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30年发展中国家农业人口增长过快仍是发展缓慢主要原因
二战后,西方殖民主义逐渐被瓦解,独立主权国家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的最大挑战在农业。
农业科技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为人类带来了新方法、新技术、新良种、新庄稼,由此产生的生产力远超上一辈农民的想象。但农业在世界大部分地区仍然很落后。然而,技术进步有时在一些国家却只会使农业问题变得更严重,因为农业问题本身是社会问题。
农业技术进步意味着不再需要那么多的农村劳动力。而发展中国家农业人口过多乃是造成农业生产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它使得人们种植产量较低的农作物品种,而这将可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
农业人口过剩还阻碍现代农业工具的推广。由于人口众多,土地只得以极不经济的方式被分割成若干小块儿,供个人或家庭分散持有。这使得先进的耕种方式无法实现。
因此,农业人口过剩阻碍了粮食产量及其他工业原材料产量的增长,而这些增长却是工业扩张的必要条件。如果农业增长难以实现,日益增多的城市人口的吃饭问题便难以解决,蓬勃发展的工业企业对新增原材料的需求也难以满足。
农业人口过剩有碍经济增长,还因为它占用了经济增长所需的劳动力。虽然农民费力劳作,但仍处于低生产力状态。供养一户城市家庭所需农民的数量是一个国家经济水平及经济增长能力的标志。
过去的30年间(1990-2020),世界上除中国之外最大的20个发展中国家与最发达的七个工业国家(G7)的发展差距仍然在拉大。尽管前者30年间的GDP增幅是G7国家的将近2.9倍,但其总人口增幅更高达G7国家人口增幅的3.65倍(主要是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人口增长过快)。
如何在避免大规模动乱的前提下,实现过剩农业人口的转移?
(1980-1990年代的农民工在中国转型发展过程中做出伟大贡献)
如何在不影响留守农民积极性、不制造无业游民毒害社会的前提下,顺利转移农业过剩人口,仍是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的核心问题。
整个19世纪,在这方面做得最好国家是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二战后做得比较好的是墨西哥,最近30年成就卓著的则是中国。
驱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不在于发达国家或地区,而在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发达国家或地区已面临滞涨的切实威胁,对于发达国家或地区,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意味着不再面临滞涨的威胁。
发达国家或地区已克服经济起飞阶段的危机,成功启动了经济增长的链锁反应,而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首先意味着为发达国家或地区创造了新的发展领域。
支持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发展,并非“援助”,而是对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未来进行“投资”;并非“慈善”,而是自我利益使然。
对经济发展及其带来的新能力的理解,主要基于新的世界观。能正确认识经济发展,是因为我们将其视为一个以目标为导向的过程,是一个系统有机的模式而非机械化的程式。我们能对经济发展加以规划,是因为我们时刻持有革新的意识。
经济发展并不是对发达国家的经验进行渐进式的模仿,并不是非要从重商主义发展到外包体制,也不是一定要有手工制造生活必需品发展到机器制造生活必需品。它可以纵身一跃,直接从较为原始的状态发展为一个发达国家,而新型的社会组织便是促成这一飞跃的引擎。
将拥有知识与技能的人组织起来,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本资源(典型成就如1960-1970年代的“两弹一星”国防事业,1980-2010民营经济发展的道理也是相通的);专家、经理人缺乏,则总是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的最大障碍,尽管这并不是唯一的障碍。多亏我们有革新的逻辑,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各种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