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求你们,别跟风骂出版社“轻型纸”了

转自公众号“出版人杂志”,作者袁小茶。

轻型纸——这段时间被豆瓣的“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等小组骂翻车了。网络时代,跟风倒是很容易的事:似乎跟着骂“轻型纸”,就能证明自己读书“品位高”一样。

先别着急做键盘侠。我们深入抽丝剥茧,轻型纸真的那么应该“该死”吗?

500

(同页数、同克重的纸张对比:上为纯质纸,下为轻型纸)

十年前

轻型纸曾是百万畅销书的“幕后英雄”

不必翻太多陈账,我们把目标拉回到10年前——2011年。那个时代,还是很多纸书人津津乐道的、能出“百万册畅销书”的年代。

那时候微博还有热度,微信还是新事物,抖音快手等等能分流量的APP还没出现,Kindle还没有被读者们“当泡面盖子”,喜马拉雅等知识付费还在8848米的海拔。虽然电子化是大趋势,但当年的许多百万册畅销书——大家买纸书,真的是用来“读”的,而非收藏的。

那时候的纸书属性,尤其对于畅销书、生活类图书而言,“传播与阅读功能”>“收藏功能”

500

(国内畅销书的“轻型纸”,最早是跟欧美学的——欧美一些廉价又速读的小说,喜欢用轻型纸做成一手可握“口袋书”的样子,塞在牛仔裤屁兜里,在地铁上可以看。轻便,便宜,看过即完。但……你啥时候看“牛津学术书”用轻型纸了?读者吐槽的就是这一点,轻型纸用错了地方。)

2012年,我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给一本当时的百万册畅销书做助理编辑。在填单子时,我接触到了职业生涯中的第一种图书用纸:神奇的80g轻型纸。 

80g轻型——曾经缔造了许多现象级畅销书的辉煌。为什么当时的出版社爱用它呢?因为80g轻型纸,完美切合了10年前的畅销书缔造需求:

第一,印制成本低。要做一本畅销书,注定比普通级图书的营销成本要高,要给渠道留出利润。无论是当时的实体书店还是电商,或是各类的资源推荐或广宣。说实话,羊毛出在羊身上。如果毛利都不能保证,渠道没有利润,谁给你推书啊。

这点纸张成本,放在如今3000册的起印量上不显。你放在十年前3万、30万册的书上试试——省出来的是一笔极诱人的营销费。

第二,显厚,读者错觉“很超值”。同克重的轻型纸,由于纹理疏松,比纯质纸要厚——由于10年前实体书店还没有这么这么惨,当读者在书店拿到实体书时,有一种“定价错觉”:咦?这么厚,这么便宜?

500

人性“贪便宜”的心理从没有变过。只不过,现在由于线下渠道越来越萎缩,很多读者不是通过“拿到实体书的感觉”下单了。而带回家呢?发现蓬松的轻型纸占书架地方——于是,10年前的“轻型纸优势”成了10年后的“讨伐”。

第三,“内容不够,轻型纸凑”。尤其是当时的生活类书,畅销书作者的第一部火了,出版社立马就催第二部稿子,接着第三部稿子……但作者的才思是有限的。有的作者实在被榨干“江郎才尽”了,或者越来越大牌——交的稿子只有4万字,就要出1本书。出版社重金买了版权,但一本薄到塌的书,读者不干啊。编辑没办法,那就只能“小开本+轻型纸”——显得多一点。轻型纸,成了某些才尽作者的“遮羞布”。

总之,10年前的许多畅销书用80g轻型纸,是“皆大欢喜”——出版社省钱,渠道商有利润,读者觉得“超值”,作者觉得“省页数”。而由于许多的书都是“一翻而过”,并非经典,没有人会把它当收藏品——你10年前买本“心灵鸡汤”,会拿它反复翻阅做“传家”吗? 

500

(你看,为了不得罪人,都举得是“歪果仁”的例子。煞费苦心啊……应该给作者加鸡腿。)

但是到了2021年,轻型纸的“讨伐”——是因为纸质书读者的需求变了,但小部分出版社没跟上拍。

纸书的历史使命变了?

我在很多的文章里都写过,如今纸质书的“第一使命”,已经从“大众传播”渐渐退出了。专业学术、收藏艺术,成了纸质书的使命回归。

为“看一遍而过”的内容而买纸书的人,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手机矩阵”替代品——美食类、生活类、美妆类……被短视频取代;看个小说,被APP取代;那些知识浓度低、听一遍就能懂的书,被“喜马”等听书知识付费取代。

剩下的、还需要看并且买纸书成瘾的人,基本是反复翻阅的专业书读者(类似工具书),或者有特殊意义的签名本等买来收藏。

还有几个人在地铁里拿本纸质小说看?10年前轻型纸“随身拿着不沉”的优点,在如今成了“鸡肋”。而轻型纸的缺点——书架占地方、在潮湿的城市容易发霉发黄等特质,就被放大,并推上了绞刑架。

纸质书没有死,只不过用户需求变了。这时候如果再碰到有出版社用着10年前的“老套路”——轻型纸配精装配经典工具书,当然要被读者骂娘了。

“环保vs.藏书”之争

你出的书,值得用那么好的纸吗?

对于中国的藏书家而言,书的纸重要吗?太重要了。书的用纸,基本上决定了它的流传度和历史使命。

500

(宋版崇宁藏用纸——隔了近1000年,都比现在的纸好。但当时制作的成本……贵啊!)

如果你去跟古书修复人聊天,他们会摇摇头告诉你:“宋版书可以修,(一些)民国书没得救。”宋版书的麻纸、宋版佛经的硬黄纸……当时用料真的不惜工本、太扎实了,隔了近千年依然不坏。宋版的“崇宁藏”用纸,到现在能有高手拆出3层来。

500

(民国时期的“新文学”,特殊时代的纸张酸性原因,不到百年就快脆成渣了。并且是目前技术不可逆转的,是藏书界大头疼问题。)

民国时期的“新文学”,由于当时连年战乱,用的纸张也差,很多书不到100年,已经快脆成渣渣了。并且连修复都没得修——现在有机器可以排酸,但只能解决小部分问题。剩下的,就只能看着民国“新文学”总有一天变成“渣渣”。只不过提醒了我们出版人,如果您出的是传世之作,就别用轻型纸。省的百年后的读者“骂娘”——就像我们叹息民国“新文学”用纸一样。

500

宋版书、嘉靖白棉纸、开化纸……这些古书的纸是好。真要抬杠的话,那吾辈就扪心自问:自己出(or买)的书,值得万古流芳要用那么好的纸吗?

如果是10年磨一剑、“填补学界空白”的心血之作,自然应该值得用好纸。如果只不过是10年后再无人提起的“厕所读物”,就别嫌弃出版社的轻型纸了。尘归尘,土归土,好消化,回归自然,挺好。

毕竟,一顿“麦当劳”的价格里,争论咖啡豆是否是100%阿拉比卡的,毫无意义。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