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央视纪录片《李井泉》的撰稿,李井泉当时要入党,也是经过了很长时间考察的
【本文来自《我采访过不少老红军,他们认为不管资历怎样,一定要从基层干到干部战士服你》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fromiccas
- 都是军团,红七,红八这种不能和红一、红三比的对吧?这是常识啊!另外,南昌起义以来,黄埔生没有补充了,除了叛逃的,就是牺牲的,还有少数被肃反掉的,能活下来的大浪淘沙,本身就比工农出身的少得多。能力一般的,也就逐渐升到一定职务之后不再上升了。拿源源不断的补充来跟活下来的少数人单独举例子比,拿工农出身的佼佼者跟黄埔出身的一般者单独举例比,本身就不公平吧?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追随我党的黄埔生是少数,这少数人是我党不可多得的,手头现有的军事人才,如果他们有一定能力,在早期得到重用是很正常的,这是时势。不是说工农出身的军事干部不行,他们在早期还需要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从经验和文化上都处在劣势。随着大量中高层军事人才的牺牲,后起者才有机会赶超他们。
所以你想说什么呢?是黄埔生万能?还是想说我党早期就是个精英化的党?讲门槛的党?如果是那样,那肯定撑不了几天就会失败,我党从创建伊始,就重视一位同志的政治素质胜于一切。
之所以要重视工农干部的培养,甚至在培养和提拔上有所倾斜,那是因为我党历来重视群众路线,要尊重苏区人民。想想看中央苏区怎么来的?是不是曾山、陈正人、邓子恢、张鼎丞、朱积垒这样的农民领袖搞农民暴动发展起来的?这些工农在主力红军到达苏区前就已经经历了无数大小战斗了,没有他们的战斗,红军哪来落脚点?这些战斗实践抵得上军校很多堂课。这其中当然也涌现出了大量人才,稍加培养,最后就可以成为合格的军事指挥员。
黄埔生也不是万能的,我党使用黄埔生,是倾向于在战斗中成长,在战斗中锻炼,在战斗中考验。没有毛主席正确的领导和苏区群众的支持,有多少个黄埔生也不能建起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
我是央视纪录片《李井泉》的撰稿,我就讲个李井泉的例子,他是师范生,参加了南昌起义,苏区是很需要他这样有文化人才的,但是,因为他家庭比较富裕,而且那时候有文化的干部确实有太多对革命灰心乃至脱党,所以组织认为他需要再观察下,他写了很多次入党申请,都不能通过,最后咋办,就是考验,让他在中央苏区最边缘的饶和埔协助当地农会组织暴动。农会的负责人有啥文化或者资历么?没有,都是普通的农民,顶多就是参加过广州农讲所的培训,但李井泉要服从他们的领导。最后饶和埔搞成了一个游击区,天天钻山洞,多次生死考验,结果依然不是党员,组织还表示要观察他到底是不是有革命决心。
红一、三军团在红军中称为老部队,但地位上和其它军级单位是平等的,所以你想说林彪的位置比寻淮洲重要是不是?不是这样的,红军各军级单位都有他们不同的战斗特长,全国红军三十几个军级单位都有作用。再说,各军团也不是铁板一块,不是现在的机关单位这样,他的干部是不断流动和交流的。王尔琢是林彪的上级,也就大四岁而已,朱云卿是和林彪同时在红四军当团长,是同一年的。整个红四军的年龄结构就是比较年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