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交往一个不像local的男朋友有多甜?
提起港男,大多人的印象应该是大背头,小麦色肌肤,体型瘦弱,热衷于背背包甚至背包上还不忘加个公仔。
但是我的男票,在他身上找不到一点符合港男的特征。
他皮肤白皙,发型偏韩式,体型偏壮。
以至于第一次见到当时还是陌生人的男朋友时,一度认为他是一个操着南方口音的大陆人。
我记得很清楚,第一次见面时,我说了声“Hi”,他回答的是“你好”,普通话。
如果说后来唯一一点让我觉得他带有港男特点的话,应该就是他的黑框眼镜了,几乎港男清一色都爱戴黑色镜框。
刚开始我不知道他是香港人,所以一直都用普通话和他讲话。
而他用普通话和我沟通也没有障碍,甚至还用“你咋知道”,“这事不靠谱”之类的用语。
主要是他说普通话几乎不带粤语的专用词,所以一时间很难辨认。
最初的相处让我觉得我们之间没有太大的鸿沟,交流起来也不会有距离感。
不像在港大上学时,跟同班的local交流,经常让我一脸错愕。
比如我们用知乎查找信息,知识共享,他们用的是quora。
他们对大陆经常使用的网站(知乎,微信,贴吧,豆瓣)也一无所知,更多时候都是我主动去了解他们平时用什么网站。
由于信息差的原因,local们会用Snapchat, Instagram, Whatsapp进行互动。
而这些app我来港前几乎没有使用过。
一方面是对app不熟悉,一方面是他们的文字中间经常穿插粤式俚语。
即使加上好友,也很难沟通,所以一时间很难和local打成一片。
但当时的男票就不一样了,绝了,和他聊啥他都知道,而且好像比我还了解我要打开的话题。
他2009年还在上高中的时候就开始用淘宝,买回来一些品质好的商品,拿到香港亲戚朋友那里去赚差价,而我第一次用淘宝晚了他3年。
他平时和我聊天也只用微信,虽然他打的是繁体字,但我当时也把iPhone换成了香港地区,所以字体也变成繁体字。
你一言我一语,从来不觉得哪里不对劲。
直到认识他一个月之后他才告诉我他是本地人。
可能觉得我太蠢,一直把他当外地人看,哈哈。
不过,没有了语言的障碍,沟通起来会让我觉得有亲切感,所以保持了联系。
一年的读书生涯忙碌且短暂,还没缓过神来,就要结束了。
但那次在北京道一号,我们的第一次约会,可以说为我的求学生涯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直到今天,那时的画面依旧清晰。
男朋友对那次约会非常重视,我下楼看见他的时候,他穿着正式的西装,甚至还打了领带,提前叫了车,开着车门在向我挥手。
我哪见过这阵势,着实吓了一跳,差点高跟鞋都崴掉了,还好深吸一口气牵过他的手上了车。
一路上看着星光璀璨的尖沙咀,我那时竟有一种错觉。
觉得当时的自己就像是港片里的那些男男女女,沉浸在属于自己的爱情中,尽情的享受着那一刻的美好。
车到了餐厅楼下,刚进去迎接我们的是印度籍前台。
因为我那天睡过了,错过了窗边的最佳位置,所以要现场重新订餐。
那天的印度工作人员口音比较重,我俩都没怎么听清她介绍了什么餐,就听出来一个sunset menu,。
我们感觉这个挺浪漫,就选了这份。
我最喜欢的一道菜是放在酒杯里的微缩甜品。
比较遗憾的是,第一次约会竟然没有合照,可能他太害羞吧。
我们在一起差不多半年,就同居了。
租住在名城的那段时间可能是目前为止,我们度过的最快乐的假期。
18年我刚好处于换工作的阶段,有一段空档期。
我们租的是带独立卫生间的大房,而且令人欣喜的是业主安了电视嵌在墙面。
床旁边又是一面很大的落地窗,拉开窗帘就可以俯瞰整个大围街市和山景。
因为我们都打算给自己放一个假,布置好房间后他就拉着我去新城市广场买了PS4。
他说他小时候很想拥有一部属于自己的PS机,这一等就是20年,付款后拿到新机他开心的像个孩子。
19年我在香港工作,所以会帮忙男朋友妈妈收租。
她妈妈一般是要求签两年的租约,租客一般是拖家带口的local或者长期居住香港的外国人。
之所以让我帮忙收租是因为我比男朋友的英文好,他妈妈更愿意将这件事情交给我去完成。
管理费的话交的比较频繁,1个月一交。
所以每次到管理处交完费用后我都会在二楼平台上转一转,等男朋友下班后一起吃顿饭,感受下这里的街坊气息。
他每次都会带我去一处他小时候经常浪荡的地方来炫耀一下他的成长史。
我们坐了2站小巴下车后,他指着前面的天桥说,这里是他以前和兄弟们汇合的地方。
我一脸不解,但好像又明白了什么。
没错,小学的他竟然当过古惑仔,我也算开了眼了。
我问他,你混到管理层了吗?
他说,江湖上的事情少打听。
那他肯定是不做大哥很多年了。
和他手牵手走过他从小长大的地方,周围人潮汹涌,车辆川流不息,再转过头看到他脸上情不自禁露出的笑容,忽然想到“向左走向右走”电影里的台词:
生命中充满了巧合,两条平行线也会有相交的一天。
希望接下来,我们还会有更多的故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