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远农村如果没有好的资源生活,为什么不能离开呢?无论是男是女

【本文来自《木子:农村“单亲奶爸”,为何越来越多?》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bx_bird
  • “一定要让这些女孩子从大山里走出去”----这句话仔细想味道是有点不对劲的。‘大山’象征了贫困艰苦的地区,‘要让女孩子走出去’似乎很励志,但是那些‘大山’里的男性就是活该吗?

    在女性相关的问题上,舆论总是遮住一半事实说话。20年前我记得有一个‘春蕾计划’,专门资助女童上学,其宣传里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国辍学儿童中女童占到了48%,触目惊心,所以全社会应该重视女童的教育balabala’。

    为什么我对张桂梅的事迹感到不自在?因为社会舆论甚至法律,总是在有益于女性的时候才跳出来。我记得当地男女童入学率是差不多的-------如果我办一个只招收男童的学校,社会会是什么反应?估计舆论会破口大骂重男轻女,妇联会跳出来说我违法。但是反过来就不一样了,张桂梅就成了绝对的正面典型。

    把孩子抛下给伴侣自己跑路,这种行为是可耻的。但是当行为主体是‘女性’的时候,这篇文章居然就翻出花来了。如果默认‘女性利益’是正义的,那么理由总是能找到的,‘大山’‘重男轻女’‘宅基地’‘辍学’......利益冲突每时每地都在发生,只要遮住另一半事实,理由总是能找到的。

在农村确实是女孩儿完成学业的机会要比男孩子少,越穷的地方重男轻女越严重,很多打工女孩都有这样感受,在金牌调解节目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事例。偏僻偏远的农村如果没有好的资源生活,那为什么不能离开呢,无论是男是女。

我看过很多特岗教师支教教师的经历,在其中提到学生的部分,都说偏远农村学生学习成绩太差,根本不学,不好管。国家在教育投入了很多,严格在执行九年义务教育法。老师一管,学生就以不来上学相威胁。

家长的观念不改变,下一代很走出大山。

女孩子还好,打工后能嫁到城里或近郊,男孩子如果混不出来最终还要回去。教育能改变人生,国家努力了,你不努力怨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