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更缺好演员还是好导演和好编剧?
19年的时候,接触一个年轻女编剧,刚从学校毕业,在一家编剧公司做助理。
我们的项目需要她师傅A做编剧,和她师傅聊的不错,实际开始启动的时候,发现她师傅把分集大纲捋出来后,把分集剧本交给手下四个助理写。
其实有几集就是小助理写的,这几集里明显看出来她社会经验不足,在职场戏里,把上级和下级的关系,写成犹如白富帅傻遇到白富美作精的故事,职场变成小白聚餐。
剧本写出来后水准极低,和A的编剧水准严重不符。
我当时和制片人说剧本不合格,制片人却说还可以,我给他推荐了三个优秀编剧,非常适合本类型编剧。
可是制片人把这个项目拿到了某平台,某平台制片人看完大纲之后,就问主演是谁,导演是谁,说可以做。
我作为发起方签的导演,因为名气严重不足,直接解约,找了一个大公司力推的导演,力推的新导演。
新导演看到剧本后,没啥反应,也没有要求更改剧本,就直接开机了。
开机二十天左右,因为主演不满意剧本,临时更改剧本,该剧杀青后原定四十集,只出来二十多集。
不过这一切都和我无关,我只是那个被踢出局的无名导演。
那个小助理,在2020年因为机缘巧合进入另一家公司,制片人很赏识她的剧本提案,直接过了她的案子,她的剧本稿酬拿了一百多万,然后她和男朋友两个人在家里把剧本弄完了。
具体写成什么样子不知道,制片人拿着高高片酬,找来知名导演,片子就开机了。
当时他们公司剧本提案的时候,有好几个优秀编剧,都直接被忽视了,这个年轻小编剧,24岁的年纪,直接扛鼎一部大戏,而且还接下来了。
项目开始的选择权,都在制片人,制片人的审美与水平,决定了编剧、导演、演员的进入。
目前中国大部分影视公司,都是这种制片人当道,他们大部分不是全面手,他们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这些制片人,他们每一个责任都挺重,一笔笔资金经他们手,他们现在能做的就是根据大数据选题材,然后找名导来导,再找流量演员来演。
这三连是制片人安全着陆的必备手段。
具体编剧水平怎么样,他们看不出来,大数据对上就行;
名导水平怎么样,名气够就可以;
演员怎么样,流量够就行。
好编剧需要伯乐,好导演需要好剧本。
好演员需要好剧本和好导演。
目前中国,一剧之始还是制片人开始,他开的头好,后面就会更好一些,要是没开好头,那么就要接着去折腾下一步。
说说好莱坞的制片人吧!
杰瑞·布鲁克海默作为制片人,制作了《绝地战警》(1和2)、《勇闯夺命岛》、《空中监狱》、《世界末日》、《珍珠港》、《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
他在每一部电影之前,都会严选剧本,寻找自己合适的项目类型,然后开始确定导演。
《绝地战警1》的时候,根据电影特点,直接找来没有任何名气的迈克尔.贝担任导演,然后和迈克尔贝一切挑选了没啥票房号召力的威尔史密斯,《绝地战警》拍摄过程中,布鲁克海默拍摄过程中要看每天冲洗的胶片样片,发现问题马上和迈克尔.贝沟通,剪辑的时候完全泡在剪辑房里,最后《绝地战警》大卖,成就了迈克尔贝和威尔史密斯,了。
这就是优秀制片人的工作方式,在中国,制片人根本看不懂剧本,不懂剧本好坏。
导演只看名气,不看作品是否符合作品类型。
导演选演员的时候,要求就是名气和流量。
拍摄过程里完全放手,看不懂粗剪样片的好坏,随便导演拍,后期剪辑,制片人们没啥主见。
这就是现状,没有制片人标准束缚,每个人都可以拿钱摸鱼。
美剧《权力的游戏》最后几季,每集都是不同的导演拍摄,但是在制片人统筹下,风格标准统一,根本没有较大水准起伏。
制片人真的好重要,但是在中国,制片人不算创作团队,没有人关心制片人的水准。
电视剧《大宅门》执行制片人俞胜利,在看到《大宅门》剧本后,坚决向领导推荐,多次被央视领导否决,但是仍然向领导推荐,最后大宅门才获得央视投资,一代传奇电视剧诞生。
之后俞胜利制片的《天下粮仓》《大宋提刑官》都是和编剧保持良性沟通。
这是俞胜利和编剧沟通的通信记录,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制片人要在每一部作品里保持和编剧的沟通,随时掌剧本的走向,可是现在,大部分制片人没有这个功力了,大数据,名气,流量才是安全之本。
每次有人问一家公司里面总经理重要,销售总监重要还是业务经理重要,或者哪个岗位最重要,大家都会说:你把董事长当啥玩具吗?
影视也是一样,制片人这个董事长决定了一切,但是还真的能把有些项目干成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