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非洲工作过几年,安哥拉内战结束后其市场就是我们地盘了,欧美根本进不去
【本文来自《布林肯人在非洲,想躲“中国”也躲不掉》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十年前我曾经在非洲工作过几年,一个是赤道几内亚,一个是安哥拉
这两个国家都是临大西洋的国家,赤几是个小国是西班牙的殖民地,政治相对稳定,赤几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当时也开始进行石油勘探,我在海边就看到过石油勘探船不知道是哪个国家的,据说现在发现了一部分石油,当时大连国际是中企的主力,当地的基建基本是大连国际承接,与当地的政府关系非常好,赤几的电视台应该是河北广电援助的,因为我电视台见到过一个老乡,他退休后到赤几电台负责设备的维护保养。
重点是安哥拉,安哥拉02年结束内战,当时是几个国家的军队在哪里打仗,古巴军队出力不少,内战结束后开始建设,跟我们国家签订的是石油换基建协议,我去的时候本格拉铁路还在建设,安哥拉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安哥拉石油占我们进口石油的份额第三第四左右,大量的中国公司在哪里搞基建,安哥拉没有自己的水泥厂,都是一船一船的从中国运过去的,后来和中国公司在罗安达建了一个水泥厂,当时排队拉水泥的车有时候要排3天才能拉一车,
顺便提一下,随着中国公司大量的进入,路上跑的重型卡车大部分是国产的,像什么陕汽重卡,一汽的,还有大量的徐工,三一重工的施工机械。慢慢的当地人买卡车也买国产车了,大量的日用品都是一船船从中国运去的。饮料是当地产的。可以说内战结束后安哥拉市场就是我们的地盘了,欧美的产品基本挤出去了。
再说一下农业的事,在赤几和安哥拉我都试着种过菜,赤几的土壤是红黏土,雨水丰沛,种菜种粮没有难度,主要是水利设施,化肥工业没有,技术也没有,大部分人还是靠天吃饭。
安哥拉内战前也是非洲的粮仓,土地大量集中在葡萄牙人手里,农业机械、农业灌溉也很发达,但是内战打跑了葡萄牙人,安哥拉的农业就废了,设施和农机也就废了,(我还曾经捡农机的破烂,拉倒罗安达钢铁厂,那个是安哥拉唯一的钢铁厂,是中国人收购运营的,基本是收废品练地条钢的水平,练不了铁矿石。)
我在哪里工作的时候吃的大米不知道从哪里进来的多少年的饲料陈米,跟吃塑料粒、蜡味差不多。安哥拉的土壤大部分是红沙土,还有一部分是黄褐色土,保水性保肥性很差,我们试着种菜,那个水浇下去,马上就渗漏了,如果不是雨季,三天不浇水就晒死了,安哥拉的水位很浅,水源不是问题,保水是大问题,不好解决,有中国私人公司在安哥拉种菜,用的是滴灌,私人公司小面积种菜很成功的。
当地人主要是在雨季种一茬,而且是靠海边的土地相对肥沃,基本是刀耕火种,点种上玉米就不管了,那个玉米就是一拃长,比烧火棍粗不了多少,所以别跟我提什么有机食品,再就是容易存活的木薯。
有一个中国公司应该是农业部合作派出的,搞水稻种植的,在海边的沼泽地做实验,效果还不错,那时还没有大面积的推广。
我在安哥拉试着种菜自己吃,反正是没有成功过,最大的问题就是土壤不保水,浇水就渗漏,三天不浇水就旱死了,可以想象如果大面积改良田,得解决沙土保水的问题,葡萄牙人种植的农场,那个时候的产量跟现在肯定是没法比的。
这几天我看到的重庆易志坚教授的沙改土项目,我是非常兴奋的,因为易教授解决的就是沙土保水的问题,而且他的技术可以适用任何沙土,技术简单,就是把发明的沙土约束性材料,一种从植物里提取粉末状的材料跟沙土搅拌一下就改造完了,沙土就具备的保水保肥的效果,而且透气性好,浇一次水就能活,这是逆天的科技,
我们知道沙漠治理最大的问题就是保水的问题,种了死,死了再种,易教授的技术一次就解决了保水问题,种植粮食蔬菜树木,基本就是包活的,而且产量惊人,居然是远高于平均亩产,翻倍的。
所以易教授的发明绝对是沙漠变良田,变绿洲的重大突破,革命性的突破。
这是易教授的团队在西沙永兴岛改造海滩项目的网址https://www.ixigua.com/6832821591919821316?logTag=62775324d4a47b7696b1
这是今年易教授沙改土的最新视频,易教授亲自介绍https://www.ixigua.com/6997536697667813929?logTag=670e6d36d1dd2f7d234b
我看完这些后,就一个字,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