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系列看起来荒诞不经,但其实反映了某种真实
回顾整个007系列,我们可以注意到它其实是一种混搭的真实和虚幻。
从肖恩·康纳利的007开始,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玛丽·哈塔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更早时期)的老派间谍——交际花和社会名流兼职间谍,与二战时代的特种行动(SAS突击队)的混合。
这符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初期间谍界的真实背景,那个时代,这两种间谍都存在,而且各自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这是一个过渡时期,技术侦察手段刚刚兴起,情报分析也刚刚兴起,老派的社会名流包打听式间谍仍然强势,而随着冷战的发展,“湿活”行动越来越盛行。
而这种趋势其实一直持续到很后面。
到了冷战中后期,我们会发现007绅士的一面逐渐减少,作为行动人员的味道更加浓厚。
而他的小玩意也越来越多,Q博士也从仅仅提供小玩意逐步发展到可以为007提供大量背景信息,这就是技术侦察手段和情报分析作用日益强大。
到了皮尔斯·布鲁斯南时代,007基本上就变成了一个打手,真正的情报工作其实都是别人干的了。
进入克雷格时代,其实背后反映的真实是随着反恐时代的到来,在大国间对抗中已经发展到非常成熟的情报分析和技术侦察对于反恐(实际上幽灵党更像是一群恐怖分子,没有需要依靠国家力量实施的“超级阴谋”,只是一帮“非国家行为体”在阴暗角落筹划着不上台面的阴谋,手段也多为暗杀,爆炸之类,而且里面有大量007的“前同事”)已经有些不合时宜,整个西方的情报界需要应对这种变化。
于是克雷格的007有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特别LOW,体现出了另一种意义上的过渡时期。
不过到了天幕杀机等这些片,明显感觉到老派间谍们对于自己被国家“抛弃”的怨气,实际上这也很符合这部影片拍摄时期这些人的状态,老苏也说过很多西方“同行”都很喜欢这部电影的感觉,尤其是英国人。
到了最新这部,无非是大国对抗又回来了,老家伙们开始觉得自己又要回到当年的好时光了,反恐结束了。
只是呢,时过境迁,就好像拜登上台也不会撤回川普的那些狗屎决定一样,西方情报界现状就是Z世代的这帮新人根本不想回到老大爷们年轻时代的套路,他们有自己一套政治正确,要折腾身份政治,想要在大国竞争中还玩儿以前欺负弱鸡小国的那一套政治颠覆套路。
老大爷们也没办法阻止,反正你都黑女007了,这世界和我们还有什么关系?所以最后“干脆点,用导弹炸死我们算了——都毁灭吧,快点。”
哈哈,差不多就是这么个意思,和苏师傅杨老师说好了, 周一我们专门聊一期007和情报行业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