本资本稀缺,所以希望通过提高武器精度、士兵技能训练减少子弹消耗。日本三八大杠的精度远比中国汉阳造,中正式要好得多。抗战初期,日本士兵拼刺刀的水平可以单挑中国十几个人。

时至今天的工业4.0,有人认为工业4.0可以全面碾压工业3.0时代的看板管理。但是话不是绝对的。

但问题是复杂的。

比如有的专家说:

中国的企业家一向勤快,与懒惰绝无不沾边。劳动大军也基本如此,全球最好的劳动力。

然而在面对现场,大家往往都懒得动脑子。改善,就是每天动脑子,就是持续挑战自己,这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

于是,企业家提高效率的第一办法,就是购买设备实现自动化,包括对智能制造寄予厚望。企业家身体不懒惰,却懒得思考生产奥秘,懒得挑战自己改善的极限。

这样看来,中国制造还是有钱,大手大脚,完全不在乎隐性浪费。这种工业文化不改变,中国制造难以上大台阶。抠门,也就是“抠脑门”,应该成为中国制造的第一法则。

私以为这位专家说得有点绝对,中国曾经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积极开动脑筋,在朝鲜战场上打败了敌人,但是也患上“火力不足恐惧症”。所以一有条件,也是上马各种大杀器,力图加大火力输出。

人类有四百万年的进化史,但真到工业革命后,人才真正摆脱饥饿。中国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才开始真正吃饱饭,之后由于娱乐业的快速发展,更不愿意动脑子了。

别看大脑的重量只有体重的2%,但是却消耗1/3的能量。

作为对比,美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5%,消耗的资源占世界总资源的1/4。

因此几百万年来,在饥饿的阴影下,人类对于大脑的使用是能省就省,能不动脑就不动脑。

模仿能节省脑力,因此模仿大行其道。

堆机器能节能脑力,于是堆上百万台服务器搞云计算。

美国在二战时就已经习惯了大手大脚,不喜欢精雕细琢的生产。

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得益于外资的引入和技术的引进,模仿还来不及呢,还没有到必须自己开动脑子钻研的地步。

所以中美都不太适合学习日本的“看板管理“,中美都习惯了粗放式管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